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心理学_林崇德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林崇德
内容节选
第二节教育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实质又是什么?我是研究发展心理学的,从专业出发,认为教育就是发展。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把人教育好了,就促进了人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发展。所以我把教育定义为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的发展”,最高层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创造性人才。良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即创造性发展的基础。这是由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而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应该也是长期系统或大系统环境;至于教育中的教师,应该是所谓的从“外系统环境”到“中系统环境”直到“微系统环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的要求 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出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今天我们所论述的“英才”,主要是创造性人才。为了使受教育者成为英才,成为创造性人才,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精雕细刻的过程,也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是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点,在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上体现得更为清楚。 (一)教育功能 早在2003年,我在《教育与发展》一书中就论述了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个性(人格)五方面的功能,哪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表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而且可以创造文化遗产。文化的积累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利用睿智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中产生的。创造的价值,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存新、发扬光大。这种推陈出新、超越现状,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因此,教育的文化功能是繁衍社会文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这表明了教育在促进创造性发展和进步中的贡献。 教育的经济功能表明,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而实现的。不管是工业、农业、商业,也无论是非技术的、技术的和文书从业人员,在今天信息化和全国化的社会里,没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是很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因此,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这表明了教育在促进创造性发展和进步中的贡献。 教育的政治功能表明,“政教合一”是教育的一个规律,换句话说,治国必须先从教育做起,所谓“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指的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我们在第三章中强调,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是关系国力竞争的大问题,联系当前各国都在重视教育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这更体现了创造性问题是政治大事。通过教育培养政治领导或国家决策人才,为的是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由此可见,教育的政治功能与创造性的关系。因此,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振兴国家和民族中具有不可缺失的作用,与此同时表明教育在促进创造性的发展与进步中的贡献。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明,教育可以帮助个体社会化,帮助选择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今天中国社会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发展理念,是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的。因为教育的实施,直接授予人们以知识技能,凭此增加就业面和相应地增进社会福利;同时也间接促进经济以创新为龙头的三种理念来增长发展,带动社会流动,引导社会变迁,改变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选择社会人才和社会创新直接或间接元素,表现教育在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和进步中的贡献。 教育的个体(个性或人格)功能表明,教育的对象是人,增强人民的体质、塑造人的人格、培养人的良好品性是教育根本的、直接的任务。所有这一切,组成了受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尤其是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的个体功能表明,教育在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和进步中的贡献。 (二)教育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培养人借以实现其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功能。 进行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目的作为导向,教育是以培养人为总目标的。因为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价值的规范的活动,教育预期的目的或理解,才能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规定教育方针,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进行。 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今天,我们时代的教育目的,应该坚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观点。我们的全面发展观,从根本上来说是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应包含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基础三大领域。从社会参与来分析,除了突出道德品质,即责任担当之外,还有强调实践创新的要求,它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其中要求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 信息
- 前言
- 01 创造性:一个神圣的概念
- 第一节 创造性:从神秘的故事到科学的象征
- 第二节 创造性心理学概述
- 第三节 创造性的研究取向
- 02 伟大的中华大地是创新的故乡
- 第一节 中华文学
- 第二节 中华艺术
- 第三节 中华科技
- 第四节 中华教育
- 03 创造性心理学史即人类的文明史
- 第一节 社会文明与创造发明
- 第二节 高尔顿开启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
- 第三节 弗洛伊德对文艺创作的研究
- 第四节 韦特海默从结构主义研究创造性
- 第五节 吉尔福特把创造性心理引向鼎盛时期
- 第六节 创造性心理研究逐渐走向整合
- 04 创造性心理结构
-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
- 第二节 创造性人格
- 05 创造性环境的研究
- 第一节 文化是创造性发展的根与魂
- 第二节 教育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
- 第三节 社会环境是创造性发展的源泉
- 第四节 和谐的环境是创造性发展的保证
- 06 创造性的生物学基础
- 第一节 创造性生物学基础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我们团队对创造性神经机制的研究
- 第三节 对创造性生物学研究的展望
- 07 创造性发展的研究
- 第一节 幼儿就有创造性的萌芽
- 第二节 小学儿童有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
- 第三节 青少年在学习中发展创造性
- 第四节 成人期创造性的特点
- 08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 第一节 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证研究
- 第三节 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 09 心理健康与创造性
- 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其与创造性的关系
- 第二节 心理健康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地位
- 第三节 我们对心理健康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
- 10 创造性教育的研究
- 第一节 创造性教育的培养模式
- 第二节 创造性学习的研究
- 第三节 对创造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