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_付小兵;王正国;吴祖泽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付小兵;王正国;吴祖泽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三节组织工程食管的研究 一、种子细胞 寻求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是组织工程食管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细胞应具有特点是:容易获得及培养,与材料黏附性强,功能与正常食管组织细胞相似,具有临床实用性。 (一)上皮细胞 组织工程食管种子细胞的来源之一是从患者自身直接获取正常食管黏膜,经过体外分离、纯化、传代培养扩增,得到大量可用于组织工程的食管上皮细胞。因取自自身组织,可避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基础研究表明,上皮细胞间及其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是维持上皮细胞生长增殖的重要因素,其中整合素(integrin)起重要作用,另外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因子也促进其生长增殖。食管上皮细胞增殖较快,从食管黏膜获得的上皮细胞,置于培养皿中仅需7天便可融合,并覆盖整个培养皿的表面。Sato等将人食管上皮细胞在胶原基质上培养,并与外涂胶原的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复合培养后卷成管状物,植入无胸腺大鼠的背阔肌内,20天后取出,发现人工管状食管与正常食管相似,管腔内有8层分化的食管上皮细胞。Miki等在此基础上将培养方法加以改进,在培养基内加入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结果发现成纤维细胞的浓度增加与食管上皮细胞增长速度成正比,同样将复合成纤维细胞的PGA卷管植入无胸腺大鼠的背阔肌内,分别于7天及14天两个时间点取出观察,当成纤维细胞浓度为8×105/ml时,术后7天管腔内有8层分化的食管上皮细胞,14天后有20层分化的食管上皮细胞,基本接近正常食管上皮的结构,结果分析可能是成纤维细胞能分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食管上皮增殖分化。Grikscheit等用乳鼠或大鼠的食管上皮细胞与PGA材料体外复合,并将上皮细胞用病毒转染的方法标记绿色荧光后,将细胞复合材料植入大鼠体内,4周后可检测到标记细胞存在,病理学检测食管3层结构均形成,与正常食管结构相似。Priyadarshini等在未使用滋养层的情况下培养猪食管上皮细胞,可在体外连续传12代,时间达4个月,细胞保持了稳定的生物学特性。Saxena等将食管上皮细胞种植在胶原管状支架上,原位植入修复羊的食管缺损模型,取材后发现支架周围有血管生成,这为组织工程食管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但自体食管上皮细胞的获取十分有限,如食管广泛病变、机体状况不佳或患者为老年人时,不能保证获得状态良好的细胞,在临床上往往需通过内镜才能获取食管黏膜,对患者有一定的损伤,并且食管上皮细胞在培养超过5代后增殖能力明显下降,无法满足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需求,还可能存在病灶扩散的危险。因而用自体食管上皮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临床应用有很大局限性。Ohki等从犬的口腔颊黏膜取材,在体外培养口腔上皮细胞,根据温度变化做成口腔上皮细胞补片,通过内窥镜植入自体5cm半周径去除食管黏膜的肌层上,术后4周几乎完全修复缺损。谭波等将犬的口腔颊黏膜取材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OMECs)培养,并在体外将OMECs与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研究结果表明,OMECs与S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此基础上,Wei RQ等将体外构建的OMECs与SIS复合的补片原位修复犬颈段5cm长半周径全层食管缺损。结果发现,术后8周能完全修复缺损,而且能促进缺损处组织完全的上皮化和肌肉细胞的再生。由于口腔上皮细胞取材方便,与食管上皮相近,可作为自体组织工程食管的种子细胞。 (二)成肌细胞 食管的管状重建如果没有肌肉的再生,对食管的正常蠕动功能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没有肌肉再生可能也是食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成肌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食管肌层可选用的种子细胞。成肌细胞可取材于食管的平滑肌组织。Marzaro用猪的颈部食管的平滑肌细胞与同源的去细胞食管支架复合,修复猪的颈段食管部分缺损,术后3周结果表明复合细胞的组织有平滑肌细胞生长,组织炎症反应小,而未复合细胞的组织无肌肉再生。 (三)多细胞复合 多细胞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食管更接近食管的生理结构。组织工程食管的种子细胞主要为食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即平滑肌细胞或骨骼肌细胞,其对应的解剖结构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Hayashi等在Ⅰ型胶原材料的两面分别复合人的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最后将人的食管上皮细胞种植到有成纤维细胞一面的胶原上,这样在体外就构建了含食管三种细胞的细胞-材料复合物,然后植入裸鼠的背阔肌袋内,分别于术后1、2周取标本组织学检查,术后1周食管三层结构清楚,上皮分化为6~8层,2周后上皮分化为10~13层。Sax......

