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邀请(第五版)_【美】卡萝尔·韦德;卡罗尔·塔佛瑞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卡萝尔·韦德;卡罗尔·塔佛瑞斯
内容节选
测量智力:心理测量方法个体的一种推断特征,经常被定义为从经验中获益、习得知识、抽象思考、有目的的活动或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聪明的人是不会同意智力的定义的。一些人将智力等同于抽象推理能力和其他有目的地做事的能力,另一些人将它等同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获益的能力。一些人强调理性思考能力,另一些人则强调有目的地做事的能力。尽管这些品质是大多数人理解的“智力 ”(intelligence) 中的所有可能部分,但是理论家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对心智能力、特质和过程的测量。一种分析不同测验及测验成绩之间的内部相关性的统计方法;具有高相关性的测验或测验成绩的聚类,被认为是测量了相同的根本特质或能力。 了解智力的传统途径是心理测量 (psychometric)方法,这一方法关注人们在标准化测验中的表现,这些测验被设计用于评估人们获得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一个典型的智力测验会要求你做几件事情:提供特定数量的信息、注意物体间的相似之处、解决算术问题、解释单词、填充不完整图形的缺失部分、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图形、仿照某个设计排列积木、解谜、使用编码图式,或者判断特定情境中最适合的行为。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的统计方法,试图确定基于各项目成绩的基本能力。g 许多理论家假定的基于许多特殊心智能力和才能的一般能力。 大多数心理测量学家都相信,一般能力或g因素 (g factor)是智力测验测得的特殊能力和潜能的基础。(Gottfredson,2002;Jensen,1998;Lubinski,2004;Spearman,1927;Wechsler,1955)他们收集了一个世纪的研究以论证其观点。(Lubinski,2004)g因素测验不仅在预测学业成就上表现良好,还能有效预测人们工作中的认知复杂性、职业成就,以及许多领域的卓越表现。(Kuncel,Hezlett,& Ones,2004;Schmidt & Hunter,2004;Simonton& Song,2009) 但是,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任务中很优秀但在其他任务中却很糟糕,一些人基于这一事实,怀疑是否存在着g因素。(Gardner,1983;Gould,1994;Guilford,1988)如何定义智力的不同观点导致一些作者半开玩笑地争辩道,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所有东西”。 智力测验的发明 第一个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是在1904年发明的,当时法国教育部要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找到一个鉴别学习缓慢学生的方法,以便及时补救。教育部不愿意让老师来鉴别这些儿童,因为老师有可能对差生存有偏见或者可能会认为那些畏缩的或具有破坏性的儿童都是心理有缺陷的儿童。他们想要找到一个更加客观的方法。 比奈的头脑风暴智力发展的一种衡量方法,以特定年龄的平均智力水平来表示。 在努力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比奈有了重大发现:在课堂上,反应“慢”的儿童与那些比他们小的普通儿童很相似。另一方面,聪明的儿童则与年龄较大的儿童很相似。因此,要测量的就是一个儿童的心理年龄 (mental age,MA),或者相对于其他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这样,教育就能适合儿童能力的发展了。一种测量智力的方法,原始算法是心理年龄 / 实际生理年龄,再乘以100。当前是源于标准化智力测验常模的智力测量。 比奈和同事泰奥多尔·西蒙(Théodore Simon)制定了测量记忆、词汇和知觉辨认的测验。项目的难度逐渐增加,从那些最小的儿童能做的简单题目开始,到那些只有较大儿童才能做出的较难题目结束——这是他们通过对大量儿童的测量确定下来的。后来,有人发明了一个评分系统,该系统使用了一个公式,即用一个儿童的心理年龄除以其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再乘以100就得到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IQ)。这样,如果一名8岁儿童的分数和10岁儿童的平均分数一样,那么他就具有10岁的心理年龄,其IQ就为125(10 / 8×100)。不管年龄多大,所有普通儿童的IQ都应该为100,即其心理年龄应与其实际年龄相同。 一位心理学家正在给一名学生做智力测验 但是,这种测量IQ的方法有许多严重的问题。在一个年龄段,分数可能在平均数上下波动,而在另一个年龄段,分数则很分散。因此,在你的年龄组中,进入前10名或前20名或前30名所必需的分数会因你的年龄而有所不同。而且,IQ公式也并不适用于成年人,例如,一个50岁的人的IQ分数与一个30岁的人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力很低!因此,目前的智力测验按照不同的方式记分。通常将平均数设为100,在编制测验时,测试的构建使得2 / 3的人的得分在85~115之间。个人得分是根据既定的标准从表格中计算出来的。但不管是特定年龄段的儿......
