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_【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内容节选
6.6 诉诸情感 当说话者通过煽动我们的情感来“支持”论点,而不是给出真正的论证时,所犯的就是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谬误。依据说话者针对的具体情感类型,诉诸情感谬误呈现的方式不一。我们将介绍诉诸情感谬误的最常见种类。 6.6.1 源自愤怒的论证 源自愤怒的论证试图通过使我们生气来说服我们,而不是给我们一个相关的论证。看下面的例子: 你认为苹果公司不知道他们雇用了12岁的孩子去制作电子产品吗?你认为苹果不知道支付给这些孩子的是奴隶工资但他们的工作间却没有暖气或空调吗?苹果公司当然知道。苹果产品不可能好。 这段话并不支持“苹果产品不可能好”的论点。相反,它试图通过使我们生气来诱使我们相信这个观点。 下面是另一个示例: 你希望我相信BP公司清理了海湾地区的残局?看看那些投放的广告,试图让人觉得一切都美好甚至比以前更好。公司把我们当傻瓜吗? 这个论证没有证明力。它试图说服我们BP公司尚未清理残局,但它所采用的是使我们愤慨而不是提供证明或支持。 源自愤怒的“论证”经常出现于政治语境中,其结论通常只是暗示我们应该对某人或某事投反对票。 6.6.2 恐吓手段 演讲者或作者试图恐吓我们接受不相关结论时就犯了恐吓手段(scare tactics)谬误。 这是一个例子: 你确实应该购买一份保诚人寿保险单。如果你去世你的配偶和孩子会发生什么?请记住,你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会被迫搬走吗? 这个论证试图恐吓你购买保诚人寿保险单。但即使你的配偶和子女确实在你离世后要被迫搬家,你也没有理由要买特定公司的保险。 用威胁代替论证,也被视为恐吓手段谬误。看下面的例子: 加文·纽瑟姆将成为一个可怕的州长。如果你投票支持他,你真的认为我还有兴趣成为你女朋友吗? 她没有说任何话来支持“加文·纽瑟姆将会成为一个可怕的州长”的观点。她只是在威胁对方。显然,如果对方所说是可信的威胁,就要注意保护自己。“如果你投票支持纽瑟姆,我将射杀你的狗”将是不投票给纽瑟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如果说话者确实会执行威胁)。但任何对你的威胁与“纽瑟姆是否会成为一个可怕的州长”都是无关的。 恐吓手段的最后一个例子: 显然,联邦政府必须削减开支。我认为你会同意我们大家的意见。 说话者没有对听众给出削减政府开支的理由。他只是想让听众害怕与众不同。这有时称为同辈压力谬误(peer pressure fallacy)。 恐吓手段与制造恐惧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使用煽动性的或耸人听闻的表达以激怒人们或恐吓人们,而不必佯装给出的声明是为了支持特定的结论。这种情况,就是第5章所述的激发恐惧或仇恨。 这里再看一个著名的制造恐惧的表达,来自20世纪50年代威斯康星州的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他通过对叛国的虚假指控和警告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我手上有205个人名清单,担任国家要职,正是这些人在制定国家政策。” 这项声明未提供任何具体“结论”,所以你不能真正称其为论证谬误。显然,它与恐吓手段谬误和激起恐惧不同,与源自愤怒的论证和激发仇恨的修辞技巧也不同。如果没有明确的或暗示的结论,往往就是激发恐惧或仇恨。 6.6.3 诉诸同情 诉诸同情谬误(appeal to pity)指表达者试图引起我们的同情来说服我们,而不是通过提出相关论证让我们相信所持观点。下面是一个例子: 简是最有资格的人选:毕竟,她失业了而且极度渴望一份工作。 说话者没有给出理由认为简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他只是在拨动我们同情的心弦。 6.6.4 诉诸其他情感的谬误 除了恐惧,愤怒和同情外,其他情绪也被用来操纵人们的信念或行动。除为主张提供实质支持外,说话者可能会发表某些言论以使我们产生嫉妒、骄傲、负疚或其他情感,希望借此赢得人们接受他的主张。激发这些情感的“论证”也有各自的名称:令我们自夸自傲的是阿谀奉承(apple polishing),试图使我们感到内疚的是使人负疚(guilt tripping),引起嫉妒的是挑起嫉妒(appeal to envy)。每一种诉诸情感的“论证”都有共同特点:它们实际上是伪装成论证的说服。 这就引出关于诉诸情感的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真正支持论点的信息也常常能激发情感。因此,你不能仅仅因为某人的表达似乎在让你产生害怕、愤怒或其他情感就得出结论:对方的论证是谬误。如果他提供了具有证明力的证据,把他的论证归为谬误就是错的。下面就是一个引发同情的适当(无谬误)论证的示例。 你应该让那只狗离开车,因为它正忍受着高温和口渴,如果不下车,它很快就会死去的。 这不是诉诸同情谬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谬误。说话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由让狗从车里出来。下面是一个可能引起恐惧的适当(无谬误)论证的示例: 你今晚开车不能开到50英里的时速。道路冰滑危险,开快了可能会丧命的。 这不是恐吓手段或任何其他谬误。路况危险与我们......