  1. 信息
  2. 编写委员会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3. 编者(按章节排序)
  4. 主编简介
  5. 前言
  6. 第一章 再生医学的历史
  7. 第一节 再生的神话传说
  8. 第二节 再生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9. 第三节 现代再生医学史
  10. 参考文献
  11. 第二章 再生医学的概念、范畴和重要进展
  12. 引言
  13. 第一节 再生医学的概念与范畴
  14. 第二节 与创伤、组织修复和再生有关的几个概念
  15. 第三节 再生医学的研究内容
  16. 第四节 再生医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7. 第五节 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几个重点领域
  18. 第六节 再生医学在转化医学中的地位
  19. 第七节 我国学术界对再生医学的关注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三章 不同种类动物的再生
  22. 引言
  23. 第一节 原生动物的再生
  24. 第二节 海绵动物再生
  25. 第三节 腔肠动物再生
  26. 第四节 扁形动物的再生
  27. 第五节 软体动物的再生
  28. 第六节 棘皮动物的再生
  29. 第七节 环节动物的再生
  30. 第八节 节肢动物的再生
  31. 第九节 鱼类视神经损伤的再生
  32. 第十节 两栖动物的再生
  33. 第十一节 爬行动物的再生
  34. 第十二节 鸟类的再生
  35. 第十三节 哺乳动物的再生
  36. 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第四章 成体干细胞与再生
  39. 第一节 成体干细胞概述
  40. 第二节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
  41. 第三节 成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42. 参考文献
  43. 第五章 干细胞壁龛与再生
  44. 引言
  45. 第一节 干细胞壁龛
  46. 第二节 果蝇生殖干细胞壁龛
  47. 第三节 哺乳动物组织内的干细胞壁龛
  48. 小结
  49. 参考文献
  50. 第六章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51. 第一节 组织工程学的历史与发展
  52. 第二节 组织工程学与再生医学的相互关系
  53. 第三节 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54. 第四节 组织工程技术在组织与器官再生中的应用
  55. 参考文献
  56. 第七章 模式动物与再生
  57. 第一节 模式动物概述
  58. 第二节 遗传工程模式动物的建立
  59. 第三节 模式动物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60. 第四节 模式动物在再生医学治疗性研究中的前景
  61. 参考文献
  62. 第八章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与再生
  63. 第一节 前言
  64. 第二节 iPSC的形成与基本特征分析
  65. 第三节 iPSC发生的可能机制
  66. 第四节 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的效率与非转基因方法制造iPSC的可行性
  67. 第五节 患者特异性iPSC制造与细胞治疗及再生医学
  68. 第六节 利用iPSC研究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
  69. 第七节 结语
  70. 参考文献
  71. 第九章 细胞分化与再生
  72. 引言
  73. 第一节 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基础
  74. 第二节 细胞分化稳定性的变化
  75. 第三节 细胞分化与组织再生
  76. 参考文献
  77. 第十章 生长因子调控组织修复与再生
  78. 第一节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概述
  79. 第二节 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
  80. 第三节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81. 第四节 转化生长因子-β
  82. 第五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83. 第六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84. 第七节 其他生长因子
  85. 第八节 生长因子与干细胞的关系
  86. 第九节 生长因子与组织工程面临的问题
  87. 参考文献
  88. 第十一章 炎症与再生
  89. 第一节 炎症对再生的影响
  90. 第二节 炎症在再生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91. 第三节 炎症反应对再生和修复的利与弊
  92. 参考文献
  93. 第十二章 信号转导与再生
  94. 第一节 信号转导概述
  95. 第二节 组织发育中的信号转导
  96. 第三节 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信号转导
  97. 参考文献
  98.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与再生
  99. 引言
