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_陈晓明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晓明

内容节选

一、历史之外的迷津:叙述时间的绝对性 1990年暮秋时节,在金陵古城一个颇有江南情调的酒馆里,我和苏童、王干、费振钟有过一次愉快的聚会,酒兴酣畅,难免谈些先锋派文学,记得苏童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北村是真正的先锋派。”这可能是很中肯的评价。也许苏童无意成为“先锋派”——这并不奇怪,“先锋派”经常是历史误解的结果,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先锋派。然而,北村却是明确、自觉、执着地进行“先锋性”的探索——这就是“真正的”真实含义。我不知道,这是北村的幸运,还是不幸。 北村刚过16岁就匆忙结束了他的稚气未脱的少年时代,从闽东茂密的丛林地带来到东南沿海一所美丽的大学,开始他的人生之旅。大学校园的背后就是蓝湛湛的大海和黄澄澄的柔软沙滩,这里是被爱情牢记的角落,青年人小试身手的理想战场。翩翩的海鸥消失于海天融合的蔚蓝色空间,这里充满青春和快乐,这里没有烦恼,没有记忆,也没有历史。可是,北村那稚气未脱的脸庞上已经长出些许的络腮胡子——你完全可以想象出他那早熟的面容上布满若有所思的表情——我们年轻的主角是唯一有记忆的人,家乡那茂密的丛林和山间的小路永远无法和这蓝色透明的海湾构成和谐的意境。在北村的小说里,几乎没有大海的波浪拍打海滩的情景。是的,故乡的丛林、山路,人生第一驿站的海滩……这些构成北村的个人记忆,还是作品的精神底蕴?我说过这种推测是徒劳的。 1987年初,北村发表《谐振》,非常有力地揭示了秩序井然的生活是如何推动人向着乖戾荒诞的方面不可逆转地进发。在特殊情境中的感觉和体验被写得相当生动有趣:“沉重的行李令他产生一种向前俯冲的力量。”这种描写当时令我十分惊奇,我推断北村很快要向文坛的中心地带“俯冲”,然而,几年来,北村却遁入语言的迷津,除了少数批评家和文学酷爱者还能看到他孤独而倔强的背影,少有人冒险涉足那片奇怪诡秘的区域。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认为,北村的迷津是另一个生动的世界,作为我们时代一个“真正的”先锋派,北村的作品不应该被忽视,他的探索表明了当代小说所达到的可能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北村不仅给我们制造了一个迷津,他同时给自己构造了一个迷津——那个历史与时间死亡于其中的空间。那个语言放纵的极乐世界,是北村神游已久的太虚幻境。 “迷津”在词典里意思是指令人迷惑的错误道路。北村的叙述不断调整视点和距离,有意制造转折、重复和类似的细节情境,因而他的故事永远处于分解和延搁的过程。叙述的视角不是落在以人物为主体的事件上,相反,事件的整体性被割裂了,叙述不断地误入描写的歧途,那些偶然的瞬间动作、感觉和存在情态成为叙述追踪的对象。北村的故事没有主线,这是一片漫无头绪的迷津地带,那些任意的遐想和奇怪的行动构成迷津里的交叉小径。试图勾画一张迷津的地形图是困难的,它不是一块棋盘,而是正在对弈的棋局。 《归乡者说》(1989)讲述一个逃犯重归家乡的故事,这个情节颇有传奇色彩,也是通俗小说惯用的情节,在这里没有出现任何惊心动魄的场面,叙述视角完全与逃犯刘义的感觉吻合,这些杂乱的、乖戾的乃至变形的感觉构成叙述自由流动的内在动力。逃跑与幻觉形成双向悖反的运动,不是恐惧、危险成为逃亡的压力,而是“幻觉”在不断侵蚀逃亡,幻觉是逃亡的真正障碍。 这个迷津的奥秘就在于叙述视角混同于人物视角,而人物始终处于感觉辨析状态,“辨析”总是在不确定性中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人物的幻觉视角如同梦游一样缓慢而匆忙向前任意推移、转折、断裂、重叠,连接的梦游结构就是迷津的实质。是叙述人在梦游,还是角色在梦游?这二者完全在幻觉状态中被混淆了。在叙述人与角色之间,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既没有明确的界线,也无法重合,它始终处于“临界状态”,这正如做梦的“我”与梦中的“我”一样,只是一个临界的“它”。叙述视角的这种不确定、重合和变换,使故事的推进显得疑难重重、似是而非。 显然,“梦游”不过是对“意识流”的一种超越形式,原来是主角的单纯梦游和叙述人对角色的心理分析,现在改变为叙述人的梦游,或者说叙述人同时变换为角色梦游。在现代主义的小说中,“意识流”经常只是一个片断,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对往事的回忆,其功能是心理刻画。而在北村的叙述中,“梦游”变成叙述视点的自由移动,变成小说的内在结构,甚至变成一种世界观。“意识流”表达了小说对人的一种态度,而“梦游”则表达了人对小说的方式。当然,也是“我”对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北村来说,在“我”与世界之间,横亘着一个永远无法跨越而只能进入其中的语言世界——或者说,语言的迷津。 不难理解,反常的经验、乖戾的感觉与重复的情境是这个迷津勉强可以识别的路标,这是一次绝望的梦游,当然走向迷途忘返而无处皈依。“逃亡者”、“归乡者”、“劫持者”、“披甲者”……他们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一个绝望的梦游者。他们的经验和感觉如此反常和乖戾是一点都不奇怪的,这是进入迷津的必要素质。而从叙述方面......

