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盛宴_蒋梦麟 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蒋梦麟 等
内容节选
本能之研究(节录) 余所认本能之特质,有必具之三点: 一、本能具有一种“动能”。本能原为冲动之一种,冲动乃伴于感觉或观念而起之活动,分第一次的(先天的)冲动,第二次的(后天的)冲动两种,而第一次的冲动即本能,故本能较冲动范围狭。但自又一方面言之,本能虽属冲动之一种,却系冲动之主宰,而具有一种“动能”。所以一种本能,可以唤起许多种冲动。请借史奈德《动物之意志》一书中所举事例说明。史奈德分冲动为三种:一、感觉冲动,二、知觉冲动,三、观念冲动。因天气寒冷而身体屈曲,此感觉冲动也;见他人走向一方向时,吾人即随而走于同一方向,此知觉冲动也;见天雨即涉想雨具,此观念冲动也。但一种本能,非必即属于此三者之一,乃唤起此三种冲动之相续而起。譬有一狮,当其感饥饿时,即次第发生搜索、潜行、飞取、贪食各种行动,此为本能唤起冲动之显例。故本能虽较冲动范围狭,而就动能言之,实较冲动范围大。但有视本能与冲动为同物者,然其意固全在阐明动能之强。詹姆士谓面赤、喷嚏、微笑、逃避、合拍种种冲动,可否即称为本能,此皆不过名辞上之争论,无与于事实。可知事实固自有不可移者在。詹姆士以为解释动物之本能,即可以人类所自具之本能解释之,因本能发动为人类上之事实,与发动为动物上之事实,其不可侮也正等。就詹姆士所举事例言之,人何故冬日围炉,夏日乘凉?当坐于室中,何故百人中之九十九不面壁而坐,而必面向室中?青年何故愿抛弃一切而专承意旨于一处女之一颦一笑?此正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也。各人向各人所欲进之途以趋,此正是一种当然之事实,自明之事实,不受任何科学之解释,故为不可侮。而彼强为之解释者,以为此皆原于实用,然则人当食时必计及实用而后食耶?不知此等事实,岂唯不暇计及实用,即任何原因,亦不应假设。喜时何以微笑?向群众谈话时,何以与向一人谈话不同?与少女遇时,何以喜自炫其智?凡此种疑问,皆不应有;仅曰:微笑者当然之事也;临众而悸怖,当然之事也;自炫以博少女欢,当然之事也;故此类事实之综合,均无从以理由说明之;仅可曰自证的综合,或先天的综合。由人类推及动物,莫不如是。此即所谓不可移之事实。以上不过借詹姆士所举事例,以明“动能”。总之,动能所关于吾人者至大,吾人固未易须臾离“动能”而生活。凡出发于动能之事实,吾人但当膜拜其下,未许以意为左右袒。罗素谓人类具有两种冲动,一创造的冲动,一所有的冲动。倘其言而确,则无论属于何种冲动,固同出发于动能,故两种冲动皆未许妄加度计,盖皆受之于先天者也。此为本能第一种特质。 二、本能具有一种“同感”。本能在语原上,本具有同感——同情——之意味,即含有相互体验之能力及心的作用。所谓生命固常藉本能以相感通;此无间于人类之生命与动物之生命,固常由本能而表明相互之关系。柏格森(Bergson)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上,所以阐发此种同感者至为详尽。彼以为在膜翅类与其充饵食用之生物之间,如假定有一种同感之心的作用,则膜翅类由此同感之内的启示,而得感识充饵食用之毛虫之被害性;此被害性之感识,决不能归于外部之知觉,乃由二虫一经接触,即应之而起,故此时二虫已早非二种有机体,而为二种活动,是即所以表明二者相互之关系。此为柏格森关于同感之说明。论本能者每多视本能与有机作用为二物,柏格森关于此点,亦有极剀切之论述。彼视本能为有机作用之连续。吾人不能判别有机作用何时终,本能何时始。例如雏鸡当以嘴嗾破卵壳之时,虽明明为本能的活动,而此种活动,固不过为经过胚子生活而来之运动之继续。反之,在胚子生活发达之途中——尤其在胚子变成幼虫自由活动之时——当然亦可视为许多本能的活动。故本能之神髓,为生命之力之过程。请更举一例以明之,试观察构成生物体之亿万细胞,此等细胞无论为分业的活动,或营共通之目的;无论为他体而生活,或为自体而生活;无论为自身给养、生殖、维持、防御,吾人固皆可视为无数之本能。