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论语:学而_樊登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樊登
内容节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让人喜爱学习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启发”,便是从这里来的。 “愤”是一个人憋在心里的感觉。孔子说如果一个学生,没有那种憋在心里边说不出来的痛苦和挣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问题,就不要着急地去启开他的思路。“启”的意思有点接近于提问,指的是老师用提问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问题。 “悱”就是话到嘴边了,组织不好语言,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到这样的时刻,就不要跟他讲明白。 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老师培养一个孩子,最好的状态叫啐啄同时:鸡蛋要孵开的时候,小鸡在里边拿嘴啄蛋壳。外边的母鸡一看,小鸡拿嘴啄蛋壳了,也“啪”地从上面“啄”一下,小鸡就出来了。 假如母鸡不等小鸡在蛋壳里有点反应,就着急地梆梆梆啄开了,小鸡很可能就没生命了。假如外头的母鸡看不到小鸡使劲啄蛋壳也出不来,不帮忙啄破蛋壳,小鸡就会憋死。这讲的就是里外一起努力,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类似。 这种教学策略相当于我们所提倡的“翻转式教学”,让学生先讨论、先体会、先发问。学生心中对一件事真的感兴趣,觉得自己太想知道答案了,心里好像有点感触,但又说不清楚,怎么办?学生会主动问老师能不能帮帮自己。这时候,老师再给他启发、提问、指导,进行引导式教学,这样学生的收获才会最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什么意思?“隅”就是桌子角,一张桌子有四个角。老师讲明白了其中一个桌角,学生若不能明白其他几个角,就太不变通了。孔子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要动脑,学会自己推演。 “则不复也”存在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比较残忍,孔子虽然是有教无类,但并不保证教会所有人。对于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了。 我个人认为不是这个意思,在教育学生方面,孔子不是没有耐心、毅力的人。从《论语》中看,孔子除了因为德行问题批评学生,很少说某某不是他的学生。 第二种解释认为孔子不是不教,而是不希望代替学生去思考,进行填鸭式教育。当他讲清楚了一个角,学生想不明白其他几个角的时候,孔子便不再往下讲,而是让学生好好体会他讲的第一个角,直到其理解后能推测其余的几个角为止。 很多老师给学生讲课,讲明白一道题,当学生遇到同类型的题却不会做时,依然只是继续给予讲解。这并不能激发学生去思索,反而让他们感到“痛苦”。这里所说的痛苦不是体罚,而是大脑中的矛盾与冲突。这种教学,学生很难对这个知识点有很深刻的理解,遇到稍有变化的同类题型依然不会。 《认知天性》讲人的大脑内部要产生摩擦:大脑使了半天劲,无论是想出来了,还是没想出来,都有收获。最怕的是大脑不使劲,老师讲了一个角,学生说还有另外一个角也不会,老师再给讲另外这个角。接下来学生再问下一个角……虽然老师全面地讲解了很多知识点,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获得本质上的感悟,只了解到表面的知识点,因此这种教学往往收效甚微。所以,孔子提倡不要再讲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好好思考问题本质。 在我看来,孔子的教学方法相当科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带那么多的学生一块儿出去郊游,在野外、在树下、在河边,在玩的过程中、吃着饭、聊着天,身体力行,就把学生给教了。这是多么不容易。 灌输式教育方式,从两百多年前沿用至今。教室里坐着足够多的学生,老师一个人在前边讲台上讲。在我小时候,中学的一个班要坐七十多个学生。课堂上,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还有一半的学生早就懂了,没耐心听下去。老师没办法,只能讲大部分人听得懂的东西。所以,有一部分学生浪费了时间,有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就这么随大溜地学。 一些孩子,脑子很聪明,但是因为在某个环节有一个概念没学会,可能就会被耽误了。比如有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学会分数,将来他的微积分能学好吗?有可能他这一辈子就被落下了,因为没有老师能帮助他补足分数没学好的知识盲区。 孔子针对每一个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内在生出动力来,他才给点破,这样每一个学生会沿着自己的方向,去更好地成长。 教育的重点和难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引导孩子的愤与悱,如何让一个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想知道答案。 教育不是注满一盆水,而是点燃孩子内心中的那团火。 让孩子有理想,要让孩子有乐趣,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的魅力。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如果做对了也很简单。当不否定孩子,能让孩子主动去学习的时候,老师要做的事就不会太多,孩子能动地去寻求答案,很容易便能学会。 有的老师喜欢用批评、恐吓,甚至威胁的方式对待学生。有些老师看到学生不按自己的想法来,就说“你要再这样,我就叫家长”“你要再这样,将来长大了没出息,连工作都找不着”等。这是极为不恰当的,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更大的可能是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让他们变得讨厌学习。 如果整天吓唬孩子,导致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让自己身......