  1. 信息
  2.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3. 2015年版自序
  4. 2003年版自序
  5. 1993年版自序
  6. 题辞
  7. 导言 历史转型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8. 一、多元的时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规约
  9. 二、趋同与变异:中国产生后现代主义的前提条件
  10. 三、勉强的记忆:“文革后”的历史叙事或先锋派的文化规定性
  11. 上篇 叙事革命:话语与风格
  12. 第一章 冒险的迁徙:先锋小说的叙事转换
  13. 一、终极性失落:消解深度模式
  14. 二、文学的萎缩:创作向写作退化
  15. 三、裸露的事实:叙述向故事转化
  16. 四、广阔的瞬间:故事向感觉敞开
  17. 五、暂时的平面:感觉向语言还原
  18. 第二章 临界叙述:先锋小说的语言经验
  19. 一、临界感觉的发生与语言的内在机制
  20. 二、临界感觉与叙述的双向循环
  21. 三、临界感觉与叙述情境
  22. 四、临界状态与世界的无边存在
  23. 第三章 多形的话语:先锋小说的叙事变奏
  24. 一、开放的时间:叙述与故事的二元协奏
  25. 二、开放的感觉:现实与幻觉的双向转换
  26. 三、开放的文本:互为文本的多重变奏
  27. 第四章 空缺与重复: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
  28. 一、不在之在:故事中的空缺
  29. 二、在空缺的边界:作为补充的描写情境
  30. 三、重复:存在的迷失
  31. 四、空缺的哲学与文化阐释
  32. 第五章 过剩与匮乏:先锋小说的抒情风格
  33. 一、抒情风格的两种规定:历史意识与话语意识
  34. 二、语言的过剩:抒情性句式
  35. 三、错位的情境:无望的抒情或反讽意味
  36. 四、匮乏与补充:语言的乌托邦
  37. 中篇 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
  38. 第六章 破裂与见证:新情感的变迁或危机
  39. 一、新情感的蔓延:一个伸展的主题
  40. 二、浮出海面:生活破裂的见证
  41. 三、“非升华”:“幸福承诺”的破灭
  42. 第七章 超越与认同:后现代主义意识
  43. 一、冷漠的叙述:苦难意识的残酷化
  44. 二、错位的游戏:孤独感的娱乐化
  45. 三、反抗与认同:荒诞感的诗性化
  46. 四、虚假的深度:神秘感的轻化
  47. 第八章 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
  48. 一、语言的暴力:叙事的能指化
  49. 二、多重文本:追寻话语之流
  50. 三、主体的失落:后现代的话语特征
  51. 第九章 穿过时间的迷津:在历史之外叙述
  52. 一、历史之外的迷津:叙述时间的绝对性
  53. 二、对家园的逃亡:没有终结的生存论游戏
  54. 三、假想的皈依:回到现实之中的精神祈祷
  55. 第十章 幻想与逃亡:永无归期的自我流放
  56. 一、新时期的想象关系:自我的确认与放大
  57. 二、镜像的解体:自我的角色化或符号化
  58. 三、胜过“父法”:逃亡与超越
  59. 四、后个人主义时代:自虐与自恋的怪圈
  60. 下篇 文化象征:断裂与更新
  61. 第十一章 历史的颓败:后悲剧时代的寓言
  62. 一、颓败的故事:历史性、家族与往事
  63. 二、颓败的历史死结:性与原罪
  64. 三、颓败的话语情境:对话与解构
  65. 四、后悲剧时代:历史颓败的寓言
  66. 第十二章 无望的救赎:从形式到历史
  67. 一、现实的尽头:写作与文化救赎
  68. 二、在历史的边缘:讲述与寓言
  69. 三、救赎与皈依:复古的共同记忆
  70. 四、无望的救赎与最低限度的承诺
  71. 第十三章 欲望化叙事:历史修辞学的变形记
  72. 一、“人”的退场:从爱情到本能
  73. 二、背景的虚化:没有内在性的历史现场
  74. 三、情爱的表象化:欲望化的叙事法则
  75. 四、越过界线:女性叙事的后道德状况
  76. 五、欲望化的象征:历史修辞学
  77. 第十四章 后当代传奇:仿真的审美能动性
  78. 一、从现实到虚构:现实潜文本的位移
  79. 二、仿真的时代:现实的复活与审美能动性
  80. 三、仿真的实质:现实的审美化及超越的可能性
  81. 第十五章 命运与性格:晚生代的现代性策略
  82. 二、极端力量:“命运意识”
  83. 三、极限状态:性格的极限
  84. 四、视点的阴谋:略微的荒诞感
  85. 五、有限的超越性:审美的现代性情结
  86. 第十六章 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
  87. 一、尖硬的断裂:异类的自我界定与符号资本
  88. 二、本质性写作:有限的革命
  89. 三、异类的符号谱系:时尚前卫与亚文化写作
  90. 四、暧昧的可选择性:后革命时代的备忘录
  91. 结语 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
  92. 附录一 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
  93. 一、期望超越:“先锋派”出现的历史条件
  94. 二、艰难跋涉:“先锋派”的历史轨迹
  95. 三、有限形式:先锋小说的成就与局限
  96. 附录二 先锋派之后:90年代的文学流向及其危机
  97. 一、先锋性的退化与文学转型的历史语境
  98. 二、90年代面对“现在”的文学叙事及其美学局限
  99. 三、重建文学叙事的“认识论图式”
  100. 附录三 中国先锋小说主要代表作年表
  101. 主要参考书目
  102. 二、外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