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治疗之路_赵旭东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赵旭东 主编
内容节选
我是怎么走上心理治疗之路的 我走上心理治疗之路真可谓是上天的安排。1990年,我考入南京医科大学。萌发学习医学的想法源自于我母亲,母亲认为医生工作比较稳定,还能解决家人的病痛,家人也会有很多便利。 虽然我考入了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但专业并没有那么理想。我高考那一年,南京医科大学刚刚成立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专业,因为是第一届,加上令人恐怖的专业名称,所以几乎无人填报。而为了保险起见,班主任老师建议我们在高考前填报的志愿表上均填写“服从调剂”,而正是这几个字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虽然我后来的高考分数比一本的录取分数线高出20多分,但我还是被分配到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业。 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看到“精神病”三个字的瞬间,我傻眼了,父母也因此感到不安。我母亲立即去跟她认识的内科医生朋友打听这个专业如何,那位内科医生告诉母亲说这个专业很好,不会那么辛苦,也不像内科医生忙得要死还难出成绩。基于这一点,母亲告诉我精神病学这个专业不错,比内科要好。我的父亲熟识大学里的老师和教授,他们告诉父亲,学习精神科将来可以做心理医生,国外很早就有心理医生这个行业了,只是目前国内还没有,未来这会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于是,在父母的帮助和支持下,我放下了思想包袱,安心去学习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业了。 上了大学以后,我认真读书,一心想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并相信未来这个职业在中国一定会有很好的出路。我的大部分同学也都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有些同学想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医生的决心比我大,他们毕业后便转行去做喜欢的科室医生了。我则属于比较安心学习精神病学的学生,大学期间只要有零花钱,我就买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读,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精神分析纲要》和马斯洛的《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这些书比其他的书难懂,所以那时的心理学对我而言神秘而神圣。我读着这些心理学书籍,就觉得自己在走近心理学。 记得当年南京的一个广播电台有档甘霖主持的心理热线节目,这个节目会为打电话的人排忧解难。甘霖思想特别开放,能够说出我心里所想但不敢说出的那些话。他的洞察力强,反应快,有见解,总能给人很好的建议,打电话的人都对他很满意,也很感激他的帮助。我对他非常崇拜,并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有一次,他来我们大学做演讲,我还鼓起勇气请他签了名,并且幻想有一天能跟他一样,用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人。 大三开始,我们要到南京脑科医院见习。在医院里,我们见到了很多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其他神经症病人。南京脑科医院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叫鲁龙光,专门帮病人做心理治疗,而且治愈了很多病人。我还专门买来他的专著《心理疏导疗法》阅读。 我的同学朱纪军也很热爱心理学,大三暑假,我们一起主动到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实习,遗憾的是鲁主任并没有让我们坐在他的旁边看他如何给病人做心理治疗。当时我们有些失望,因为不懂得心理咨询的职业操守,不知道鲁主任这么做是为了保护病人的隐私,所以只觉得这个老师有些保守。学习期间,老师请我们整理病例。有一个个案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性,是当地农村的村干部,在做了输卵管结扎手术后,她很多年都不能走路,也查不出器质性原因,最后家属带着她找到了鲁主任。经过几次谈话加针灸治疗后,患者慢慢可以抬起腿,站起来,最后完全可以独立行走。在治疗过程中,鲁主任还拍摄照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在整理病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看到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后,我对心理治疗充满了信心和向往。 大学第五年,我们到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实习,医院里有非常著名的精神科专家和教授,包括翟书涛、姚芳传、张心保、王春芳、彭昌孝等,这些老专家查房是我们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他们治学严谨,既生动又平易近人。在精神科查房的时候,病人坐在前面,一群医生围坐在一起,倾听病人讲故事,正如他们所说,“每个精神病人的病史都是一部血泪史”。当然,在查房的时候,各级医生们也会因对病人的诊断发生争论,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讨论得面红耳赤。然而,他们诊断过后制定的治疗方案常常却差不多,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当时的药物品种也不多。我记得当时的带教老师有张宁、刘三源、孙静等,他们跟病人聊天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他们知识面广博,除了谈病情,不管天文还是地理都能拉拉扯扯,很受我们实习医生喜爱。在精神科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不仅学会了倾听,也了解到一名好的精神科医生既需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其他知识。 实习的时候,我们还轮转到神经症病房,这跟精神病房很不一样:神经症病房的大门是敞开的,病人乍一眼看上去跟正常人没有两样,他们穿着自己的衣服,衣着整洁。带教老师说,神经症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病人是最适合做心理治疗的人群,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有认识能力,能感到痛苦,所以主动过来寻求治疗。我比较了精神病人和神经症病人,发现自己更喜欢跟神......