- 信息
- 自序 《论语》塑造了我
- 学而第一
- 学而时习之:如何应对人生中的一切痛苦
- 君子务本:“微习惯”有多重要
- 巧言令色,鲜矣仁:如何从面部表情识人
- 吾日三省吾身: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
- 敬事而信:带着敬畏心工作,怀着同理心管理人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 贤贤易色:别沉迷于外在的美好
- 不重则不威:端庄和假正经只有一线之隔
- 慎终追远: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 温、良、恭、俭、让:每天都应当做好正向积累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传承好的家风、家训、价值观
- 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为贵”绝对不是和稀泥
-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无原则守信是愚,过分恭敬是失礼
- 居无求安:当我们贫穷时,如何自在地生活
-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最高级的金钱观
- 不患人之不己知:关注影响圈以内的事情
- 为政第二
- 譬如北辰: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
- 思无邪:最诗意、最动人的语言
- 道之以德:管理人,用规则还是用道德
- 三十而立:你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 事之以礼:有尺度,才是真正的孝
- 父母唯其疾之忧:懂得沟通,是孝的关键
- 子游问孝:什么是尊敬
- 色难:你能做到始终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吗
- 回也不愚:自主思考的力量
- 人焉廋哉:看穿一个人,三个角度就够了
- 温故而知新:在反思中学习
- 君子不器:让自己拥有“反脆弱”的特性
- 先行:什么情况下可以表达心中的想法
- 君子周而不比: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 思而不学则殆:缓解焦虑最好的方法,是多学和多思
- 攻乎异端:如何对待不同的意见
- 不知为不知:毁灭我们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
- 子张学干禄:管理者的艺术
- 举直错诸枉:领导者如何选拔人才
- 举善而教不能:员工强,则公司强
- 孝乎惟孝:影响力比职称更重要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的价值
- 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预测
- 见义不为,无勇也:做一个有勇气、有力量的人
- 八佾第三
- 是可忍,孰不可忍:做一个有温度、“不忍心”的人
- 三家者以《雍》彻:孔子论礼乐之道
- 人而不仁如礼何:当心变得麻木时,一切都没有意义
- 与其奢也,宁俭:礼的根本,是有一颗柔软的心
- 夷狄之有君:孔子对于华夏文化的自信
- 季氏旅于泰山:“祭泰山”的哲学悖论
- 君子无所争:“君子之争”的三个原则
- 绘事后素:尊重人的基本需求,再谈礼
- 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无奈
- 吾不欲观之矣:孔子对于礼仪现状的感慨
- 或问禘之说:祭祀的本质,是为了团结
- 祭神如神在:做任何事,都要怀着敬畏之心
-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实力才是真正的底气
- 吾从周:孔子对周礼的赞叹
- 每事问:请永远葆有好奇之心
- 射不主皮:射箭的礼仪
- 我爱其礼:如何看待历史的变化
-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如何面对外界的误解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句话说透管理之道
- 哀而不伤:在《诗经》中学习情绪管理
- 成事不说:沉默的价值
- 管仲知礼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 乐其可知也:跟着孔子欣赏音乐之美
-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尽善尽美:对《韶》乐的赏析
- 吾何以观之哉:礼的核心,是时刻保持恭敬之态度
- 里仁第四
- 仁为美:环境对人的影响
- 仁者安仁: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 唯仁者能好人:人际交往中,如何分辨小人与君子
- 苟志于仁矣:美好的目标,会让我们成为美好的人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仁是一种舒服、惬意的状态
- 我未见力不足者:只要往前走,就能抵达目标
- 观过,斯知仁矣:从一个人犯的错误,看穿这个人
- 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的乐趣,在于对真知的追求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对身外之物,不必在意
- 义之与比: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 君子怀德:什么是君子的格局
- 放于利而行:为什么有的人越有钱,越不幸福
- 能以礼让为国乎:礼是治国之道、快乐之源
- 患所以立:放弃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 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哑谜
- 君子喻于义: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价值观
- 见贤思齐:内省的最佳方法
- 劳而不怨:当我们和父母产生分歧
- 父母在,不远游:陪伴的重要性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传承家风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我们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
- 古者言之不出:别轻易许诺
- 以约失之者鲜矣: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基本
- 君子欲讷于言:行胜于言
- 德不孤:美好的人,总会成群出现
- 朋友数,斯疏矣:亲密无间,反而会造成疏远
- 公冶长第五
- 可妻也:判断一个人,要看本质
- 邦有道,不废:一个智慧之人的处世之道
- 君子哉若人:孔子大赞子贱
- 瑚琏也:孔子评价子贡
