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_侯猛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侯猛
内容节选
第八章 司法的社会科学:从《送法下乡》说起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此后又在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版,2022年出版第三版。例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曾专门组织过三篇书评,分别由刘星、张芝梅和萧瀚撰写。此外,还有赵晓力:《基层司法的反司法理论?——评苏力〈送法下乡〉》,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苏力所著的《送法下乡》的初版是在2000年。 在刚出版那几年,该书在法学界且不仅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讨论 ,现在仍是法学圈的学术畅销书。一晃20多年过去了,回头再看,《送法下乡》最大的学术意义何在?那就是奠定了中国司法,也是法律的社会科学经验研究传统。苏力:《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美国积累了丰富的法律与社会运动的口述史研究,相关讨论参见Calvin Morrill et al.,Conversations in Law and Society:Oral Histories of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vement,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Vol.16,2020,pp.97-116。 苏力在2019年还出版了另一本书《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 该书集中讨论了司法个案,更为强调不同的可能性,侧重思想实验,也可以说是构成司法社会科学经验研究传统的重要部分。本章将同时结合《送法下乡》《是非与曲直》这两本书,评论苏力的司法研究的学术贡献、司法即法律的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前景等问题。本章还会讨论《送法下乡》对我的学术影响,因此,也带有口述史的风格。 一、《送法下乡》的学术贡献 有关《送法下乡》的学术贡献,之前已有不少书评。我在这里大致归纳一下,特别是基于自己最近若干年的研究体会,反过来再看这本书的学术意义。 苏力一直在拓展法学的研究边界。《送法下乡》关注的是中国基层司法,苏力挖掘了这一议题的学术意义。他把司法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呈现。例如,法院的纠纷解决与规则治理功能、法院的行政管理与审判职能、法官的知识生产、裁判中的法律与事实、裁判中的法律与习惯。苏力对这些司法问题的研究成为标杆,后续学界跟进了一大批相关研究。 苏力的研究魅力还在于他的话语表达方式。这种话语表达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背后支撑,并且用修辞手法来展示问题的张力。例如,在《送法下乡》一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题记,或是名人名言,或是诗词歌赋。基本上都有隐喻或有点题之妙。正文的句式也大多使用短句子。总之,这些表达方式与个人的文学积淀和偏好有关。这改变了法学文章写作给人的刻板印象。但这却是难以复制的,很难学,或很难模仿成功。 从构建学术传统的角度,《送法下乡》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建立了司法的社会科学经验研究传统或研究范式。因为司法研究的另一种范式(可能不止一种)是规范地、概念地或是抽象地讨论司法议题,在当时较为常见。相反,苏力对司法则采取的是经验研究。这种经验研究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苏力虽然不是法学界第一个做田野调查的学者,但却是第一个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司法的学者。因为做了田野调查,所以苏力不仅仅研究司法制度本身,也研究法院组织(内设机构),还研究法律人(法官)的运作。而且,其经验研究的问题意识正是来自田野调查。 苏力也最为强调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不是去描述“是什么”,而是解释“为什么”。于是,翻开这本书,正文的第一页第一句,苏力就这样写道:“本书研究的是中国基层司法制度。但是,为什么?”。这种为什么的讨论并不仅仅在导论中出现,而是贯穿全书的每一个重要问题。讨论为什么,实际上也是法律的经验研究区别于法律的规范研究的基本特征,即不是去进行法条分析,而是进行因果解释:或阐释前因后果,或说明因果关系。参见苏力:《走进田野。何为田野?创造田野!》,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2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问题意识,是不是只能来自田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不是就得“去哪里”?苏力给出的答案倾向于:田野并非某个特定的地理或社会空间。而是,即便心不在焉,仍令我眼前或心里倏地一亮的时刻和地方。 我基本认同,但不完全赞同苏力的这种看法,特别是对于初学田野调查的学者来说。 前些时候(2021年10月),我去云南的丽江、迪庆(香格里拉、德钦)转了一圈,接着去青海西宁参加“法律与社会”高端论坛暨第六届青藏高原法治论坛时,看到当地有不少学者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而且还有新的发现。我就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就做不来。因为生活在首都北京,民族、宗教问题与我的日常生活基本无关,偶尔也只是在名胜古迹中体会,或在民族风味的餐厅中品尝。但在西部的很多地方,例如藏......
- 信息
- 序言 法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体系化
- 引言
- 第一编 法社会科学的格局流变
- 第一章 社科法学在中国:是不是正在发生
- 第二章 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
- 第三章 社科法学的研究进路与整体论解释
- 第四章 法社会科学在中国:一个学术史考察
- 第二编 法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 第五章 法律的实证研究:是不是“包装”法学
- 第六章 法律的经验研究:以规范研究为参照
- 第七章 立法的社会科学:规范性的追问
- 第八章 司法的社会科学:从《送法下乡》说起
- 第三编 法律中的社会科学运用
- 第九章 司法中的社会科学判断
- 第十章 司法中的人类学思维
- 第十一章 司法中的经济分析
- 第十二章 司法中的科学运用
- 第四编 法学的社会科学反思
- 第十三章 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
- 第十四章 法学核心期刊:谁更有知识影响力
- 第十五章 法学实力格局:以学者引证为样本
- 第十六章 精英法学院向何处去
- 第十七章 法理学:局内人的知识社会学观察
- 代结语 塑造法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
- 附录 法社会科学的记忆碎片
- 法学圈到底有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