  100. 第一节 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01. 第二节 基因表达调控与再生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十四章 影响再生的主要因素
  104. 第一节 全身因素
  105. 第二节 局部因素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十五章 传统医药与再生
  108. 第一节 传统医药与再生概述
  109. 第二节 与组织再生有关的中药
  110. 第三节 与组织再生有关的典型方剂
  111. 第四节 临床治疗
  112. 第五节 中医学对创伤再生研究现状及展望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十六章 心脏损伤与再生
  115. 第一节 心脏的发育与再生
  116. 第二节 生长因子与心脏再生
  117. 第三节 干细胞与心脏再生
  118. 第四节 生物材料与心脏再生
  119. 第五节 组织工程与心脏再生
  120. 第六节 心脏再生的产业化前景与展望
  121. 参考文献
  122. 第十七章 皮肤损伤与再生
  123. 第一节 皮肤的发育与再生
  124. 第二节 汗腺的发育与再生
  125. 第三节 皮脂腺的发育与再生
  126. 第四节 毛囊的发育与再生
  127. 第五节 指(趾)甲的发育与再生
  128. 第六节 生长因子与皮肤再生
  129. 第七节 皮肤发育再生与修复中涉及的心理—神经—免疫—内分泌调控
  130. 第八节 干细胞与皮肤再生
  131. 第九节 促进皮肤再生相关材料的发展
  132. 第十节 皮肤损伤与再生临床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十八章 肝脏再生
  135. 第一节 绪论
  136. 第二节 肝再生过程及其调控
  137. 第三节 干细胞与肝再生
  138. 第四节 肝再生的动物模型
  139. 第五节 肝再生的检测
  140. 第六节 肝再生与临床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十九章 血液再生
  143. 第一节 造血及造血器官的发生
  144.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
  145. 第三节 造血祖细胞
  146. 第四节 造血调控
  147. 参考文献
  148. 第二十章 食管再生
  149. 第一节 概述
  150. 第二节 人工食管替代物的研究
  151. 第三节 组织工程食管的研究
  152.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153. 参考文献
  154. 第二十一章 胃肠道再生
  155. 第一节 正常胃肠道结构与干细胞
  156. 第二节 胃肠道常见病损与再生
  157. 参考文献
  158. 第二十二章 肾脏再生
  159. 第一节 肾脏再生概述
  160. 第二节 肾脏的发育与结构
  161. 第三节 肾脏损伤与修复再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162. 第四节 肾小管再生
  163. 第五节 肾小球再生
  164. 第六节 生长因子在肾脏再生中的作用
  165. 第七节 干细胞在肾脏再生中的作用
  166. 第八节 肾脏的再生治疗
  167. 第九节 肾脏器官再生的研究与展望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二十三章 软骨再生
  170. 第一节 关节软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71. 第二节 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
  172. 第三节 软骨组织工程
  173. 第四节 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
  174. 参考文献
  175. 第二十四章 骨再生
  176. 第一节 骨的形成
  177. 第二节 骨的再生
  178. 第三节 生物学及生物力学因素与骨再生
  179. 第四节 生物技术与骨再生
  180. 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技术及纳米技术与骨再生
  181. 第六节 骨再生与临床治疗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二十五章 肌腱再生
  184. 第一节 肌腱的结构与功能
  185. 第二节 肌腱的损伤与再生
  186. 第三节 肌腱的修复
  187. 第四节 小结
  188. 参考文献
  189. 第二十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再生
  190. 第一节 脊髓再生
  191. 第二节 视神经的再生
  192. 第二十七章 外周神经系统再生
  193. 第一节 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
  194. 第二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
  195. 第三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相关分子机制
  196. 第四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溃变与再生的相关机制
  197. 第五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基础研究为临床应用开辟的新方向
  198. 参考文献
  199. 第二十八章 角膜、结膜、视网膜再生
  200. 第一节 角膜的再生
  201. 第二节 结膜的再生