- 焉用佞:谁说做人一定要有好口才
- 吾斯之未能信:做一个谨慎、自知的人
- 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评价子路
- 不知其仁:不要随意论断他人
- 回也闻一以知十:怀念颜回
- 听其言而观其行:根据行为识人
- 吾未见刚者:真正的坚韧,是管住欲望
- 非尔所及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难
-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为什么孔子绝对不谈论天道
- 唯恐有闻: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鲜事物
- 不耻下问:内心强大之人,才敢于放低身段
- 有君子之道四焉:四条管理之道
- 久而敬之:相处之道,是不因熟悉而怠慢
- 臧文仲居蔡:孔子评论臧文仲
- 未知,焉得仁:我们永远无法看穿一个人的内心
- 再,斯可矣:如何提升个人判断力
- 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的原义,是大智若愚
- 归与归与:孔子对故土的极度思念
- 怨是用希:放下过去,就是放过自己
- 孰谓微生高直:什么才是真正的直
- 巧言令色足恭:过分的恭敬,是可耻的
- 盍各言尔志:人生志向的三个层次
- 自讼者: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的
- 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感叹“好学不易”
- 雍也第六
- 雍也可使南面:孔子称赞冉雍
- 居敬而行简:自我修炼的标准
- 不迁怒,不贰过: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 君子周急不继富: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 与之粟九百: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 山川其舍诸: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三月不违仁:维持仁的境界,有多难
- 于从政乎何有:果断、通达、才能,管理者的三个特点
- 善为我辞焉:闵子骞为何拒绝做官
- 伯牛有疾:纯良之人,怎么会生病呢!
- 回也不改其乐:快乐是一种奇妙的能力
- 中道而废:不开始努力,怎么能断定自己做不到
- 女为君子儒: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
- 行不由径:不走捷径,是君子之道
- 非敢后也:孟之反的幽默感
- 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口才和外貌,是小人之道
- 何莫由斯道:走正道,还是走偏门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真正的内外兼修
- 人之生也直: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正直
- 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学习的三重境界
-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夏虫不可以语冰
- 敬鬼神而远之:敬畏上天,但不迷信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与智,是每个人都要追求的境界
- 鲁一变,至于道:孔子对周礼的尊崇
- 觚不觚:孔子“待价而沽”
-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要如何约束自己
- 子见南子:一段“八卦”
- 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
- 能近取譬:人人都应该拥有共情能力
- 述而第七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正的创新离不开旧有知识体系
- 学而不厌:延迟满足能力多强,成就才会有多高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应该怎样审视自身缺点
- 子之燕居:对待家人应该和接待朋友一样谦恭
- 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的偶像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样看准一个人
- 自行束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让人喜爱学习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一顿饭就能看清人的素养
- 哭则不歌:乐观的人更能体会哀伤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创业不能靠勇气和热血,要有规划
- 富而可求:创业应该把事情做到极致,而不是跟风
- 子之所慎: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 三月不知肉味:怎样进入忘我的心流境界
- 求仁而得仁:成熟的人能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 乐亦在其中矣:如何理解幸福?幸福应该是一种能力
- 五十以学《易》:若十年前没种树,最好的时机是现在
- 子所雅言:人生有很多事情,要执着以待
- 乐以忘忧:自信的人,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 我非生而知之者:认知失调是成功路上最难跨越的坎
- 子不语怪、力、乱、神:成功者都是专注做好自己事情的人
- 择其善者从之:自律反熵而行的人才能具备成长型心态
- 天生德于予:只有心怀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创造奇迹
- 吾无隐乎尔:给自己怎样的定位,就能有多高的成就
- 文、行、忠、信: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方法
-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放空自己才能更上一层楼
-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君子处世要有原则和底线
- 多见而识之:创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多闻多听多学
- 人洁己以进:成熟的人应该学会处理矛盾
- 我欲仁,斯仁至矣:世上无难事,想做、去做,就能做到
- 苟有过,人必知之:向成功者学习怎样去承担责任
- 子与人歌而善之:向优秀的人学习,生活更加有趣味
- 躬行君子:君子怎么做事?勤奋努力,谦逊虚心
