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_【美】大卫·哈伯斯塔姆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内容节选

三 在蒋介石即将垮台前夕,发生了颇具讽刺意味的事情,那就是美国国务院的“中国通”们在一份报告(该报告让“援华集团”恼羞成怒)中不仅认定蒋介石即将倒台,而且质疑毛泽东对苏联的长期忠诚——而相信这一点的人正是斯大林。作为从蒋介石垮台到朝鲜战争爆发之间共产党阵营中最重要的人物,斯大林一直巧妙地操纵着两个共产主义盟友的需求和顾虑。他更喜欢一个统一的朝鲜、一个对他感激万分、完全依赖于他的朝鲜,而不是分裂的朝鲜。他也希望利用这个更强大的朝鲜,去抗衡一个在历史上一直让苏联人心存畏惧、而现在要接受美国人武装的敌人——日本。 1949年,斯大林成为整个共产主义阵营的领袖。他对苏联的掌控时间已经超过二十五年。在苏联革命的几位建筑师中,他坚持到了最后。有些人可能比他更聪明、更有领导魅力、更善于演说、更有战略天赋,但斯大林是这些人中最伟大的。他更善于抓住这场革命的最长久、最根本的精髓:维护权力并保证敌人永远不能在被你打垮之后还有一线机会发动反击。只这么想并无意义,但把这种想法转化为国家意志,那就不一样了。在斯大林的世界里,你要么做猎人,要么就变成猎物。 在这场猎人与猎物的对抗中,斯大林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并成为胜利者,是因为他从不幻想,也因为他最清楚革命的第一阶段何时结束、第二阶段(也就是权力巩固阶段)何时开始。他对这个体系看得一清二楚,并深知它的本质:敌人无处不在,你要在它们张嘴咬你之前消灭之,最好在它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敌人之前。这是斯大林的最过人之处,他总能比其他人更早地理解这一点,并能更冷血地贯彻执行,毫不手软。 “二战”之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裂痕,两个原本孤立的大国不自觉地被推到强国地位,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同的历史妄想,而现在又同处于核时代的世界之中。 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内战初期。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弱小政党的领袖——这个政党几乎注定要被更强大的敌人消灭,而他却让这个党变成执政党。这是20世纪最辉煌的政治成就。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两人都认为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但同时又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或许偶尔会大谈特谈共产主义的兄弟情,如何团结两个大国、团结世界大众,但从毛泽东的角度看,苏联始终是一个超然物外的保守力量,这个庞然大物只关心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对帮助尚未夺取政权的潜在友邦少有兴趣。20世纪20年代时,毛泽东在和蒋介石军队的对抗中处于下风,那时他认为,苏联人更喜欢蒋介石。他经常提到,在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向苏联请求军事援助,但是苏联并没有给予多大支持。在毛泽东看来,苏联人或许可以称作共产主义者,但他们首先还是苏联人。毛泽东认为,斯大林以前喜欢蒋介石,那是因为后者软弱无力,因而肯定能主宰一个软弱无力的中国。而在斯大林的眼中,毛泽东或许可以算作共产主义者,但更有可能还算不上,因为他缺乏与无产阶级的联系,而中国本身也缺少工人阶级,他太像一个农民了。斯大林在“二战”期间曾说,他们很像萝卜:红皮白心。 苏联在“二战”期间没有为中国提供过什么有价值的支援,美国人知道这一点。当时到访延安的西方人、外交官、新闻记者、迪克西使团成员、协助中共的战略情报局军情人员,都听过中共官员公开抱怨苏联不提供援助,他们希望苏联人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多做点实事(中共军队的作战能力给迪克西使团的成员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私下里非常蔑视国民党军队)。冷战结束以来,很多机密文件被公开了(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勃列日涅夫亲自下令开展许多研究,成果就在这些文件当中)。这些文件表明,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早期裂痕远比人们想象的大。至少从表面上看,这对美国外交政策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美国不是把全部赌注都押到蒋介石身上的话。 那么是否可以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美中双方失去了一次营造和平的机会呢?如果两国政府再多一点点智慧,在地缘政治方面再多一点点运气,它们或许就能碰巧达成一项不稳妥的协定,至少可以争取一些时间,直到形势有所缓和。或许最具讽刺意义的是,美国外交界当时居然惊人一致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共产党阵营是铁板一块。更重要的是,双方对局势的误判让共产党阵营更加像“铁板一块”。 随着毛泽东越来越接近于执掌中国的大权,斯大林与毛泽东个人以及两国关系开始紧张。斯大林绝不会拿苏联的资源、苏联的国家利益或是苏联人的鲜血,去追求所谓共产主义大家庭的伟大事业;他只相信用军队征服的东西,一旦被武力征服,他就用秘密警察去控制它。身边这个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有着辉煌而迥异的历史,执政者在没有他帮助的情况下上台,因而对他毫无感恩戴德之心,一想到这个,他就提不起精神。 斯大林一直与毛泽东保持一定距离。斯大林第一次邀请毛泽东访苏是在1947年7月。这绝非巧合。当时蒋介石的军队仍......

  1. 信息
  2. 军事术语表
  3. 序言:被忘却的战争
  4. 第一章 云山惊兆
  5. 第二章 天寒地冻:朝鲜人民军南下
  6. 第三章 华盛顿介入战争
  7. 第四章 洲际政治
  8. 第五章 孤注一掷:朝鲜人民军挺进釜山
  9. 第六章 仁川登陆:麦克阿瑟力挽狂澜
  10. 第七章 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
  11. 第八章 志愿军猛击
  12. 十一
  13. 第九章 学会与志愿军打仗: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两军激战
  14. 第十章 将军和总统
  15. 第十一章
  16. 尾声
  17. 后记
  18.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