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谈话_黄启团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黄启团

内容节选

1. 负面催眠正在吞噬你的人生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卷回到家,考这么差的成绩,本来已经十分难过,可是更惨烈的还在后头: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便席卷而来: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兴奋地想跟父母分享,却被父母各种嫌弃: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拣出来的?” 上面是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发布过的海报的三个场景,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美国艾奥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每个孩子平均每天会从父母口中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你怎么这么笨?” “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很熟悉? 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可很多时候,他们的爱却在不经意间造成了伤害。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他很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 有一份调查资料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负面语言的杀伤力是非常恐怖的,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而且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著名笑星罗温·艾金森以“憨豆先生”这个经典形象将欢乐带给了全世界,谁能想到,他却是一名抑郁症患者。而他患上抑郁症的直接原因是影评家们的批评,当时他拍摄了电影《英国间谍约翰尼》,影评家们对他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他患上了抑郁症。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那么欢乐的人怎么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负面点评就得了抑郁症;一个能考上北大的聪明女生,怎么会因为别人说了几句歹毒的话,就真的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他(她)被负面语言催眠了。 前面我们学了很多催眠的技巧,我举的都是正面的例子,但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催眠都是好的。催眠仅仅是一种技术,就像一把刀一样,好人拿着可以帮人,坏人同样可以用来做坏事。当然,还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他们在无意的状态下使用了负面催眠,更有甚者,他们带着爱的名义去伤害。因此,学会正面催眠还不够,我们还要懂得防范别人负面的催眠。 催眠就是设一个上归类的框,如果这个框是积极的、美好的,身边的人就能收到正向引导,人生都会变得越来越光明。可是,如果这个框是消极的、负面的呢? 比如有人会这样说话: 我没有希望。 我无能为力。 我不可以。 我就是一个穷人。 我有什么办法? 说这种话的人,他把自己的世界框在一个负面的框架中,自我设限、画地为牢,这叫自我负面催眠。 如果别人这样对你说: 你越来越蠢了。 你不可能成功的,别做梦了! 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好,还做什么大事? 你让我丢脸! 你学历低,这工作不适合你! …… 这些话都很熟悉吧?这是别人正在给你下套,如果你相信了这些话,你的人生也就没什么希望了。可是这些话语在有意无意之中使用了催眠技巧,很容易进入你的潜意识,特别是说这些话的人是领导、权威或者你所信任的人时,你就更容易被影响了。 那么,遇到这些负面催眠时该怎么办呢? 催眠是一个上归类的框,只要我们能够看见这个框,就可以从这个框架中走出来,这叫作破框,这种技巧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了。本章重点介绍一种应对负面催眠的破框语言技巧,叫作“后设语言模式”。 后设语言模式从英文“meta-model”翻译过来,“meta”在英文中是“超然”的意思,所谓后设模式就是站在一个超然的位置去看清楚语言中的模式,从而跳出语言中的负面框架。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面对负面催眠时,如果可以退后一步,从一个抽离的位置来看待这些语言,就不会受到它的影响。这有点类似中文语境中的“反思”和“反省”,即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 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同时具备创造和毁损的能力,有智慧的人都懂得从当前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带着一份觉察,带着一份清楚的认知,退后一步,重新审视让自己迷惑的语言。这样一种让自己从某个框架中走出来的语言技巧,我们称为“后设语言模式”。 后设语言模式,让我们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语言背后的含义有更好的洞察,能够迅速发现自己或对方的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包括自己思维和逻辑上的缺陷。 神经语言程序学有个预设前提叫作“地图不是疆域,但是你的地图就是你的疆域”。意思是你看到的地图,它只是你......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改变人生,从改变说话习惯开始
  4. 1. 别拿“性子直”欺骗自己,你只是不会说话罢了
  5. 2. 你想改变别人?那需要足够的智慧
  6. 3. “发光体”还是“黑洞”?
  7. 4. 对事还是对人?
  8. 5. 乐观者还是悲观者?
