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_【加】大卫·爱泼斯坦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加】大卫·爱泼斯坦

内容节选

男孩的母亲醉心于音乐和美术,但是当男孩试着徒手画出家里的猫时,很明显,他不是画画的料,于是男孩把画撕掉,并拒绝再画。放弃画画的他在荷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也会和弟弟玩弹珠或者滑雪橇,但绝大部分时间只是在盯着东西看。一本著名的育儿手册强烈反对无人监护的“闲逛”,因为这会让孩子的想象力涣散,但是男孩自己一晃荡就是好几个小时。深夜里,他在暴风雨中独行。他走了好几英里,只是为了坐上几个小时看鸟巢,或者追随着水虫穿过小溪。他特别喜欢收集甲虫,给每一种甲虫都贴上了拉丁语的名称。 在十三岁时,男孩被一所刚刚建校的学校录取,校址是一处昔日的皇宫,气势恢宏。学校离家太远,男孩只能寄宿在当地的一个家庭。他在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但是成绩不错,业余时间他都在背诵诗歌。 他的美术老师是全校的名人,也是一位教育先驱者,主张设计才是国家经济引擎的重心。其改革运动非常成功,以至于联邦政府要求每个公立学校都要开设绘画的课程。这位老师不会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而是把学生都聚拢到教室中间,自己像缝衣针一样穿梭在学生当中,给予每个学生单独的指导,他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爱戴。但男孩对这位老师毫无印象。当男孩长大成人,他抱怨没有任何一个人给他讲过什么叫美术上的透视,但其实透视是这位老师美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被写进了推广美术教育的法案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男孩不喜欢与陌生人同住,所以在十四岁之前就离开了学校。接下来的十六个月,他除了在大自然中长时间漫步,几乎什么也没干。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但是他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幸运的是,他的叔叔是位极为出色的艺术品商人,又刚刚被晋封为爵士,他给男孩在大城市提供了一份工作。艺术课堂没有激发男孩的灵感,但是销售艺术品却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观察大自然时的专注程度转移到了石版画和照片上,并把这些艺术品进行分类,就好像他给甲虫分类一样。到了二十岁,他已经能和重要客户打交道,并且为了销售艺术品而走出国门。男孩非常自信,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自己肯定不会再另找工作了。但是他错了。 他是来到大城市的乡下男孩,缺乏左右逢源的社会阅历,也不会处理与老板的分歧,而且他讨厌讨价还价,因为他觉得这就像是在占消费者的便宜。很快,他就被调到了伦敦办公室,不再直接接触客户,到了二十二岁,他又被调走了,这次是去巴黎。当他到达巴黎时,艺术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走路去上班时,他会经过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些艺术家正前进在成名的道路上。然而,后来给他写传记的两位作家写道:“他其实谁也没记住。”就像当年的美术老师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印象一样。此时的他沉迷于新的兴趣:宗教。数年之后,当他和自己的弟弟讨论起那些革命性的艺术家时,他的回答是:“绝对一个也没见过。” 当他后来被艺术商店解雇后,他来到英国滨海小镇的一家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他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既教法语又教数学,还要监督学生宿舍,带孩子们去教堂,还得当勤杂工。这座学校对所有人来说只是一个商业项目,而他不过是一个廉价劳动力。之后他又找到了另一份教师工作,这回的学校更高级,但几个月后,他决定前往南美洲,当一名传教士。他的父母劝他别去,他应该“停止随心所欲”,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他的母亲希望他可以做一些真正让他“更快乐、更冷静”的事情。他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接受训练,成为一名成熟的牧师。 与此同时,父亲给他安排了一个书店店员的工作。年轻的他热爱书籍,每天从早晨8点一直工作到午夜时分。当洪水来袭时,他不停歇地把一摞又一摞的书转移到安全地点,他惊人的耐力让同事感到惊讶。他的新目标是被大学录取,这样他就可以接受训练,成为一名牧师。他再次释放出不知疲倦的激情。他曾和一位教师共事,借此他把整本教材的正文都手抄了一遍。“只要睁着眼睛,我就必须坐起来。”他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弟。他告诉自己“熟能生巧”,但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是让他一筹莫展。他搬去与一位叔叔同住,这位叔叔是行事严厉的战斗英雄,他催促侄子的方法也很简单:“赶紧继续。”在同学们起床前,他就开始了学习,而当同学们入睡后,他还在继续学习。叔叔发现,自己的侄子凌晨还在读书。 但是,他在学习效果上还是停滞不前。快二十五岁生日时,年轻人听了一次布道,讲述的是经济革命是如何让某些人群——比如他经营艺术品的叔叔——陡然而富、腰缠万贯,而其他人却穷困潦倒、陷入赤贫。他决定放弃大学,以便更快地传播这一布道思想。他选择了一个更短期的课程来读,但是,学校所要求的简洁有力的布道,他却做不到。这个项目也失败了。不过,没有人能阻止他的传教,所以他去了矿区,他觉得那里最需要鼓舞。 年轻人到达矿区后,一抬头便是发黑的天空,他把这种天空比作伦勃朗的阴影。在矿区,他向那些备受压迫的矿工传教,他们把井筒之上的世界形容为“地狱”。他把自己一贯的热情倾注于矿工们的精神世界,捐出自己的衣服和钱,夜以继日地照顾病人和伤员——这样的人太多了。......

  1. 信息
  2. 引言 费德勒VS. 老虎·伍兹
  3. 第1章 “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狂潮
  4. 第2章 抽象思维与概念推理
  5. 第3章 可遇不可毁的创造力
  6. 第4章 学习,快与慢
  7. 第5章 跳出经验外,思在新境中
  8. 第6章 过于坚持,也有问题
  9. 第7章 发掘自身更多可能
  10. 第8章 局外人的优势
  11. 第9章 用过时的技术横向思考
  12. 第10章 被专家愚弄
  13. 第11章 学着放下熟悉的工具
  14. 第12章 刻意的初学者
  15. 结语 拓展你的广度学习
  16. 致谢
  17. 注释及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