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低价高效的数据赋能之路 _刘润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刘润
内容节选
第1节销售漏斗公式 前面讲过,一切零售形态都可以用销售漏斗公式来表示。 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这个公式用的是电商的语言体系,和传统零售不完全一样。先来解释这几个概念。 流量,就是有多少人进店,线下称之为人流、客流。人流量大的店面,叫作旺铺。 转化率,就是进店的人,最终有多少买了东西。线下称之为成交率。 客单价,就是一个客人一次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买得越多,价值越高。 复购率,就是这个客人走了,下次还来的可能性有多大。线下称之为回头客。 这几个概念,对互联网电商和线下零售都很重要。可是把它们相乘,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把零售行为想象成一个漏斗,上面入口大,下面出口小。人(消费者)从漏斗的上方进入,与场(专卖店、淘宝店等零售业态)进行接触。消费者一旦接触了场,就被称为“流量”,即一个人流进了销售漏斗。 进店的人中,最终会买东西的,一定有一个比率。这时漏斗就收紧了,从潜在顾客到真实顾客,这一收紧的环节即“转化率”。 真实顾客中,也有买多买少的差别。漏斗再次收紧,这是“客单价”。买完后,一定有人再也不来了,回头客进一步减少,这是“复购率”。 通过“销售漏斗公式”示意图(见图3—1),可以有较为直观的感受。 显而易见,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这个公式右边乘出来的数字,当然越大越好。 不过,销售漏斗公式可以用来衡量销售额,却无法衡量“销售的效率”。 图3—1 比如,1 000个人销售额1 000万元,和100个人销售额1 000万元,效率显然不同,相差10倍;1 000平方米店面销售额1 000万元,和100平方米店面销售额1 000万元,效率也显然不同,相差10倍。 如何衡量销售的效率呢?根据成本结构的不同,我们通常会用“人效”或者“坪效”来衡量。 互联网公司因成本结构和员工人数基本正相关,所以非常重视人效,即每个员工创造的年收入。互联网公司的销售漏斗公式就变为: 人效=(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人数 线下零售的成本结构和店铺面积基本正相关。在线下,每家店的面积都不相同,有的200平方米,有的500平方米。这很重要,因为店铺面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营成本。均摊到每平方米店铺面积上的销售额,才真正体现一家店的销售能力。每平方米的年销售额,有个专业名称:坪效,即每平方米面积创造的年收入。 坪效=(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店铺面积 在全球零售实体店中,苹果零售店的坪效最高。2017年7月,来自调研公司eMarketer和CoStar的报告称,苹果零售店平均每平方英尺可以为苹果带来5 546美元的销售额。 由于行业属性不一,坪效自然会相差很多。数据显示,在食品行业,主营酸奶冰激凌的Reis & Irvy’s每平方英尺年销售额为3 970美元;加油站便利店Murphy USA为3 721美元;珠宝品牌蒂芙尼(Tiffany)为2 951美元;服饰零售商中排名靠前的是瑜伽户外品牌Lululemon Athletica,坪效为1 560美元。 1平方米约等于10.7639平方英尺,彼时,1美元大概相当于6.7362元人民币。这样计算,苹果门店的坪效差不多是40.21万元/平方米,Reis & Irvy’s是28.78万元/平方米,Murphy USA是26.98万元/平方米,蒂芙尼是21.39万元/平方米。这些是全球表现最好的零售实体店,大部分线下零售店的坪效远远小于它们。不过,从这些数据足以看出,坪效对线下零售的重要性。 从销售效率角度来看,在线下,经常会出现无论怎么努力,每平方米创造的年收入都提高不了,甚至无法抵消该平方米的租金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坪效极限,不够租金底线”,说明当下的业态不该出现在这里。线下不同的地段,养不同的业态,层次分明。 比如,把小区门口的菜市场开到上海的恒隆广场试试?必死无疑。一个月赚的钱,不够一天的租金;把恒隆广场的蒂芙尼专卖店,开到小区门口呢?也必死无疑。一个月的客人,不如恒隆广场一天的多。在过去,菜市场就要开在小区门口,蒂芙尼就要开在恒隆广场。 可以说,坪效极限制约了传统线下零售的想象力。 在新科技(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突飞猛进的今天,有没有办法利用创新技术提高坪效,甚至发动一场“坪效革命”,以突破传统的坪效极限呢? 用传统的方法,尽量接近坪效极限,这需要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但要突破,甚至大大突破坪效极限,唯有依靠交易结构思维,用时代赋予的高效率工具才能做到。 怎么做? 既然销售漏斗公式是四个要素相乘,那就从这四个要素上分别想办法。 流量:一切与消费者的触点 任何一种零售都必须有与消费者的触点。没有触点,就构不成“场”,无法把人与货连接起来。这个触点,可能是用户走进专卖店的门;可能是磨刀摊贩在街上吆喝,被用户叫住;可能是用户访问了天猫店,打开了商品详情......
- 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探寻新零售的本质
- 第1节 为什么会出现新零售
- 第2节 理解新零售前,先理解零售
- 第3节 什么是新零售
- 第二章 数据赋能: 线上、线下都不能代表新零售
- 第1节 零售,从来没有“本质”的交易结构
- 第2节 信息流:高效性vs体验性
- 第3节 资金流:便携性vs可信性
- 第4节 物流:跨度性vs即得性
- 第5节 天猫小店:大数据助力线下零售
- 第三章 坪效革命: 从“人”的角度理解新零售
- 第1节 销售漏斗公式
- 第2节 小米新零售,如何做到20倍坪效
- 第3节 盒马鲜生,被线下门店武装的生鲜电商
- 第四章 短路经济: 环节越短,效率越高
- 第1节 商品供应链:人与货不必在商场相见
- 第2节 Costco:M2B成就零售“优等生”
- 第3节 名创优品:M2b让实体小店拥抱春天
- 第4节 闲鱼、瓜子二手车:C2C打开万亿二手市场
- 第5节 天猫小店:S2b赋能传统夫妻店
- 第6节 海尔、必要、红领:链条反向模式走高质低价路线
- 第五章 未来已来
- 第1节 变革时代的思维模式
- 第2节 新零售的未来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