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脉动_《环球科学》杂志社;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环球科学》杂志社;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 编
内容节选
胚胎细胞移植迎来曙光 撰文┃伍德伯里(M. A. Woodbury) 翻译┃朱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认真研究胚胎细胞移植疗法。然而,刚刚进入21世纪这项技术就惨遭失败,原因可能与移植组织纯度不够有关。于是,研究人员将研究方向从移植组织转向了移植纯干细胞。 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在一次面向毕业生的演讲中说:“制订一套方法,然后去试验,这是常识。如果失败了,就坦然接受,然后再想其他办法。”罗斯福当年考虑的是如何让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经济复苏,而尝试以胚胎细胞移植的方式治疗脑部疾病的科学家也将他的这段话铭记于心。新方法吸取了过去一次次失败的教训,而这次的结果看上去非常不错。 20世纪80年代中期,胚胎细胞疗法开始得到认真的研究,一些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疗法能够治疗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动作,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大脑缺少神经递质多巴胺。取自胚胎中脑的组织在移植到患者大脑后,有望转变成能够产生多巴胺的细胞。然而,这项研究刚刚进入21世纪就遭遇失败,因为一部分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现了失控性运动障碍,无法完成预期的动作。 不过,失败中也有收获:一些受试者,尤其是年纪较轻、症状也较轻的患者,在接受胚胎细胞移植后,恢复得不错。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学家罗杰·巴克(Roger Barker)说:“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来解释这些试验中出现的所有矛盾和问题,如何推动这一领域向前发展。”他正在整合分析过去的移植数据,期望设计出更好的临床试验方案。对于好坏参半的移植结果,“污染问题”也许能作为一种解释:移植组织中包含分泌5-羟色胺的神经元,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 拳王阿里(Ali)在1987年因为帕金森病曾考虑过接受胚胎组织治疗(该照片拍摄于2009年8月),新的研究让胚胎细胞疗法再次受到关注 尽管胚胎细胞疗法可能需要移植组织中邻近的其他细胞给予支持,但巴克承认,这一领域正在向移植纯干细胞的方向转变,而不再移植组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首个胚胎神经干细胞试验于2009年通过了安全性测试,这让包括巴克在内的研究人员信心大振。这项Ⅰ期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是贝敦氏病患儿。贝敦氏病是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而无法制造清除细胞垃圾所需的酶。 在这项临床试验中,10亿个胚胎神经干细胞被注射到6名儿童的脑室或白质纤维束中。没有儿童出现不良反应,一名因病自然死亡的患儿的尸检结果也显示,移植细胞已经在大脑中顺利安身。 美国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罗伯特·斯坦纳(Robert Steiner)是这次临床试验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看来,这一结果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他特别指出:“这次神经细胞移植采用的方法要精细得多,细胞经过了真正的提纯,移植的只是胚胎神经细胞,而不像过去的试验那样混合了好几种细胞。” 要获得高纯度,也就是说,要保证绝大多数移植细胞都只是神经干细胞,就要十分仔细地分离细胞。为这项试验提供细胞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帕洛阿尔托的干细胞公司,该公司采用了一种给胚胎神经干细胞标上荧光标签的技术。这让胚胎神经干细胞更容易被观察,并且与其他细胞区分开来。该公司表示,利用这项技术提供的细胞中至少有90%是神经干细胞,达到了FDA批准用于临床试验的临界基准。 这项安全性试验取得的成功,让FDA有信心为第二次试验放行。这次接受移植的是佩利措伊斯-梅茨巴赫病(简称佩-梅病)患儿,这种遗传疾病会让患者无法形成髓磷脂。这项试验将把神经干细胞注入4名佩-梅病患儿的大脑,并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追踪新髓磷脂的形成。在佩-梅病动物模型上进行的前期临床试验已经证实,移植的细胞能够分化成为产生髓磷脂的少突胶质细胞,并成功生产出髓鞘,但它们能否恢复正常功能还有待证实。 发育更成熟的细胞或许可以恢复一部分功能。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史蒂文·戈德曼(Steven Goldman)分离出了已经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胚胎神经干细胞。把这些前体细胞注射给患有佩-梅病的小鼠后,患病老鼠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且能够活到正常寿命。 科学家还在争论用哪种方法获得这些细胞最好。美国加利福尼亚门洛帕克的杰龙公司能够从人体胚胎干细胞中诱导产生合适的前体细胞,而不用在分化的不同时期分选原代细胞(杰龙公司于2009年获FDA批准,可以将这些细胞用于试验)。但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最终只有临床试验说了算。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神经再生专家查尔斯·弗伦奇-康斯坦特(Charles ffrench-Constant)评论说:“因为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方法来鉴定胚胎细胞中有再生潜力的细胞,我们就有可能进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显然,在支持者看来,胚胎细胞移植正冲破黑暗,迎来曙光。 原代细胞 原代细胞指直接从活体组织分离出来用于培养的细胞。通常把第一代至......