  9. 6. 如何让人喜欢你?
  10. 第二章 语言框架:是什么限制了你的人生
  11. 1. 世界无限,除非你自我设限
  12. 2. 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还是想象力让你贫穷?
  13. 3. 三种限制性语言:无助、无望、无价值
  14. 4. 设框: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5. 5. Yes Set:你的人生很可能是别人设定的结果
  16. 6. SCORE模式:这样聊天,打开一个全新世界
  17. 7. 强有力的问题发生器:改变格局和高度的语言模式
  18. 第三章 换框和破框:如何跳出囚禁你的牢笼?
  19. 1. 环境换框:改变场景,改变价值
  20. 2. 意义换框:如何改变人的感受和行动
  21. 3. 破框:人在框内,叫囚;人在框外,就是自由
  22. 第四章 语言归类法:智慧语言模式
  23. 1. 语言是一种能够改写历史的力量
  24. 2. 上归类: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达成共识
  25. 3. 下归类:找出问题症结,让问题迎刃而解
  26. 4. 横归类: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
  27. 5. 智慧语言模式:高情商的语言技巧
  28. 第五章 催眠语法:绕过你的防卫,给潜意识下指令
  29. 1. 一句话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0. 2. 猜臆:读心术的秘密
  31. 3. 因果:给对方一个帮你的理由
  32. 4. 复合等同:你是如何被广告影响的
  33. 5. 预设:无可反驳的隐藏指令
  34. 6. 虚泛词:留白的艺术
  35. 7. 以偏概全:像乐观者一样思考
  36. 8. 可能性与必须性:把规则隐藏起来
  37. 9. 遗失行动者:无画处皆成妙境
  38. 10. 比较删减:没有伤害的比较
  39. 11. 说话者不明确:让它像真理一样
  40. 12. 动词不明确:把掌控权留给别人
  41. 13. 附加问句:让指令变得温和
  42. 14. 同步现有经历:让人无法抗拒的指令
  43. 15. 双重约束:让人没有选择的选择
  44. 16. 延伸引述:故意让你听不明白的技巧
  45. 17. 选择性违反限制:违反常理才符合常理
  46. 18. 含糊:一语双关的催眠指令
  47. 19. 利用:一切都可以成为资源
  48. 20. 识别催眠十八法
  49. 第六章 反催眠:后设语言模式
  50. 1. 负面催眠正在吞噬你的人生
  51. 2. 删减:把缺失的内容找回来,就能看清真相
  52. 3. 扭曲:你认为的真实,只不过是你塑造出来的结果
  53. 4. 一般化:识破“盲人摸象”的局限
  54. 5. 后设模式是防火墙,可以防止网络中的病毒
  55. 6. 后设模式的使用原则
  56. 第七章 魔术语言:心魔在谈笑间灰飞烟灭
  57. 1. 语言中的病毒
  58. 2. 世界观:你认为的事实只不过是一种信念
  59. 3. 后果: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60. 4. 另外一个结果: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61. 5. 重新定义:重构语言,重构希望
  62. 6. 意图: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正面动机
  63. 7. 上归类:扩大范畴破除限制性信念
  64. 8. 下归类:看清真相就能改变信念
  65. 9. 比喻:拉宽框架以识破荒唐信念
  66. 10. 现实检验策略:挑战信念的支撑条件
  67. 11. 反例:一次例外足以颠覆原有认知
  68. 12. 准则层次:用更重要的价值准则重新评估信念
  69. 13. 反击其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0. 14. 改变框架的大小:拓宽思想的限制以改变执念
  71. 15. 超越框架:从更高的维度看世界
  72. 16. 魔术语言十四技巧示范
  73. 第八章 实用语言技巧
  74. 1. 感性与理性
  75. 2. 共情与共鸣
  76. 3. 指责与负责
  77. 4. 不良沟通与一致性沟通
  78. 5. 非文字的语言
  79. 6. 一对多的影响力
  80. 结语 使命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