- 信息
- 《心理学的邀请》(第五版)翻译与校对人员
- 作者的话
- 指导性原则和特色
- 第五版的新颖之处
- 作者致谢
- 关于作者
- 第一章 心理学是什么
- 科学心理学
- 心理学家做些什么
- 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
- 描述性研究:确立事实
- 相关研究:探索关系
- 实验研究:寻找原因
- 评估结果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心理学能为你做些什么
- 第二章 人格理论
-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 关于人格的现代研究
- 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 内部经验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怎样避免“巴纳姆”效应
- 第三章 毕生发展
- 从怀孕到出生后第一年
- 语言发展
- 认知发展
- 道德发展
- 性别发展
- 青春期
- 成年期
- 复原力的源泉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抚养孩子
- 第四章 神经元、激素和大脑
- 神经系统:基本蓝图
- 神经系统的信息交流
- 大脑成像
- 漫游大脑
- 大脑的两个半球
- 大脑研究的两个难题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神经学的化妆品——修整大脑
- 第五章 身体节律和心理状态
- 生物节律:体验的波动
- 睡眠节律
- 探索梦的世界
- 催眠的奥秘
- 改变意识状态的药物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如何获得良好的睡眠
- 第六章 感觉与知觉
- 我们的感觉
- 视觉
- 听觉
- 其他感觉
- 知觉的来源和知觉的作用
- 无意识觉察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超感觉知觉存在吗
- 第七章 思维和智力
- 思维:利用我们所知道的
- 理性推理
- 理性推理的障碍
- 测量智力:心理测量方法
- 剖析智力:认知理论
- 智力的起源
- 动物的心智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让自己变得更有创造性
- 第八章 记忆
- 重构过去
- 记忆和暗示的力量
- 记忆的研究
- 记忆的三箱模型
- 记忆的生理机制
- 我们如何记忆
-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
- 自传体记忆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如何记住你所学到的知识
- 第九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 经典条件反射
- 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 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学习和心理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媒体暴力会使你变得暴力吗
- 第十章 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的行为
- 角色和规则
- 社会对信念和行为的影响
- 群体中的个体
- 我们对他们:群体同一性
- 群体冲突和偏见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应对文化差异
- 第十一章 心理障碍
- 心理障碍的界定和诊断
- 焦虑障碍
- 焦虑和惊恐
- 心境障碍
- 反社会/变态人格障碍
- 药物滥用和成瘾
- 同一性分裂障碍
- 精神分裂症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当一个朋友自杀的时候
- 第十二章 治疗的途径与疗法
- 心理障碍的生物疗法
- 心理疗法的主要流派
- 评价心理疗法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成为一个聪明的心理治疗的消费者
- 第十三章 情绪、压力与健康
- 情绪的本质
- 情绪与文化
- 压力的本质
- 压力与情绪
- 应对压力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生气的窘境——“发泄”还是“控制”
- 第十四章 生活中的主要动机:饮食、 爱情、性欲与工作
- 饥饿的动物:觅食动机
- 社会性动物:寻求爱的动机
- 欲望性动物:寻求性的动机
- 有能力的动物:获得成就的动机
- 动机、价值和幸福
- 回顾新闻中的心理学
- 学以致用:如何实现目标
- 附录统计方法
- 词 表
- 参考文献
- 所有
- 名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