- 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别轻易置信
- 1.1 信念和断言
- 1.2 论题
- 1.3 论证
- 1.4 认知偏差
- 1.5 “真”和“知识”
- 1.6 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第2章 两类推理
- 2.1 论证:基本特征
- 2.2 两种论证
- 2.3 排除合理怀疑
- 2.4 演绎论证与非演绎论证的区分
- 2.5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 2.6 衡平推理
- 2.7 最佳解释推理
- 2.8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
- 2.9 道德、情感和逻辑
- 2.10 理解论证的技术
- 2.11 评估论证
- 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3.1 模糊
- 3.2 歧义
- 3.3 抽象
- 3.4 定义术语
- 3.5 论文写作
- 第4章 可信性
- 4.1 断言及其来源
- 4.2 评估断言的内容
- 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
- 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
- 4.5 广告
- 第5章 修辞:说服的艺术
- 5.1 修辞力
- 5.2 修辞技巧Ⅰ
- 5.3 修辞技巧Ⅱ
- 5.4 修辞技巧Ⅲ
- 5.5 修辞技巧Ⅳ
- 5.6 替代证明和重复
- 5.7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 5.8 极端的修辞:煽动
- 第6章 相关性(熏鲱)谬误
- 6.1 诉诸人身的谬误
- 6.2 稻草人谬误
- 6.3 虚假的两难境地
- 6.4 错置举证责任
- 6.5 乞题
- 6.6 诉诸情感
- 6.7 无关结论
- 第7章 非演绎谬误
- 7.1 概括
- 7.2 弱类比
- 7.3 错误地诉诸权威
- 7.4 错误地诉诸公众
- 7.5 求因果关系的谬误
- 7.6 滑坡
- 7.7 无法检验的解释
- 7.8 再论划界
- 第8章 形式谬误及语言谬误
- 8.1 三种形式谬误
- 8.2 模棱两可与歧义谬误
- 8.3 合成与分解谬误
- 8.4 混淆解释与理由
- 8.5 混淆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
- 8.6 一致和不一致
- 8.7 误算概率
- 第9章 演绎论证Ⅰ:范畴逻辑
- 9.1 直言命题
- 9.2 转换成标准形式
- 9.3 对当关系
- 9.4 三种直言命题关系
- 9.5 直言三段论
- 第10章 演绎论证Ⅱ:真值函数逻辑
- 10.1 真值表和逻辑符号
- 10.2 用符号表达复合命题
- 10.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版)
- 10.4 真值函数论证(详版)
- 10.5 演绎
- 第11章 非演绎推理
- 11.1 基于类比的论证
- 11.2 从样本进行概括
- 11.3 从样本进行科学概括
- 11.4 统计三段论
- 11.5 因果命题及其依据
- 11.6 计算统计概率
- 11.7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 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12.1 价值判断
- 12.2 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
- 12.3 道德慎思
- 12.4 法律推理
- 12.5 美学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