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_付小兵,Nicholas A. Peppas,顾晓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付小兵,Nicholas A. Peppas,顾晓松
内容节选
第四节 分子影像技术在干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一、分子影像技术的概念及应用 分子影像技术(molecular imaging)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它将遗传基因信息、生物化学与新的成像探针进行综合,由精密的成像技术来检测,再通过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达到显示活体组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学过程的目的。 目前,干细胞在体内迁移能力的研究多采用移植后的一定时间处死实验动物,并对组织进行切片的方法。然而,这种侵袭性的手段无法对干细胞的在体内的迁徙、增殖、分化等细胞命运进行动态观察。而且,有别于细胞移植的动物研究,组织取材并进行体外检测的方法不适于人体。因此,如何活体示踪干细胞的存活、治疗效应和安全性等情况,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分子影像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在活体状态下示踪移植干细胞成为现实。分子影像利用转基因技术标记细胞,在生物发光成像系统中观测与跟踪细胞,可以在分子、细胞水平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定性、定量与可视化分析,是在体研究细胞事件和分子机制的有力工具。在组织工程领域,可以评估不同生物材料对干细胞行为的影响。在临床应用领域,该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药物和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例如,聚集诱导发光(AIE dots)的有机纳颗粒可用于ADSC示踪。AIE点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生物和物理稳定性好、体内毒性低、驻留率高的特点。以生物发光和GFP标记为对照的体内定量研究表明,AIE点能够在小鼠后肢缺血模型中准确、定量地示踪ADSC的命运及其再生能力达42天(图18-9)。 实现分子影像学检测需要四个基本条件:①高亲和力的探针;②探针能够穿透生物屏障,如血管结构、细胞膜等;③探针信号放大系统;④快速敏感、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 图18-9 聚集诱导发光(AIE dots)的有机纳颗粒用于ADSC示踪 AIE dots.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dots,聚集诱导发光量子点。 引自:DAN D,MAO D,LI K,et al.Precise and Long-Term Tracking of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nd Their Regenerative Capacity via Superb Bright and Stable Organic[J].Nanodots ACS Nano,2014,8(12):12620-12631. 二、分子探针 分子探针是实现分子成像的先决条件和核心技术。分子探针种类繁多,根据成像设备的不同,分子探针分为光学、核医学、磁学、声学、光声等不同种类。 (一)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成像,首先构建含有编码报告基因DNA序列的载体,并通过转染或转导使其进入靶细胞,报告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后,当接触相应的荧光标记或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时,催化酶促反应,在细胞内激发探针信号。最后,通过适当的仪器如PET、SPECT、MRI或CCD相机进行成像和信号记录。报告基因标记的优势:报告基因整合入DNA并可以稳定表达、能够对细胞信号的强弱进行定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它的主要缺点是需要进行体外细胞水平的基因修饰。 (二)磁性氧化亚铁标记 这一技术是通过不同类型干细胞体外培养与Feridex(SPIO与转染试剂的混合)共同孵育,然后开胸心肌内注射或静脉内注射干细胞来研究干细胞的定植。单细胞对铁的吸收量约15pg,细胞标记后活力约为95%。 (三)纳米分子探针 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颗粒及光学、电学等特性,结合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光学成像、CT、PET/SPECT、MRI及超声成像等,实现靶向分子成像,探索疾病的分子水平变化,在疾病早期做出明确诊断。 三、分子影像技术分类 (一)电脑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CT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与其他成像技术一样,CT也有它特有的优势:高分辨率、出色的硬组织成像的能力、检测时间短等。不足之处则是低灵敏度、有限的软组织成像能力以及一定的放射性。 (二)放射性核素成像(radionuclide imaging) 通过不同类型干细胞体外培养与放射性核素共同孵育标记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都是基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影像技术。PET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分......