然此种活动,毕竟不过为细胞之自然的机能,细胞之活力之一面。若在他一面言之,例如生存于同巢中之蜂群,形成一种有机的大体系,如个体离群体而生活,则虽自备食宿不旋踵即死亡。可知蜂群固若隐由一纽相结合者然,而一如有机体中之细胞。故使蜂生存之本能,与使细胞生存之势力,不能截然为二。然则本能不过为势力之延长。故本能与有机作用正同。由上述各节,可知本能即生命之过程,即各生物共赴于此种过程,故本能无往而不伴有同感之能力。本能既具此能力,所以富于直观性,而为艺术之中心要素也。此为本能第二种特质。 三、本能具有一种精神要素。史奈德、詹姆士等以本能为决定行为及精神过程重要之职责。可知本能自身即具有一种精神要素。普通言本能,虽仅就本能之运动方面而言,但精神的要素所谓感情者亦伏于此。故不能为过去之经验所说明。例如甜美感快,苦感不快,此未可由过去之经验说明者也。正犹处女之羞涩,赤子之哭泣,虽属本能之运动,而感情之状态亦伏其中。恐怖亦然。故心理学......
- 信息
- 马相伯
- 中国人的心理
- 孙中山
- 孙文学说·自序
- 蔡元培
- 以美育代宗教说
- 文学在一般文化上居于怎样的地位
- 梁启超
- 说希望
- 佛教心理学浅测(节录)
-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
- 人生观与科学——对于张、丁论战的批评(其一)
- 蒋维乔
- 身心之研究
- 杜亚泉
- 共和政体与国民心理
- 论中国之社会心理
- 关于情与理的辩论
- 王国维
- 书叔本华《遗传说》后
- 去毒篇
- 陈独秀
- 有鬼论质疑
- 懒惰的心理
- 朱希祖
- 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社会心理
- 李宗吾
- 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
- 朱执信
- 兵底变态心理
- 所有权的心理上基础
- 周作人
- 性的心理
- 关于雷公
- 邹鲁
- 快乐心理与颓废心理
- 蒋梦麟
- 为什么要教育
- 儿童底感情
- 道德与理智
- 陈定谟
- 直觉与理智
- 语言与思想
- 释太虚
- 佛教心理学之研究
- 心理革命
- 佛学之心理卫生
- 佛学的梦说
- 艾伟
- 心理学与教育之关系
- 学习与情绪
- 胡適
- 心理学与名学
- 打破浪漫病
- 李石岑
- 本能之研究(节录)
- 张耀翔
- 中国的世界第一——心理学
- 谈效率
- 才能、机会和努力
- 恽代英
- 经验与智识
- 邹韬奋
- 有效率的乐观主义
- 明哲保身的遗毒
- 自觉与自贱
- 积毒的心理
- 杨贤江
- 养心与强身
- 山谷期——失意的心理
- 赧颜之心理
- 怎样消除烦闷
- 傅斯年
-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节录)
- 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
- 心气薄弱之中国人
- 心理分析导引(节录)
- 郁达夫
- 理智与情感
- 想象的功用
- 小说与好奇的心理
- 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
- 陈剑翛
- 汉奸心理之由来
- 中学生情绪上的修养问题
- 犯罪心理与犯罪人(节录)
- 萧孝嵘
- 中国人之心理解剖
- 心理与国防
- 中学生的人格修养问题
- 潘光旦
- 余论一:女子生活与性心理变态
- 陶刘妒杀案的心理背景
- 工业化与人格
- 黄翼
- 心理学在军事上之应用
- 薛砺若
- 宋词中的社会心理
- 章颐年
- 关于自己的判断常是不可靠的
- 衣服和工作效率
- 丁瓒
- 青年心理修养(节录)
- 自卑与傲慢
- 沈璋
- 论“天才教育”
- 曹孚
- 心理卫生术(节录)
- 谈安身立命
- 萧红
- 女子装饰的心理
-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