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经典译林)_【英国】达尔文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英国】达尔文

内容节选

第五章变异的法则 外界条件的效应——器官的使用与不使用,与自然选择相结合;飞翔器官和视觉器官——气候适应——生长相关性——不同部分增长的相互消长与节约措施——伪相关——重复的、退化的及低等的结构易于变异——发育异常的部分易于高度变异:物种的性状比属的性状更易变异:副性征易于变异——同属内的物种以类似的方式发生变异——消失已久的性状的重现——概述。 我以前有时把变异说得好似偶然发生的,尽管变异在家养状态下的生物里是如此地普遍而且多样,而在自然状态下其程度稍许差些。诚然,这是完全不正确的一种说法,可它也清晰地表明,我们对于每一特定的变异的原因一无所知。有些作者相信,产生个体差异或构造的些微偏差,宛若子女与其双亲相像那样,乃生殖系统的功能。然而,在家养状态(或栽培)下比在自然状态下,变异要大的多、畸形更常发生,这令我相信:构造的偏差在某些方式上是与生活条件相关的,而在几个世代中,其双亲及其更远的祖先业已处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之中了。我业已在第一章里谈到(然而要表明我所言之真实的话,得要列出一长串的事实,而此处又无法做到),生殖系统是最易受到生活条件影响的;我把后裔变异或具有可塑性的情况,主要地归因于其双亲的生殖系统在功能上受到了干扰。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因子,似乎是在交配前受到影响的,而交配是为了产生新生命。至于“芽变”植物,仅是芽受到了影响,而芽最早的情形,跟胚珠在实质上并无甚明显的区别。但是,为何由于生殖系统受到干扰,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呢?对此我们茫然无知。然而,我们点点滴滴、隐隐约约地捕捉到一线微光,我们可以感到有把握地认为,构造的每一处偏差,无论其多么细微,皆定有缘由。 气候、食物等的差异,对任何生物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是极为可疑的。我的印象是,这种影响对动物来说,是极小的,或许对植物来说,影响要大一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有把握地断言,这类影响是不会业已产生了不同生物间构造上的很多显著和复杂的相互适应的,而这些相互适应在自然界比比皆是。一些小的影响或许可归因于气候及食物等:福布斯(E.Forbes)很有把握地说,生长在南方范围内的贝类,若是生活在浅水中,比生活在北方或深水中的同种贝类的颜色,要鲜亮的多。古尔德(Gould)相信,同种的鸟,生活在清澈的大气中的,其颜色比生活在海岛或近岸的,要更为鲜亮:昆虫也同样如此,沃拉斯顿(Wollaston)相信,在海边生活的昆虫,其颜色会受到影响。摩奎因——谭顿(Moquin-Tandon)曾列出一张植物的单子,这张单子上的植物,当生长在近海岸处时,在某种程度上叶内多肉质,虽然在别处并非如此。还可以举出其他几个类似的例子。 一个物种的一些变种,当分布到其他物种的居住带时,会在非常轻微的程度上获取后者的某些性状,这一事实与我们的所有各类物种仅是一些显著的和永久的变种这一观点,是相吻合的。因此,局限于热带和浅海的贝类物种,较之局限于寒带和深海的贝类物种,一般说来颜色要更鲜亮一些。依古尔德先生所言,生活在大陆上的鸟类,要比海岛上的鸟类更为鲜亮。如每一个采集者所知,局限于海岸边的昆虫物种,常常更呈黄铜色或灰黄色。那些只生活在海边的植物,极易于长肉质的叶子。对于相信每一个物种皆是创造出来的人来说,他必须说,譬如,这个贝类的鲜亮的颜色是为温海所创造的;但另一个贝类则是分布到较温暖或较浅的水域时,通过变异才变得鲜亮起来的。 当一种变异对一生物哪怕只有最微小的用处时,我们便无法辨别这一变异究竟有多少应当归因于自然选择的累积作用,又有多少应归因于其生活条件。因此,皮货商们都很熟悉,同种动物,生活在愈严酷的气候下,其毛皮便愈厚而且愈好;但谁能够弄清楚这种差异,有多少是由于毛皮最温暖的个体在许多世代中得到了垂青而被保存下来的,有多少是由于严寒气候的直接作用呢?因为气候似乎对于我们家养兽类的毛皮,是有着某种直接作用的。 有很多例子显示,在但凡可以想象的极为不同的生活条件下,能产生相同的变种;而另一方面,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物种,亦会产生不同的变种。这些事实显示,生活条件是如何在间接地起着作用。另外,有些物种虽然生活在极相反的气候下,仍能保持纯粹,或完全不变,无数这样的事例,每一位博物学家都烂熟于胸。类似的考虑使我倾向于认为,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并不那么重要。如我业已指出,它们似乎在影响生殖系统方面间接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诱发变异性;而自然选择然后就会积累所有有益的变异,无论其多么微小,直到变异的发展达到明显可见、引人注意的程度。 器官使用与不使用的效应。——根据第一章里所提及的一些事实,窃以为,无疑在我们的家养动物里,某些器官因为使用而得以增强及增大了,某些器官则因为不使用而减弱了;而且此类变化是遗传的。在自由自在的自然状况下,由于我们对亲本类型(parent-form)一无所知,因而我们缺......

  1. 信息
  2. 译者序
  3. 版本说明
  4. 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存斗争中优赋族群之保存
  5. 本书第一版问世前,人们对物种起源认识进程的简史[1]
  6. 绪论
  7. 第一章 家养下的变异
  8. 第二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9. 第三章 生存斗争
  10. 第四章 自然选择
  11.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12. 第六章 理论的诸项难点
  13. 第七章 本能
  14. 第八章 杂交现象
  15. 第九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
  16. 第十章 论生物在地史上的演替
  17.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18.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续)
  19. 第十三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发育不全的器官
  20. 第十四章 复述与结论
  21. 译后记
  22. 附录:译名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