- 封面
- 内封
- 页
- 编者
- 主编简介
- 序
- 目录
- 第一章 再生医学中的生物材料
- 第一节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
- 第二节 组织工程的生物材料支架可被赋予调控细胞沿特定细胞系分化的生物功能
- 第三节 通过对生物材料的优化设计,不外加药物或生物活性因子,可使生物材料具有再生组织和治疗重大疾病的功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材料微环境与组织再生
- 第一节 组织再生微环境的含义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材料化学因素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 第三节 材料物理因素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 第四节 其他材料微环境如纳米因素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 第五节 组织再生材料微环境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材料结构信号和化学信号调控组织再生
- 第一节 引言
- 第三节 生物材料化学信号对组织再生的诱导作用
- 第四节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梯度生物材料制备与细胞迁移行为的调控
- 第一节 引言
- 第三节 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第四节 梯度生物材料对细胞迁移和组织再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调控氧和生物电场微环境促进创面修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创面形成后氧分压变化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 第三节 适度低氧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
- 第四节 创面生物电场的变化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 第五节 创面生物电场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
- 第六节 调控氧和生物电场微环境因素促进创面修复的材料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分子和细胞印迹智能支架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用于再生医学疗法的制造和应用的热凝胶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拓扑引起的形态学变化以及THP-1和初级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生物活性玻璃与组织再生修复
- 第一节 生物活性玻璃概述
- 第二节 生物活性玻璃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 第三节 生物活性玻璃在骨组织再生修复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 第四节 生物活性玻璃在牙体牙髓组织修复再生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新型丝胶生物材料创新研发及其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丝胶蛋白
- 第二节 丝胶蛋白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仿生材料与组织再生
- 第一节 胶原蛋白-黏多糖材料
- 第二节 仿生多肽材料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复合小分子化合物生物材料与组织修复和再生
- 第一节 复合小分子化合物生物材料的产生
- 第二节 复合小分子化合物生物材料在各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包载生长因子的生物材料与组织修复
- 第一节 水凝胶生物材料
- 第二节 静电纺丝生物材料
- 第三节 纳米粒子载体
- 第四节 聚合物修饰生长因子
- 第五节 无机材料
- 第六节 抗菌材料
- 第七节 应用于脊髓损伤的生物材料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壳聚糖与组织再生
- 第一节 概述
- 第三节 壳聚糖及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生物活性
- 第四节 壳聚糖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蚕丝材料与组织再生
- 第一节 引言
- 第三节 蚕丝材料的形态分类
- 第四节 蚕丝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五节 蚕丝材料的临床转化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水凝胶与软骨再生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透明质酸与软骨再生
- 第三节 明胶与软骨再生
- 第四节 壳聚糖与软骨再生
- 第五节 胶原蛋白与软骨再生
- 第六节 海藻酸盐与软骨再生
- 第七节 其他水凝胶与软骨再生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生物材料与神经组织工程再生
- 第一节 生物材料与周围神经修复
- 第二节 生物材料与中枢神经的修复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缺血性疾病的组织再生
- 第一节 缺血性疾病的概述
- 第二节 干细胞在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生物材料调控干细胞促进组织修复
- 第四节 分子影像技术在干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生物材料在干细胞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细胞的3D微环境
- 第二节 生物材料对细胞命运的影响
- 第三节 生物材料维持干细胞的干性
- 第四节 生物材料调控干细胞的分化
- 第五节 生物材料辅助干细胞来源的组织获得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章 一氧化氮缓释生物活性材料在干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外基质与干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一氧化氮缓释水凝胶促进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
- 第四节 一氧化氮缓释水凝胶影响外泌体的生物活性
- 第五节 干细胞联合水凝胶治疗心肌梗死
- 第六节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一章 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纳米载体和生物活性材料——外泌体
- 第一节 外泌体概述
- 第二节 基于外泌体递送功能的无细胞疗法
- 第三节 外泌体的药物载体功能
- 第四节 外泌体改良的生物活性材料促进组织修复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脱细胞脂肪外基质的制备和转化应用
- 第一节 背 景
- 第三节 各种脂肪移植物的衍生物
- 第四节 脱细胞外基质的制备
- 第五节 细胞外基质作为生物支架的临床应用策略
- 第八节 脱细胞脂肪外基质促进脂肪体内再生的临床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三章 负载浓缩血小板的细胞外基质材料与创面愈合
- 第一节 皮肤损伤与修复
- 第二节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 第三节 新型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与应用
- 第四节 新型改构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与组织修复
- 第五节 皮肤创伤修复与再生展望——组织工程材料与愈合局部微环境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四章 神经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
- 第一节 前 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五章 多级架构智能纳米生物载药系统与创面修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现有创面敷料简介
- 第三节 多级架构智能仿生载药控释系统:瓶颈问题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六章 细菌纤维素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纳米纤维组织工程支架
- 第三节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组织工程支架
- 第四节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五节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支架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六节 细菌纤维素支架在心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七节 细菌纤维素支架在眼科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八节 细菌纤维素支架在其他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七章 生物材料与新型组织工程皮肤和神经研发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八章 组织工程皮肤与创面再生性修复
- 第一节 真皮损伤修复的基础及真皮再生的可能性
- 第二节 组织工程皮肤与再生性修复
- 第三节 强化型真皮再生材料的设计
- 第四节 组织工程皮肤的血管化问题
- 第五节 组织工程皮肤与慢性创面的修复
- 第六节 组织工程皮肤研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九章 组织工程血管研究
- 第一节 组织工程血管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方式
- 第三节 组织工程血管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章 组织工程血管
- 第一节 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
- 第三节 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一章 生物材料的血管化效应
- 第一节 构建血管化材料的临床意义
- 第二节 血管形成及发育机制
- 第三节 生物材料调控血管新生
- 第四节 生物材料血管化效应的设计策略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二章 肌腱修复与再生
- 第一节 肌腱的损伤与修复概述
- 第二节 组织工程肌腱的种子细胞研究
- 第三节 组织工程肌腱的支架材料研究
- 第四节 细胞生长因子对肌腱愈合的影响
- 第五节 肌腱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复合培养
- 第六节 组织工程肌腱修复材料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三章 组织工程角膜
- 第一节 眼球的解剖结构
- 第二节 角膜的解剖结构
- 第三节 角膜的生理特点
- 第四节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进展
- 第五节 组织工程角膜基质的进展
- 第六节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的进展
- 第三十四章 组织再生材料——从基础研究创新到临床转化应用
- 第三十五章 医疗器械监管科学概要
- 第一节 监管科学的起源和定义
- 第三节 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四节 “监管科学”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一些实际体现
- 参考文献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