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变革:清代学术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_朱明数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朱明数 编

内容节选

“皖学”入黔:程恩泽对郑珍的学术影响 徐道彬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贵州简称黔,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山川秀丽,人文荟萃,自古文风昌盛,与地处皖南的徽州,在地理环境与民俗人文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自南宋以后,徽州因毗邻都城杭州,颇受近距离的政治经济的辐射,在商品流通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在社会经济和文明进程上,较之于西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繁荣昌盛和进步。特别是徽州人善于通过经商、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诸多途径,与外面的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而有“商成帮,学成派”“无徽不成镇”等诸多俗谚。明清时期徽商的富裕与徽人科举的鼎盛,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徽州成为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与辐射中心,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风俗方面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从南宋朱熹和程大昌、明代朱升和程敏政,到清代江永和戴震,乃至近代的胡适和陶行知,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徽州地域儒家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这既反映了地域学术风气的时代演变,也显露出近世中国儒家思想脉络“在地化”的实在镜像。而在这个时间段里,西南黔地在社会文明和思想启蒙方面就明显不及皖南徽州先进,而较多地保持着粗犷的生活方式。直到王守仁被贬龙场而悟道,以黔中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派才逐渐崛起,复苏了此一区域早期先贤舍人、盛览、尹珍等奠定的儒家文化生活景象,打破了自汉代以后的思想沉寂局面。直至清代,嘉道时期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的出现,标志着贵州自近世以来的儒家经学脉络在西南一隅的复兴和崛起。“黔学”作为“贵州之学”,是以黔地经学、小学及其条贯与文史哲并艺术之精神,合以民俗风物之学,是“从古至今与黔地、黔人相关”的学术思想与精神文化的总称(参见《儒学的返本与开新:张新民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而“皖学”之名的出现,则在光绪年间徐定文所纂《皖学编》一书,该书所载上起先秦闵子骞、宋代朱熹,下及清代皖籍诸儒。民国梁启超、金天翮、钱穆等人共推“皖派学术”,加强对“皖学经术之盛”的鼓与呼。故本文所言“皖学”,就遵循梁、钱所指议题而展开。 道光三年,徽州歙县人程恩泽(1785~1837,字云芬,号春海)以翰林院编修出任贵州学政,遇见参加科考的士子郑珍,视其才华出众而又勤奋好学,故而招至幕下,随时教诲,以其乡贤尹珍之学相期许,赐字“子尹”,并于其学成归乡之时,抚其背而叹曰“吾道南矣”。郑珍不负师恩,心无旁骛,潜心问学,“穷昕夕,殚心志”,“故学成而裒然为西南巨儒焉”,在小学、经学、诗歌诸领域成就非凡,卓越当世。后与当地莫友芝、黎庶昌等一众学者研经论史,贯通古今,以通经而致用,极力弘扬乾嘉实学精神,将“皖派”朴学引入西南,开创了晚清“黔学”的一代新风, 展示了此一时期“皖学”入黔的学术传承与思想脉络。 一 程恩泽对“皖学”的传承《戴节妇家传》,杨应芹、诸伟奇主编《戴震全书》(修订本)第6册,黄山书社,2015,第440页。马步蟾:《重修徽州府志序》,道光《徽州府志》,道光七年刻本。刘体智:《异辞录》卷一“皖省学问渊源”,刘笃龄点校,中华书局,1988,第1页。《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第11577页。 程恩泽出身的皖南徽州,风景秀丽、儒风独茂,山峭水险的生存环境与家俭里让的朴素民风,两者极不谐调的内容却自然和谐地统一于此,让后人不得不追究其内在的生成原因。汉晋以后,这里因历代避乱而会集和衍生的人口急剧增加,至明清时代,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则演绎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存问题。为了生活和家族的发展,四处经商与科举仕途,成为摆脱人口压力、追求富贵生活的两个重要手段,由此也将贮存于此的传统儒学理念和士人的生活方式传播出去,显示出徽州人特有的儒家风范: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和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故戴震云:“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为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因此,这里即便仅有“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学而优则仕”成为山民普遍的生活理念。历经数百年耕读文化的积淀,清代的徽州业已名人辈出,学术昌盛,“理学经儒,在野不乏”, 如江永、戴震、程瑶田、胡培翚、俞正燮、程恩泽等前后相继,为世人所尊崇。对此,时人已有所揭示:“皖省科甲门第逊于江浙,然于学问渊源,则较为早。江慎修、戴东原两先生在雍乾时代,颇开风气之先。咸同之际,文化渐于南服。郑子尹之流学问精湛,足以媲美前修。子尹曾受业于程春海侍郎。侍郎,歙县人也。徽州一府经学辈出,举世宗仰,真如泰山北斗矣。” 程恩泽虽然学术上不及江、戴,但其仕途与学问兼长,仕宦途中留心天下读书种子,拔擢朴学之士,推进实学风气,与仪征阮元共同主持风会,领袖学坛,祭酒儒林,堪为嘉道时期提倡朴学之显达。《清史稿》即称“时乾嘉宿儒多徂谢,惟大学士(阮)元为士林尊仰,(程)恩泽名位亚于元,为足继之”。 程氏弟子著名者有郑珍......

  1. 信息
  2. 代前言·赓续·变革
  3. 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
  4. 清代史学的近代误读与校验
  5. 从“卫道”到“辨理”
  6. 读惠栋《周易述》札记十则
  7. 惠栋易学的宋学渊源及其与戴震之不同
  8. 戴震科举仕宦问题考察与思考
  9. 论阮元与清初扬州诗学史的书写:兼论阮元与《钦定国史文苑传》的纂修
  10. “皖学”入黔:程恩泽对郑珍的学术影响
  11. 朱一新经学批评中的阐释思想
  12. “实事求是”与“莫作调人”:黄以周礼学的内在张力
  13. 誓于此生明圣道: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形成史论
  14. 以经观子
  15. 嘉道、咸同之间:丁晏《佚礼扶微》探赜
  16. 清代学术世界中当代著作的传抄批校与知识共建
  17. 论《四库全书总目》儒家类“尊程朱”原则之选择
  18. 经史之间的冢宰形象
  19. “徇情”与“节文”之间
  20. 《丧服》中的出母、嫁母之服
  21. 牟宗三与张岱年关于“唯气论”哲学阐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