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支付保障法律问题研究_胡玉浪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胡玉浪

内容节选

第一节 劳动给付障碍法基础理论我国民事立法并未使用给付(Leistung)这一术语,取而代之的为义务或者履行。但在论及债务内容时,学理上多使用给付的概念,区分给付义务与附随义务,乃至主给付义务与从给付义务;在作为债之关系正常消灭的原因时,法律上使用的术语为履行,即“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在学理上称其为清偿。以“履行”取代给付,不仅体现不出债之关系的内容,而且会失去给付本身所具有的含义,债之关系作为债法体系的核心,亦无从确立。履行与清偿均译自Erfuellung,与给付并非同一概念,只是清偿是指所负担的给付在债权人处产生效果(《德国民法典》第362条第1款),故在清偿这一概念下,给付指向的是给付结果。进一步而言,Erfuellung翻译为清偿亦不准确,不若翻译为履行,因为对于不作为义务,称不作为义务的清偿,并不符合语法逻辑。王洪亮:《给付》,载朱庆育主编:《中德私法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Huber,IJeistungsstoerungen,Iz,5. 2.转引自刘青文:《论“义务违反”——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在德国新债法中的统一》,载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编:《中德法学论坛》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杜景林、卢谌:《德国新给付障碍法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第100页。 在债法上,债权指向的是债务人应依债之本旨完成给付(履行、清偿)行为。 但是,围绕这个给付行为,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障碍,从而使债权内容的实现受到阻挠,债权债务关系发生纠纷。“给付障碍”(或称为履行障碍,德文为Leistungsstoerung)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不是法教义学上的概念,而只是德国法语言学上的惯用法。 “如果一项债权没有及时地得到履行,并且也没有适用清偿代替方法,则谓给付障碍”,“给付障碍法是普通债法的核心。” 这是因为在“一个国家的民法典之中,建立完整的债法体系和赋予债法以完整的地位,都需要给付障碍和给付障碍法这样的范畴作为支撑”。 作为一种双务有偿合同,劳动给付与工资给付乃劳动合同的核心要素,两者形成对待给付关系,在内容上不可或缺,并分别构成劳资双方的主给付义务。从劳工的角度看,“劳务给付是雇员在劳动合同中的基本义务”,“雇员原则上必须亲自按照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方式在劳动岗位提供劳动给付”;从雇主的角度看,“支付工资义务基于劳动合同是雇主的基本义务并且雇员可以通过工资支付之诉对其进行实施”。 在劳动给付障碍期间,劳工无法给付劳动,或者雇主无法及时受领劳务,此时劳动给付风险如何分配,雇主的工资给付义务如何履行,如果雇主因为劳工债务不履行而受到损害是否有权要求损害赔偿,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节主要借鉴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给付障碍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对确立劳动给付障碍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劳动给付障碍法的体系进行初步的构建,最后对劳工债务不履行损害赔偿责任的限缩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劳动给付障碍立法和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一、建立劳动给付障碍法的现实必要性 (一)促进劳动者工资权的法律保护 劳工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劳工问题的核心是工资问题。工资是劳动给付的对价,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是劳动者进入劳动关系的直接目的和追求。劳动给付障碍是企业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是劳动给付障碍影响劳动条件的最重要问题恰好就是工资问题。一些劳动给付障碍例如罢工、闭厂、集体休假等甚至就是因为工资问题而引发。由于劳动者对工资的高度生存依赖性,而雇主又经常滥用优势地位自行免除劳动给付障碍期间的工资给付义务,因此如何从劳动关系特殊性出发,妥善处理劳动给付障碍期间工资给付危险分配,加强劳动者工资权的法律保护,就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劳动给付障碍法的研究,有助于对现有劳动立法关于劳动给付障碍的规定进行整理分析,对劳动给付障碍期间工资给付危险分配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加强劳动者工资权的法律保护,促进劳动关系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劳动给付障碍制度的体系化[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金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页。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指出,“面对法律,法学家的任务有三:解释、构造、体系。” 体系......

  1. 信息
  2. 总序
  3. 第一章 通常情形下之工资支付保障
  4. 第一节 同工同酬之基础理论
  5. 第二章 劳动给付障碍期间工资支付保障
  6. 第一节 劳动给付障碍法基础理论
  7. 第三章 不同工作时间条件下工资支付保障
  8. 第一节 工作时间之基础理论
  9. 第四章 非正规就业工资支付保障
  10. 第五章 欠薪支付保障
  11. 第一节 欠薪行政强制制度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