- 信息
- 序言一 赵旭东:心理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
- 序言二 施琪嘉:我是如何跟德国老师学治疗和做人的
- 01 仇剑崟:女性精神分析之我见
- 误打误撞走进心理学
- 在职业成长道路上激流勇进
- 我对女性精神分析的看法和体会
- 02 方新:开放、整合、融汇——我的心理治疗师成长之路
- 我的求学之路
- 回国后的回馈
- 我对心理治疗的看法
- 03 刘丹:我为什么要从事家庭治疗
- 我为什么对家庭治疗情有独钟
- 我所接受的家庭治疗学习
- 家谱图到底有多大作用
- 我是怎么做家庭治疗的
- 跟每一个人建立关系是家庭治疗中最重要的工作
- 家庭治疗最主要的观察点:关系
- 04 刘天君:我为何创立本土化心理治疗技术——移空技术
- 东方气功与西方催眠的碰撞
- 我创立东方心理治疗技术的原因
- 东方治疗技术的优越性
- 什么是移空技术
- 移空技术的应用案例
- 05 李孟潮:我的心理治疗研究之路
- 从自我成长看“功利研究者”
- 从自我成长看“受伤研究者”
- “受伤研究者”的研究方法
- 06 朱建军:小猫长大了也变不成狗——我咨询理念中的文化关怀
- 心理治疗学习之初
- 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 我为什么要创立本土化治疗方法
- 心理咨询师的心态问题
- 07 李晓驷:我为什么选择了精神分析
- 我对精神分析的抗拒和质疑
- 我为何坚定地走心理治疗之路
- 我的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态度
- 08 陈一心: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的成长之路
- 我的从业经历
- 儿童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应具备的条件
- 家长在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 09 张天布:从中德班学员到教员——我成为心理治疗师之路
- 从临床就医中的心身疾病说起
- 在中德班孕育的精神分析之梦
- 我对于精神分析的本土化理解
- 10 杜亚松:我是如何从事儿童 和青少年心理障碍治疗的
- 身为儿童青少年工作者,我为何要学习心理治疗知识
- 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 儿童青少年治疗师的基本素质
- 儿童最常见的身心问题
- 11 杨怀瑜:从中德班学员到美国心理医生
- 第一志愿
- 我的中德班
- 回归临床
- 12 张岚:在两条路上穿行
- 我为何选择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 我在临床实践中学到的东西
- 如何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
- 如何成为优秀的认知行为治疗师
- 13 杨昆:从精神科医生到生物医学研究员
- 职业生涯之初
- 中德项目和中德班
- 系统家庭治疗的实践和本土化体会
- 系统家庭治疗的技术
- 家庭作业
- 录像系统在心理治疗中应用的好处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14 陈珏:与患者共同成长——我的心理治疗之路
- 我是怎么走上心理治疗之路的
- 我为何学习多种心理疗法
- 在这20年间,我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哪些改变
- 20年心身科心理工作积累的治疗心得
- 15 邹政:色·戒 ——咨访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 我的职业选择经历
- 从我的心理历程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
- “色·戒”是咨询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 真正的咨询应该有的样子
- 一个好咨询师的自我修养
- 年轻人,当你准备做咨询师时
- 16 张海音: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之旅
- 我是怎样走上心理咨询道路的
- 我为什么要成为心理咨询师
- 我的治疗体系和咨询理念
- 自我感受觉察:个案咨询中最重要的部分
- 对心理治疗发展的三点思考
- 年轻的咨询师,我想对你说……
- 17 孟馥:如何练就一身属于自己的功夫
- 总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到原生家庭了解自己
- 总是从脉络中看人——将家庭当作一个系统去工作
- 总是在肩膀上站着的小人——接受持续的专业督导和自我体验
- 18 赵旭东:如何踩好医学和心理学这“两条船”
- 医心混搭,努力成才
- 昆明岁月实现初心
- 做医生真好——医生的心理成长
- 为什么要五业兼备
- 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 19 施琪嘉:整合之路——如何成为一名忘记学派的治疗师
- 从事心理治疗的动机
- 职业动机——创造性
- 现实动机——兴趣
- 内在动机——自我体验
- 心理治疗的学习带给我的收获
- 20 徐钧: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
- 初步了解心理疗法
- 参加系统的专业训练
- 咨询师的个案和督导
- 心理咨询师的自学与自我发展
- 咨询师自己的生活兴趣和爱好
- 21 徐勇:心理治疗为什么可以帮助来访者
- 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关键是什么
- 矫正性情绪体验
- 治疗师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
- 治疗师的反移情
- 22 唐登华:我和我的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
- 我的原生家庭和职业成长之路
- 我做过的典型个案
- 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 23 盛晓春:一个家庭治疗师的心路历程与感悟
- 我的成长经历
- 我与中德班的缘分
- 德国人讲授的家庭治疗
- 我的临床实践、教学和培训
- 践行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
- 创伤理念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 24 曾奇峰:人格层面的自由与限定
- 我的家庭情况
- 我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 我受到的各种影响
- 我的治疗理论取向
- 人格上的自由和自我限定的表现
- 25 薛伟:成人之旅——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 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
- 我眼中的心理咨询
- 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 心理咨询VS药物治疗
- 新手咨询师需要的基本训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