- 信息
- 《科学美国人》简介
-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
- 序 集成再创新的有益尝试
- 前言 科学奇迹的见证者
- 话题一 抵御致病菌需另辟蹊径
- “乐善好施”的细菌
- 抗生素作用机理尚不明确
- 解码古代病原体
- 莱姆病为什么难以根治?
- 外膜蛋白:杀死耐药菌的新靶标
- 减少抗生素处方的承诺书
- 用细菌消灭耐药菌
- “暗战疗法”对付致病菌
- 以毒攻毒
- 找寻更好的百日咳疫苗
- 验血诊断肺结核
- 话题二 阻击看不见的病毒
- 流感疫情的意外回报
- 流感疫苗儿童优先
- 致命杀手的阿喀琉斯之踵
- 人造病毒争议
- H7N9禽流感病毒如何感染人类?
- 潜伏的危险:脊髓灰质炎
- 艾滋病婴儿首次被治愈
- 纳米佐剂增强HIV疫苗
- 预防艾滋病的新产品
- 男性也需接种HPV疫苗
- 杀死致命病毒的新武器
- 话题三 从未停息的攻克癌症之战
- 最古老的癌症世系
- 体型越大越不易患癌?
- 癌症等于胚胎再发育?
- 唐氏综合征抗癌
- 胆固醇会诱发乳腺癌?
- 癌细胞转移的秘密通道
- 癌细胞成群迁移导致肿瘤转移
- 利用外泌体搜寻癌细胞
- 早期诊断遏制胰腺癌
- 用于白血病治疗的特殊饮食法
- 话题四 守护心脑的医疗新进展
- 阿尔茨海默病源于唐氏综合征?
- 脑卒中或将可治
- 脑卒中新疗法:健侧帮助患侧
- 神经干细胞走向临床
- 胚胎细胞移植迎来曙光
- 干细胞争议背后
- 干细胞修复血管
- 干细胞疗法治疗心脏病
- 独辟蹊径的心脏病疗法
- 话题五 源于自然的疾病解药
- 藏在树懒毛发中的“药箱”
- 根除疟疾先治蚊子
- 蛆虫疗法治愈伤口
- 新型抗毒血清高效价廉
- 植物抗体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
- 从仙人掌中提取止痛药
- 安慰剂的魔力
- 更有效的糖尿病药物
- 生物分子有望逆转脱发
- 话题六 助力器官功能恢复的新方法
- 人工肝技术战胜H7N9禽流感
- 3D打印气管
- 培养皿中长出肠道
- 待移植器官保存时间延长至3天
- 无需电池的自动心脏起搏器
- 无线心脏起搏器
- 石墨烯器件帮助聋哑人说话
- 更灵巧的仿生手
- 话题七 医疗技术革新带来无限可能
- 好事多磨的医用硅胶
- 人工凝胶保护伤口
- 等离子手术刀的妙用
- 用光镊清洁血管
- 治疗败血症的磁珠
- 细菌医生
- 纳米颗粒让过敏注射疗法更安全
- “电子皮肤”即将登场
- 手机检测癌症
- 话题八 构筑公共卫生防线
- 监测航班可追踪传染病
- 喷嚏飞沫能“飞”多远?
- 阻击医院内感染
- “孤儿药”困境
- 医生与患者的社交网络
- 医疗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