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顺从与觉知_【美】埃伦·兰格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埃伦·兰格

内容节选

第5章提升觉知水平 “治愈是时间问题,但有时也是机遇问题。” ——希波克拉底White, Judith B., Ellen J. Langer, Leeat Yariv, and John C. Welch. “Frequent social comparisons and destructive emotions and behaviors: The dark side of social comparisons.”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3, no. 1 (2006): 36—44. 我们中的许多人每天都在进行社会比较,寻找自己比别人好或差的地方。我现在比她瘦,她看起来比我年轻多了;你买到了百老汇演出的好票,而我却只能待在家里;我真不敢相信你比我有钱;我的厨艺比他好得多。我不止一次看到,对一个人的赞美会让和他在一起的人觉得受到了侮辱。在进行这些社交比较的过程中,久而久之,我们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不愿参加新的活动,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有趣的是,无论我们是向下比较(我们更好)还是向上比较(他们更好),频繁的社会比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些认为自己更好的人,会在社会比较的某个阶段,认为自己更差。我和我的实验室成员朱迪斯·怀特(Judith White)、利阿特·亚里夫(Leeat Yariv)、约翰尼·韦尔奇(Johnny Welch)进行的研究发现,频繁的社会比较与许多破坏性情绪和行为有关 。经常进行社会比较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内疚、后悔、防御心理,也更容易撒谎、责怪他人和产生无法满足的渴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比较往往会导致压力,有时还会导致抑郁。因此,它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Festinger, Leon.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no. 2(1954): 117—140.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认为,我们有进行这些比较的驱动力,这表明我们别无选择 。我坚决不同意这种观点。在许多活动中,人们不会进行评价性的社会比较。例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从未想过自己在刷牙方面比别人强还是差。无论如何,不进行评价性社会比较是有充分理由的。通常情况下——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无意识的,假定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单一的理解。他们是想做得好还是真的不在乎?他们的行为是典型的,还是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例外?评价标准是评判他们表现的唯一方法吗? 可以理解的是,当我们遇到一种新现象、一种意想不到的行为,或者试图理解他人时,我们会寻求对它的解释和说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得出第一个结论;而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想象出多种解释和观点,并将它们作为可能性牢记在心,而不会决定哪一个是最好的。McGuire, William J. “An additional future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no. 4 (2013): 414—423. 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时,我曾听过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比尔·麦奎尔(Bill McGuire)的一次讲座。他最著名的可能是关于说服的研究,但在理解心理学家如何在解释行为时出错方面,他也很有见地 。他指出,有时人们做出相同的行为,但出于不同的原因;有时他们看起来一样,但实际上大相径庭。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不读《纽约客》,有人读《纽约客》,还有人不再读《纽约客》。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看起来是一样的,他们都不看《纽约客》,但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人,我们的研究应该把他们区分开来。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另一组重新开始阅读杂志的人也包括进来,这样也能说明同样的问题。现在,第二组和第四组看起来是一样的,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对我来说,这种思维方式远远超出了那些研究行为学的人。我认为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特点。我接着想了很多我认为是1-2-3级思维的例子。一位妇女在经过三个人身边时掉了拐杖。甲没有帮她,因为他不是一个好人;乙试图帮助她,因为他重视善意和帮助;丙没有帮她,因为他知道如果她自己把拐杖捡起来,变得更加自立,她最终会感觉更好。从乙的角度来看,甲和丙似乎都是无情无义的旁观者。但事实上,他们的动机几乎完全相反。 大多数时候,当人们想要解释某件事情时,他们会无觉知地找到一个单一的解释,然后停止寻找。我们已经成功地对成人和儿童进行了研究,通过让他们为单一事件或行为提出几种解释来提高他们的觉知能力。 例如,你看到一个人从收银机里取钱。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可能是小偷;他可能是收银员,正在找零;他可能是店主,正......

  1. 信息
  2. 前言
  3. 第1章 谁在制定规则?
  4. 第2章 风险、预测和控制幻觉
  5. 第3章 资源有限假设与富足的世界
  6. 第4章 为什么要做决定?
  7. 第5章 提升觉知水平
  8. 第6章 身心合一
  9. 第7章 安慰剂和异常值
  10. 第8章 关注变化:当症状改变而心态不变时
  11. 第9章 觉知传染
  12. 第10章 为什么不?
  13. 第11章 觉知乌托邦
  14.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