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策略_【德】罗尔夫·多贝里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德】罗尔夫·多贝里
内容节选
25快乐论与实现论 如何让乐趣和意义彼此互补 下面这些行为对你而言有多么享受? 请用0至10之间的数字来评价一下(0代表毫无乐趣——你对此完全没兴致,10代表极致享受——你简直想不出更美好的事来):你最喜欢的巧克力,在战争中保卫祖国,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之中,把孩子拉扯大,在非洲建立医院,阻止全球变暖,性爱,看世界杯,扶老奶奶过马路,以及加勒比海的养生之旅。请花上几秒钟来回答一下。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给性爱、巧克力、看电视和度假打9至10分,而拉扯孩子之类的事往往只能得到2至3分。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觉得上面这些行为的意义有多大?我们还是用0至10来评价,0代表完全无意义,10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意义。请再花一点时间来思考一下。 绝大部分人的答案都会同之前相反。拉扯孩子的意义明显会比养生之旅要高很多,而扶老奶奶过马路也绝对会比吃掉巧克力更有意义。 好吧,如此看来,究竟哪一点重要呢?我们更应当专注于哪个方面?美好生活的拼图,是那些“令人享受”的行为,还是那些“充满意义”的行为?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就曾针对这个问题站过队,其中一小部分所谓的快乐论拥护者坚信,美好生活是由尽可能多的即时享受组成的。“快乐论”起源于古希腊语中的“hedoné”一词,包括“快活、娱乐、兴致、享受、性快感”等意思。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此时能让自己沉醉在一个搞笑的YouTube视频中,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扶老奶奶过马路呢? 而绝大多数哲学家却持相反立场,他们认为这种直接的享受是低贱的、堕落的,与动物无异;相反,那些“高尚”的快乐才是构成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他们将追逐“高尚快乐”的行为称作“实现论”。自打这个空洞的辞藻出现以来,人们便开始争辩一件事:诠释“实现论”的最佳方式究竟是什么。众多哲学家的结论是:我们必须要用美德来填充这个概念。只有值得尊敬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换句话说就是:要去非洲建医院,不要关心世界杯。依照他们的观点,美德对于美好生活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的勇敢、坚定、公正和睿智。当然,他们创造的这四个词也都是空洞的概念。几百年后,天主教派欣然接过了这四面大旗,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版本——“四枢德”,即智德、义德、勇德和节德。然而谁如果执拗地追随这个观点,那他定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比如“躺在阿根廷海滩上晒日光浴的纳粹战犯其实并不快乐,而那些被食人族生吞活剥的传教士,才会因自己的虔诚而获得真正的快乐”。这段言简意赅的评论出自哈佛大学哲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 这两派的观点显得错综复杂。来自伦敦商学院的哲学家保罗·多兰曾试图厘清二者的关系:如同声音的两个要素——音调和响度一样,我们经历的每一个瞬间也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即“兴致成分”(也被称为“快乐成分”)和“意义成分”。快乐成分代表直观的享受,而意义成分则代表了我们对某一瞬间存在的意义的感知。比如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吃巧克力的快乐成分很高,而意义成分却趋近于零;相反,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快乐成分很低,但意义成分却很高。 然而,保罗·多兰并没有对“意义”做进一步的定义,这本可能会导致“美德”这座伫立了2500年的纸牌屋在他的身后坍塌。其实只要按照“眼见即知”的原则,我们每个人都能马上明白自己此时此刻的行为究竟有多大意义。比如在你阅读这段文字时,快乐成分可能还比不上喝一小口柏翠酒庄的红酒,然而同喝红酒相比,阅读的意义成分会更高一些(希望如此)。对于你手头这本书的作者而言,这种感觉会更明显。实话实说,写这一章真的不是什么享受,我咬紧牙关在坚持,但我认为,将自己的想法在纸面上表达出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保罗·多兰将意义和享受视作美好生活的两块基石,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将他的这个观点称为“勇敢的独创视角”。 好莱坞每年都会制作四五百部电影,这可是几十亿美元的大买卖。所以,研究者想要调查人们观影的动机,并找出能让电影火起来的万全之策,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所谓的“娱乐电影理论”都占据了统治地位。该理论认为,为了让观众从平淡的真实生活中解放出来,电影需要给观众带来恰如其分的兴奋感,不要太无聊,也不要太紧张,观众应当看到靓丽的演员和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一定要美满。然而总有一些优秀的电影,其成功之策并不能用“快乐论”来解释,比如《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除了纯粹的享受之外,电影中还应当出现有意义的元素。只要赋予一部电影足够的意义,那么哪怕电影充斥着悲伤的色彩,或者拍摄成本低到寒酸,也同样可以成为一部好电影。这是优秀的导演、作家和演员早已心知肚明的事,但直到不久前才得到电影学家的证实。 意义同样会在职场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年轻员工,他们更愿意为了能有机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项目,而接受低于市场标准的工资。这对于追逐理想的初创公司是件好事,但对于大企业却不利,因为后者必......
