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很多的医学史_吴京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吴京平

内容节选

看不见的微生物:发现传染病之源 前面我们讲到了塞麦尔维斯的悲剧,当时产褥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管塞麦尔维斯如何强调洗手,医生们总是我行我素。因为医生是体面人,是绅士,绅士是干净的,尽管他们的衣服上到处沾了乱七八糟的东西。 医院里用的绷带也是陈年老货,这东西都快赶上古董了。在当时医学界的观念里,沾满了上一位病人脓血的绷带是会带来好运的。 反正当时医学界认为,流脓是人体自己康复的必由之路,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古代的那些理发师医生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有自己的一些经验。伤口要是生了蛆,反倒没事,因为蛆会吃掉那些脓液。如果不长蛆,任由脓流出来,病人恐怕性命难保,那么外科医生就面临着抉择:到底是让蛆在伤口里生存,一直这么啃,虽然不会死,但是伤口无法痊愈,还是说清理掉这些蛆,让病人自己挺着呢?这是个艰难的抉择。 为什么长了蛆的伤口反而没事,流脓的就不行呢?差别在哪里?解决这个难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大主角,“最伟大的法国人评选”排名第二的路易·巴斯德。 巴斯德家庭很普通,他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队的老兵,在乡下开了修鞋的店铺。 老爹本来也没打算孩子能有大出息,上学念书认识几个字,能算账,回来帮自己经营店铺算了。没想到的是,小巴斯德把当地学校能拿的奖全都拿了一遍,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老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随着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他也去过不少地方,因此见识算是广博的。他明白这个孩子读书有前途,应该供他继续上学。要不说人的眼界很重要。 当年法国攻打俄罗斯帝国,结果是惨败而归。跟在屁股后头追的那批俄国青年军官打到了西欧,在巴黎保留了一支驻军。这批人算是开了眼,顿时觉得家乡俄国落后得不像个样子,回家就开始闹改革。 巴黎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小巴斯德也想去巴黎,想要考巴黎的好学校,到那儿去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于是,他就瞄准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巴黎高师是法国最难考的学校,是法国高校之中的明珠,是顶尖的大学,出了13个诺奖得主、14个菲尔兹奖得主。 巴斯德考了两次才如愿以偿进入了巴黎高师,他学的是化学。毕业以后本来是要去当老师的,但是他没去,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当短期助手。当时他研究的课题是结晶学。 什么叫结晶,可能大家都没注意过。超市里卖的单晶冰糖,就是糖的结晶体。看上去一个个都长得差不多,似乎糖的晶体都有非常相似的几何形状,其实这跟糖分子的排布结构是有关系的。巴斯德研究的是酒石酸晶体,这东西就是葡萄酒里酸味的来源。巴斯德发现酒石酸溶液的旋光性是不一样的。 酒石酸晶体 偏振光我们天天接触,因为液晶面板靠的就是偏振光。打个比方,ATM机的银行卡插口是横的,你的卡片要是竖着插,那就别想插进去,只有横向的能通过。光也是一样的。光是一种横波,是有振动方向的,假如振动方向不对,那就无法通过偏振片。振动方向完全一致的光就是偏振光。 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偏振光在通过了酒石酸溶液以后,振动方向居然扭转了一个角度。这倒也不算奇怪,在石英和其他一些晶体上,这种旋光现象也是有的。但是奇怪的是,有的酒石酸溶液是有旋光效应的,有的没有。这东西怎么还时灵时不灵啊?这两种不同的酒石酸测定的分子式是完全一样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谁也说不清楚。 巴斯德有个好习惯,就是喜欢用显微镜看东西。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拿显微镜来,看两眼再说。酒石酸晶体很小,就跟粗盐粒差不多大。他发现,有两种酒石酸晶体,这两种是左右对称的。晶体太小了没办法做实验,他干脆在显微镜下用镊子把两种酒石酸晶体给分成了两堆,也就他有这个耐性。泡成溶液以后再用仪器去检测,果然,这两种不同的酒石酸晶体溶液一个是往左偏,一个是往右偏。要是混在一起呢?那就不偏。 巴斯德在观察 这个实验在化学史上都是数得着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实验直接开启了一个化学学科,那就是立体化学。这种旋光性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其实就是两种酒石酸分子成分都一样,但是原子结构排列不一样,两个是互为镜像。化学性质跟原子排列的三维结构有关系。 巴斯德因为这个发现,在化学界声名鹊起。他后来到了法国科学院下属的里尔学院去当院长,算是当上了正经八百的教授。法国的里尔是个工业区,酿造工业非常发达,无论是酒还是醋,都是靠酿造的。 很快,当地酒厂的人来找巴斯德。发酵槽里一股酸味,酿的酒质量非常差,酒精含量很低,他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酿酒这事儿是个古老的技术了,弄点儿酒曲和面团或者是果汁混在一起就行了。你放在那儿,就能发酵产生酒精。家里做酒酿也是差不多的道理。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曾经说过,酿酒的过程不过就是糖分变成了酒精,这是个纯粹的化学变化,没什么神秘的。 巴斯德是内行人,他知道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人家糖分凭什么就变成酒精了?你不加酒曲,人家能变吗?你弄点米饭放在那儿不管,那只会发霉。奥秘一定就在酒曲里面。所以巴斯德又一次拿出......

  1. 信息
  2. 第一章 从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开始
  3.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4. 盖伦的解剖刀:东、西方渐行渐远
  5. 黑死病大流行:亚欧谁都躲不开
  6. 血液循环论:另一场科学革命
  7. 第二章 治病还是要命?从理发师开始的外科手术
  8. 给华盛顿放血:祖师爷的智慧居然是错的?
  9. 水手们的死亡阴影:第一次对照实验
  10. 幸存者继承皇位:对抗天花的正确姿势
  11. 恐怖的手术室:300%的死亡率
  12. 第三章 麻醉、护理和细菌
  13. 病人的尊严:手术室不再有哀号
  14. 提灯的天使:护理也是一门学问
  15. 准妈妈的鬼门关:保大人还是保小孩
  16. 产房中的幽灵:大夫,你洗手了吗
  17. 看不见的微生物:发现传染病之源
  18. 第四章 现代医学的小宇宙开始爆发
  19. 从炭疽杆菌开始:进击的疫苗
  20. 要人命的脚气:食不厌精也生病
  21. 热带疾病:殖民者的噩梦
  22. 烂甜瓜的贡献:神药盘尼西林
  23. 发现胰岛素:病人从此不必忍饥挨饿
  24. 第五章 大海捞针和不可思议的治愈
  25. 手术的禁区:在心脏和脑子上动刀
  26. 读图时代:我要一双透视之眼
  27. “反应停”事件:不监管哪来公信力
  28. 发现青蒿素:只能靠草垛里寻针吗
  29. 循证医学:请拿出证据来!
  30. 第六章 此消彼长 永无止境的对抗
  31. 木桶的短板:被吞噬的记忆
  32. 正常与不正常:飞越疯人院
  33. 欧洲人民的互黑史:梅毒与文化流行
  34. 在健康人脸上动刀:医疗整形
  35. 第七章 上帝的AI手术刀
  36. 寻找黑科技:医学如何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