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2024年第10期)_《青年文摘》杂志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青年文摘》杂志社
内容节选
流行 潮人潮事程序员下班做“偶像”:一个普通女孩的双面人生 □文/唐梦婷 “地下偶像”一词来源于日本,指区别于从主流媒体出道的艺人团体,他们主要在线下剧场进行演出。近几年,这一形式开始席卷国内一线城市的剧场。小遥是女团StarLight的一名成员。她平时在南京的互联网公司上班,到周末就跑去上海做“偶像”。一边是聚光灯下的舞台与粉丝,一边是公司里日复一日的生活,她是如何过这种“双面人生”的? 以下是小遥的讲述。 重新介绍自己 我叫小遥,今年24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做软件测试,每天坐在电脑前编译指令、整理报错,重复而枯燥。我比较内向,工作时不怎么说话,和同事都是点头之交。对这份工作,我也谈不上喜欢。 工作间隙,我时常发呆,看着一排排看不到头的白色工位,就像看不到未来的我一样。但真正能找到热爱的事业并坚持一生的人又有多少呢?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感觉身心疲惫。如果不做小偶像,我可能只想躺平刷手机——重新介绍下自己,我是上海地下偶像团体StarLight的一名成员,这才是我眼下真正爱做的事。我们这个团目前的成员算上我一共6名,其中有4个大学生。 团队的彩排和演练从周五下班后开始。所以,每个周五都是我最期待的时刻,我会提前收拾好演出要用的服装道具,拎着行李箱打卡下班。南京到上海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对我来说就像时空穿梭之旅。我通常在晚上9点左右到达舞房加入排练,唱跳、走队形,一直排练到凌晨。音乐隆隆响起,看着镜子里舞动的自己,在挥洒的汗水间,我感到“活”过来了。 我们团从“初披露(初次登场)”以来,公司几乎每周末都会安排两天演出,我从没缺席过任何一场活动。为了赶上全职队友的进度,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抽一两个小时看视频,跟着练唱跳,此外还会发微博“营业”、和粉丝互动——我几乎没有个人时间,但因为热爱,我觉得很值。 成为偶像前的那些年 我从小生活在十八线小县城,读高二的时候,在网络上偶然看到“宅舞”视频《染上你的颜色》,当时就爱上了,开始看教程自学。“宅舞”的动作易上手,我没有舞蹈基础,但依然体会到了用肢体传达的快乐。两年后,我在大学加入了动漫社的宅舞部门,有人带着,有充足的时间和舞房的大镜子,越跳越顺。 大学时,我跟同样喜欢看宅舞的一个男孩子恋爱了,不过我们很快分手。2019年4月,我上传了第一个录舞视频,一开始是为了向前男友证明自己已走出失恋阴影,后来就单纯是喜欢,想记录自己的成长。2020年年底,一个跳宅舞的朋友通过面试进入一个地下偶像团体,问我要不要也去试试,但当时我比较自卑,不敢尝试。 我自认唱跳能力没什么大问题,但对自己的五官没一处满意的,总感觉自己太丑了,而做偶像得颜值高,不会有人喜欢我。 但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当“地下偶像”。在社交平台上,每天都不停地有组队邀请、新团披露,我心里开始蠢蠢欲动。最后,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面试后,经过一周焦急的等待,直到老师拉了StarLight成团的微信群给我们安排歌曲排练,我才有了梦想实现的实感。 出道那天,我尽了最大努力打扮自己,但在剧场碰到其他长得漂亮、妆容又精致的小偶像,我的自卑感又回来了,感觉自己暗淡无光。看着台下的观众,我甚至不敢看他们的眼神,很忐忑会不会有人看到我。 “初披露”那天的观众互动环节,主持人问观众“记不记得我们团每个人的名字”,问到其他人,台下传来零零星星的喊声,到我的时候却是鸦雀无声。后面的见面会上,来找我的人也是最少的,这让我感到很受伤。 几个月后,表演时,我突然开始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还有人举着属于我的应援色荧光棒打call……有粉丝跟我说,初舞台那天他喊了我的名字,只是我没听到而已。原来,在那个重要的时刻,我也被看见了。 内向的我被粉丝治愈 上海和广州的“地偶”行业虽然发达,但成员收入很不稳定。好在我有本职工作,对做偶像赚钱没什么执念,我更渴望跟粉丝之间交流感情。 有一个粉丝十分内向,他最开始来特典会(偶像与粉丝近距离互动环节)就站在那儿看我,脸上没表情。我跟他说,希望你以后多笑笑。下次他果然会看着我笑了,再后来他可以在观演现场让其他观众托着他向我“起飞(一群人把一个观众托举到舞台前向偶像应援)”了。他原本看起来形单影只,现在多了不少朋友一起来看我。 有一次,我因为上台表现不好感到很难受,有粉丝回去后在微博写了很长一段话鼓励我。当我有容貌焦虑时,也会有人赞美我说,我努力的样子非常有魅力。虽然粉丝的安慰都是简单的文字,却真实地治愈了我。这些都会让我觉得,粉丝和偶像之间,是紧密依存的关系,大家都不是过客,而是活动里的重要来宾。 周日晚上特典会结束,赶高铁回到南京的家往往已是午夜。路上我会刷微博看粉丝评论,也会计划下周的工作内容。高铁的两端,一边的我是沉默寡言的,一边的我是元气满满的,两个角色都是我,却又是截然不同的我。 亲戚们都能看到我在朋友圈发的演出视频......
- 信息
- 本期文章
- 常沙娜:莫高窟藏着变幻莫测的梦境
- 故事,没有标准答案
- 当一位女性成为船长
- “我”字为何挎刀带剑
- 我与强迫症的抗争
- 曲木雕刻的人偶
- 时间零
- 幸福的最优体验
- 自身的模样
- 当妈妈与我谈论绝经
- 活着就要玩啊
- 傅雷的苦功夫
- 工作就是生活?
- 包容
- 我永远无法抵达玉龙雪山
- P人,永远在爆改
- 夏夜大雪纷飞
- 结束
- 小镇街灯渐起时
- 如果工作是玩游戏,会不会很快乐
- 对面的高楼
- 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
- 四大名著梦幻联动
- 在宿舍里没有存在感,怎么办
- 30亿次心跳
- 鸟山明:享受人生中的每一次“被动”
- 蝴蝶与坦克
- 语录
- 数字
- 锐词
- 新知
- 寻书
- 铅笔人生
- 人们只记住了巴黎那几天阴天
- 没有算法,不可能有“天水式出圈”
- 程序员下班做“偶像”:一个普通女孩的双面人生
- 陶醉
- 数学好的孩子比语文好的更聪明?
- 名字的重要性远超你的想象
- 反短视频奴役之战:他们决心拯救大脑
- 《沙丘》里为什么没有机器人
- 运动一定要喝运动饮料吗
- 国外大学生是怎么玩社团的
- 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君子之交
- 艺术品,是历史的疼痛
- 时间中只开一次的梅花
- “显卡教父”黄仁勋:保持奔跑
- 马拉河的血色黄昏
- 当古人的诗词“互相拆台”,你站哪边
- 笑点
- 天地不为一人而设
- 作家之谜
- 捉迷藏
- 山谷微风
-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 路灯下的流浪汉
- 博物馆
- 你“认识”李清照吗
- “高含量”的中国古代文人
- 后来,那少年化作了风
- 学业中的困难时刻,你是怎样度过的
- 传统纹样,穿越千年的中国美
- 跟着生活去冒险
- 各国地标建筑都被他“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