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_[日] 稻盛和夫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日] 稻盛和夫

内容节选

第九章关于自由 在欧洲,一般的人都认为世上存在神灵和恶魔,恶魔干坏事,神灵救人。社会就是在善恶两者的较量中形成的。我在小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但有一天我突然冒出一个疑问:那么伟大的神灵为什么会制造出恶魔呢? 有一种说法是:恶的存在是为了从反面教育人、告诫人。但是,既然具备纯粹而美好心灵的存在就是神灵,那么,应该让善充满世界才对,为什么必须有恶呢? 这个疑问长时间内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某一天,我忽然想到,恶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阴影吗?这么一想,疑问就随之解消。恶不是原本就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有时会不择手段,结果自己制造了恶。 那么,是什么制造了恶这个阴影呢?我认为,制造了恶的是“自由”。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能发展进步,基本的要素就是自由,就人的本质而言,自由极为重要。但正是这个最重要的自由,实际上恰恰是我们人类造恶的原因之一。前面已经提到,人为了扩张自己的自由,不惜剥夺他人的自由,在强调自身自由的借口之下制造出罪恶的阴影。 可贵的自由却因为使用的方向不对而造出了罪恶,这如何理解呢?打个比方,厨房的菜刀也可以做杀人的工具,但是菜刀本来是用来切菜的。因此,对自由本身我当然是肯定的,但我以为,人在行使自由这项权利的时候必须慎重,必须小心。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乱象,简直不可思议。十七岁少年的杀人事件居然连续发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事件成了家常便饭,看到媒体的报道,不免让人黯然神伤。 但是,这不只是日本的问题,在美国,小学生携枪在校园射杀同学的案件时有发生。这是所谓先进国家共同的问题。 为什么天真的孩子会染指凶恶的犯罪呢?这是因为现代的孩子贪图自由,喜欢滥用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懂得抑制自己的欲望,其结果就制造了罪恶。物质文明发达了,社会富裕了,在优越的环境中对孩子不加管束,养成了他们放任骄纵的习惯。我认为,这才是小孩动恶念、干坏事的原因所在。 要面对并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需要的是“觉悟”。释迦牟尼为了让人觉悟、让人提升心性,提出了“六波罗蜜”的修行方法。这在前面已经谈到:要为他人尽力——布施;要知足,要遵守戒律——持戒;要忍耐、有韧性——忍辱;要努力工作——精进;要把心沉住,保持心境平和——禅定,这样做了,就能进入悟境——智慧。 其实,早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把这些道理教给了人们。我们人类曾辗转于森林和荒野,为自己和家族采集食粮、捕捉猎物,从那个时代开始,到畜牧农耕时代,人类一直处在生存的危机之中,与危机朝夕相伴。 如果捕不到猎物,就会连续三四天忍饥挨饿。到了靠农业为生的时候,虽然人们的生活比狩猎时代安定了许多,但是,碰到连续干旱、赤日如火,人们依然会陷入饥馑,饿死的人往往不计其数。这样的生存危机十分常见。 处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中,“必须拼命地劳作”,也就是“精进”的重要性,人们自然就能懂得,并把它看作“不变的真理”。当干旱、大雨、台风等自然灾害来袭的时候,人们会感受到自己是多么无能为力。从这样的经验中,人们体会到“不会总是风调雨顺,灾难来时要忍耐”,学到了“忍辱”。再有,粮食丰收时不能任意挥霍,必须节制、必须储备以防不时之需,这就是“智慧”了。 还有,因为自己会有苦难的时候,所以见到邻人有难就会出手相助。这也是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学到的道理。例如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一种习惯,就是每当有好吃的东西到手,总会和附近的熟人一起分享。 这是一种类型的“布施”。这样的习惯都是大自然教予的。人们通过这样的行动塑造自己的心灵,结果就是不再为非作歹,不制造罪恶。 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渐渐忘记了大自然教予的真理,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此,释迦牟尼才将“六波罗蜜”这样的生存智慧作为佛教教义,传授给众人。 现在的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经济富裕了,人们即使不拼命工作也能过上普通的生活。于是,与其正式就职、受到约束,不如当自由职业者,想工作时才工作,其余时间用来休闲玩乐。什么“精进”、什么“持戒”统统与我无关,更不必提什么“忍辱”了,连想都没想过。抱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越来越多。 这样,塑造人们心灵的行为全部遭到了否定。在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里,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应该不会像日本这么多。因为贫困,所以孩子从小就不得不帮大人做事。就是说,贫困的环境磨炼了孩子的心灵。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主张,让儿童参加工作是无视人权的行为,必须保护儿童的人权。这当然有它的意义,但我认为,另一方面,关于自然界给予人试练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认真考虑。 少年恶性犯罪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战后的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自由才是重要的”这么一个理念。前面讲过,存在着对自己是自由、对他人却是作恶这样的情况,但战后的教育对这个道理只字不提。特别是最近,“自由最重要,必须尊重孩子的......

  1. 信息
  2. 推荐序 稻盛和夫的哲学
  3. 自序
  4. 第一章 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
  5. 第二章 关于宇宙
  6. 第三章 关于意识
  7. 第四章 关于造物主
  8. 第五章 关于欲望
  9. 第六章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
  10. 第七章 关于科学
  11. 第八章 关于人的本性
  12. 第九章 关于自由
  13. 第十章 关于青少年犯罪
  14. 第十一章 关于人生的目的
  15. 第十二章 关于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
  16. 第十三章 关于人生试练
  17. 第十四章 关于烦恼和憎恶
  18. 第十五章 关于逆境
  19. 第十六章 关于情和理
  20. 第十七章 关于勤奋
  21. 第十八章 关于宗教和死亡
  22. 第十九章 关于共生和竞争
  23. 第二十章 关于知足
  24. 第二十一章 我走过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