  202. 第三节 视网膜的再生
  203. 参考文献
  204. 第二十九章 牙再生
  205. 第一节 牙再生的基础
  206. 第二节 牙再生种子细胞
  207. 第三节 牙再生微环境及生物活性材料
  208. 第四节 牙再生研究策略
  209. 参考文献
  210. 第三十章 子宫内膜损伤与再生
  211. 第一节 子宫的胚胎发育
  212. 第二节 子宫的再生及调控
  213. 第三节 组织工程技术与子宫再生
  214. 第四节 干细胞与子宫再生
  215. 第五节 子宫再生与临床
  216. 参考文献
  217. 第三十一章 尿道再生
  218. 第一节 概述
  219. 第二节 组织工程尿道的研究
  220. 第三节 组织工程尿道的构建和体内植入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三十二章 胰岛损伤与再生
  223. 第一节 胰岛的结构与功能
  224. 第二节 胰岛的损伤
  225. 第三节 胰岛再生的机制
  226. 第四节 胰岛再生的策略
  227. 第五节 胰岛损伤的治疗方法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三十三章 血管再生
  230. 第一节 血管再生的理论基础
  231. 第二节 静脉的再生
  232. 第三节 外周动脉再生的临床应用
  233. 第四节 血管再生与血管组织工程
  234. 第五节 血管再生的发展趋势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三十四章 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失控
  237. 第一节 概论
  238. 第二节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治疗策略
  239. 第三节 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及其防治手段
  240. 第四节 瘢痕过度增生发生机制的新理念及其防治手段的探索
  241. 参考文献
  242. 第三十五章 生物力学与再生
  243. 第一节 前言
  244. 第二节 生物力学对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的调控
  245. 第三节 生物力学在典型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246. 第四节 生物力学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
  247. 第五节 回顾和展望
  248. 参考文献
  249. 第三十六章 生物材料与再生
  250. 第一节 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
  251. 第二节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252. 第三节 生物材料诱导细胞迁移作用
  253. 第四节 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分化作用及组织再生
  254. 第五节 生物材料在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255. 第六节 生物材料在硬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256. 参考文献
  257. 第三十七章 生物技术与再生
  258.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与再生
  259. 第二节 组织工程技术与再生
  260. 第三节 物理刺激与再生
  261. 第四节 生物清创与再生
  262. 第五节 现代敷料与再生
  263. 第六节 基因制药与再生
  264. 第七节 克隆技术与再生
  265. 第八节 转基因技术与再生
  266. 参考文献
  267. 第三十八章 光生物调节作用与再生
  268. 第一节 前言
  269. 第二节 光生物调节作用的机制
  270. 第三节 光生物调节作用的干细胞效应
  271. 第四节 光生物调节作用的骨髓再生效应
  272. 第五节 光生物调节作用的软组织再生效应
  273. 第六节 光生物调节作用的骨再生效应
  274. 第七节 光生物调节作用的神经再生效应
  275. 第八节 外科激光中的光生物调节作用
  276. 第九节 鼻腔内低强度激光照射治疗
  277. 第十节 展望
  278. 致谢
  279. 参考文献
  280. 第三十九章 生物电信号与组织再生
  281. 第一节 生物电信号的研究发展简史
  282. 第二节 组织器官的内源性生物电信号
  283. 第三节 外源生理性电信号对细胞与组织再生行为的作用影响
  284. 第四节 电信号作用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
  285. 第五节 生物电信号对干细胞行为的影响与调控
  286. 第六节 生物电信号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展望
  287. 致谢
  288. 参考文献
  289. 第四十章 再生医学回顾与展望
  290. 第一节 回顾
  291. 第二节 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292. 第三节 展望
  293. 参考文献
  294. 附录
  295. 第一部分 临床应用(包括临床试验)组织工程产品的标准与指南
  296. 第二部分 组织工程技术的管理条例
  297. 第三部分 浙江省申请范例——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移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