-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成功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 丘之祷久矣:了解并学会运用心理安慰剂
- 奢则不孙,俭则固:爱自己,但别太爱面子
- 君子坦荡荡:不求于人才能生活自在
- 威而不猛:领导者应该具备这些气质
- 泰伯第八
- 三以天下让:拥抱不确定性,才能够坦然地做到不争
- 恭而无礼则劳:哪怕做好事,也要注意分寸
-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爱惜自己,就是孝
-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日常修炼自我的三个路径
-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对颜回的怀念
- 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的气节
- 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应当胸怀博大、果敢能决断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求学的三个阶段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管理之道,并非“愚民”
-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铺就
-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骄傲和吝啬,是危险的缺点
-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学之道,是心无旁骛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无能与无德,都是耻辱的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敢于信任他人
- 《关雎》之乱:孔子对礼乐的感受
- 狂而不直:“缺点+缺点”的破坏性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如何应对求学过程中的焦虑
-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高级的管理者,并不在乎地位
- 大哉尧之为君也:孔子赞美尧
- 周之德:孔子赞美尧舜、周朝
- 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赞美禹
- 子罕第九
- 子罕言利:找到人生的使命感,不再被利益驱使
- 博学而无所成名:求学,是追求博闻还是专精
- 虽违众,吾从下:孔子对礼的坚持
- 子绝四:将“孔子四戒”用于管理学
- 子畏于匡:文化使命感使人冷静、强大、坚韧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被封圣,并非孔子本意
- 吾不试,故艺: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
- 叩其两端而竭焉:提问的艺术
-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看到人生尽头之后的无奈
- 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礼与修养,是对自身最好的保护
-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做任何事,别在突破阈值之前放弃
- 子疾病:孔子希望以老师的身份去世
- 我待贾者也:孔子在等待伯乐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就不惧怕黑暗
- 《雅》《颂》各得其所:孔子编订《诗经》
- 不为酒困:了解饮酒的场合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残忍的,也是公平的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从好色,看“自私的基因”
- 进,吾往也:你是自己人生唯一的决策者
- 语之而不惰:不懈怠,是对学问的尊重
- 吾见其进也:纯粹求知的乐趣
-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立志容易,坚持不易,抵达目标更不易
- 后生可畏:孔子对年轻人的期许
- 巽与之言:提高领导力,先学会正面反馈
- 毋友不如己者: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 匹夫不可夺志也:精神与意志,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
-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的钝感力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日久见人心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儒家的“三达德”
- “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求学的四步进阶
- 夫何远之有:一切放弃前行的理由,都是借口
- 乡党第十
- 孔子于乡党:说话一定要分场合
- “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踧踖如也”:孔子的画像
- 宾不顾矣:古今都应该遵守的“商务礼仪”
- 入公门,鞠躬如也:孔子上殿时的仪态
- 执圭:朝堂上和外交中要注意的细节
- 君子不以绀□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尚”
- 必有明衣:沐浴、斋戒如何穿衣
- 食不厌精:舌尖上的孔子
- 祭于公,不宿肉:祭祀之肉怎么吃
- 食不语:安安静静地吃饭,是最简单的美好
- 虽疏食菜羹,必祭:认真对待每一顿饭
- 席不正,不坐:入席就座的礼仪
- 杖者出,斯出矣:尊重老者,从未老时开始
- 乡人傩:古时候的驱鬼仪式
- 再拜而送之:最情深义重的送别
- 丘未达,不敢尝:药岂是混吃的
- 伤人乎: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
-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陪领导吃饭的原则
- 疾,君视之:生病也要注意形象
- 不俟驾:一举一动,都能表达对他人的重视
- 每事问:不懂就问,是一种礼节
- 于我殡:替朋友办好身后事,是最真挚的情谊
- 朋友之馈:当有人送孔子豪车时,他会怎么办
- 居不客:家是摘下面具的地方
- 必变色而作:让自己拥有对生活的感受力
- 车中不亲指:好乘客的自我修养
- 时哉时哉:时运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