- 信息
- 序言
- 1 心理账户 如何将损失转化为收益
- 2 修正的巨大作用 为什么完美的预设是不存在的
- 3 誓言 将固执当成一项策略
- 4 黑匣子思维 为什么每次跌倒都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 5 适得其反 为什么节省时间的因素往往会成为时间的窃贼
- 6 美好生活的消极艺术 不要做错事,正确的事情就会发生
- 7 卵巢彩票 为什么你的成功并不是你应得的
- 8 内省错觉 你要把感受当回事,但不是自己的感受
- 9 真诚性陷阱 为什么你需要一位“外交部长”
- 10 五秒说不 小恩惠,大陷阱
- 11 专注点幻觉 为什么住在加勒比海不会让你感到更快乐
- 12 “蒸发”的宝贝 我们为什么要少购物,多体验
- 13 滚蛋吧,金钱 为自由做存储
- 14 能力圈 为什么一定要看到能力圈的边界
- 15 坚持的秘密 为什么无趣的人会比冒险家更成功
- 16 使命的压迫 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自己想做的
- 17 好名声的牢笼 将自己从外部评价模式转换到自我评价模式
- 18 “历史终结错觉” 你可以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他人
- 19 生命的“小意义” 哪些目标你能完成,哪些不能
- 20 两个自我 为什么你的生活不是一本相册
- 21 记忆账户 经历远胜回忆
- 22 生活的故事皆为谎言 为什么我们会怀揣着一个错误的自我印象游历世界
- 23 美好的人生旅程,胜过优雅的死亡 为什么不要去想濒死的那一刻
- 24 自我怜悯的旋涡 挖掘过去为什么毫无意义
- 25 快乐论与实现论 如何让乐趣和意义彼此互补
- 26 尊严圈(上) 即或不然
- 27 尊严圈(中) 一旦你从外部垮掉
- 28 尊严圈(下) 与魔鬼的契约
- 29 忧虑之书 如何关闭头脑中的“扬声器”
- 30 意见的火山 为什么不持观点会让人更加自在
- 31 精神堡垒 幸运女神的轮盘
- 32 嫉妒 魔镜,魔镜
- 33 治病不如防病 避免让问题出现,胜过动手解决问题
- 34 心中的救济工作 为什么你不应当为世界的现状负责
- 35 专注力陷阱 如何对待自己最宝贵的资源
- 36 读书要减量加次 我们阅读的方式是错误的
- 37 教条的陷阱 为什么理论家总会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 38 思维减法 如何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 39 思考极点 思考好比手电筒,行动才是探照灯
- 40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 角色调换
- 41 改变世界的幻想(上) 不要痴迷于“伟人理论”
- 42 改变世界的幻想(下) 为什么我们不应将任何人(至少不应将自己)奉上圣殿
- 43 “正义世界”的谬论 为什么生活看起来不像一部经典的侦探小说
- 44 货物崇拜 不要制造“稻草飞机”
- 45 参加属于自己的比赛,你就是赢家 为什么常识只适合作为业余爱好
- 46 军备竞赛 远离战场的理由
- 47 让偏执狂成为你的朋友 为什么你要认识“圈外人”,但却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们
- 48 秘书问题 为什么我们人生中的样本太少
- 49 期望管理 期望值越低,幸福感越强
- 50 史特金定律 如何调节自己的“垃圾探测器”
- 51 对谦虚的赞美 将自己看得越轻,生活就会越美好
- 52 内心的成功 为什么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 后记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