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群星闪耀时_晏建怀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晏建怀

内容节选

夏竦戍边 夏竦打小就非常聪明,好学上进,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宋史·夏竦传》说:“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然而,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却与使枪弄棒的武夫行当结下不解之缘,让他别扭难当,受尽了嘲笑与攻击。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德安)人。父亲夏承皓,禁军将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入侵,他率军阻击,不幸死于战场,朝廷出于抚恤烈士家属的考虑,赏了夏竦一个“三班差使”的小武官。 这是夏竦参加工作的第一站,给派了个武官差事,让他十分不快,一来他喜欢舞文弄墨,不喜欢使枪弄棒;二来隔行如隔山,跨马横刀、行军布阵非他所长,难以施展才华。于是,夏竦干着武官的差,却想着文人的事,思量着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绞尽脑汁之后,决定毛遂自荐。某日,他守候在宰相李沆下朝必经之地,等到李沆路过时,他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献于马前。李沆是爱才之人,收了夏竦的诗作,回家就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一句时,不禁拍案叫绝。第二天,李沆把诗作藏于袖内,议完事后随即呈给了宋真宗,高度赞扬夏竦的才华,希望皇帝量才录用,给他换个文职。宋真宗听从了宰相的建议,安排夏竦出任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主簿。 做文臣,是夏竦梦寐以求的,这里才有他驰骋的疆场和奋斗的目标。在后来的二十多年间,夏竦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仕途也步步高升,先后任过光禄寺丞、国史编修官、知制诰。宋仁宗即位后,又历任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甚至还出任过短短几天的宰相,重要部门的领导岗位他几乎干了个遍,而且深得宋仁宗的欣赏与信赖。不过,还有一类职务,即边帅之职没干过,对此,夏竦想都没想过,他不爱武装爱长衫,不是领兵打仗的那块料。 然而,有些事你越不愿意面对,它越会落到你头上,让你欲罢不能。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元昊(李元昊)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分庭抗礼,并多次率兵攻打宋朝。边事吃紧之际,宋仁宗想到了夏竦这位各项工作都干得不错的大臣,安排他到陕西前线,出任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接着又任忠武军节度使、知泾州(今甘肃泾川),让他率军痛击屡屡进犯的党项大军。 突然要率军戍边,这对于以道德文章发家的夏竦来说,内心别提有多难受了,他辞了几次,但皇帝相中了他,辞不掉,无奈之下,很不情愿地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说起写诗作文,夏竦可谓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说到行军打仗,则如同铁匠绣花,纯粹一个外行。他不会打仗,更不想打仗,身在前线,他却丝毫也没有与敌开战的打算,他在给皇帝上书中极言出战不利,说什么当年元昊父亲李继迁反叛,宋太宗命五路大军征讨都无功而返,如今元昊无论财力还是兵力,均远胜李继迁时代,而宋军将不如前猛、兵不如前勇,主动出击势必自取灭亡,“臣以为不较主客之利,不计攻守之便,而议追讨者,非良策也”(《宋史·夏竦传》)。 只是,当时朝廷内外主战的呼声很高,宋仁宗也倾向于主动出击。所以,夏竦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对他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大臣们纷纷上书说:“竦在泾原守城垒,据险阻,来则御之,去则释之,不闻出师也。竦惧战或败衄,托以兵少为辞尔。”(《宋史·夏竦传》)什么今不如昔,什么兵微将寡,都不过是托词,无非是胆小怯懦罢了。 在舆论的压力下,夏竦只好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地准备出兵。他避开所有闲杂人员,召集手下的文官武将,用了五天五夜的时间,密谋进讨方案,从兵马调动、粮草供给到进攻路线,事无巨细,均一条一条草拟成文件,这些文件捆绑在一起,两个壮汉都抬不起来。你说,这哪是部署军事,简直是在著书立说。夏竦把这些文件藏在一个大柜子里,落锁贴封条,严加看守。尽管如此机密,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些文件忽然一夜之间遗失殆尽,后来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柜子里,像是上演特工电影。于是,进攻因泄密而作罢。也幸亏作罢,否则以夏竦这种摇头晃脑、纸上谈兵的行事方式,去进攻西夏的精兵强将,必定有去无回。这一事件不仅成了士大夫们批评他的有力证据,而且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开心的谈资。 夏竦戍边的笑话还远不止这一个。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一记载,西征期间,夏竦曾经张榜于市,花巨资买元昊的头,榜云:“有得赵元昊(李元昊先世曾被宋朝赐赵姓,故称)头者,赏钱五百万贯,爵西平王。”乖乖!元昊听说后,暗笑不已,立马派出特工,装扮成卖荻箔(编席子的材料)者,混入宋军驻扎的边城,故意把荻箔遗失在饭店门外。陕西一带荻箔很贵,拾得者如获至宝,展开一看,里面却藏着元昊发布的悬赏文书:“有得夏竦头者,赏钱两贯文”,把夏竦大大嘲弄了一番,气得七窍生烟的他,急忙安排人四处收缴这些悬赏文书。然而,文书可以收,但这条消息早已道路流布,远近皆知,无论怎么封锁也无济于事了。 被人家看足了笑话,夏竦深深感到屈辱和疲惫,身在前线,心......

  1. 信息
  2. 前言
  3. 赵匡胤的底线
  4. 宋太宗树榜样
  5. 宋真宗的“封口费”
  6. 宋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后刘娥
  7. 宋仁宗的仁
  8. 宋徽宗“与狼共舞”的日子
  9. 陈抟和他的帝王“粉丝”
  10. 范质的宽容与无奈
  11. 窦燕山的教子经
  12. 赵普的成功之道
  13. “人精”曹彬
  14. 一个人有几张脸
  15. 史上最搞笑的将军呼延赞
  16. 吕蒙正任人不问亲疏
  17. “官二代”柳开的自我炒作之路
  18. 不讨皇帝喜欢的状元郎
  19. 将军的憨直
  20. 到终南山跑官去
  21. 宋朝秘书们的“润笔钱”
  22. 吕端大事不糊涂
  23. 科场“快枪手”
  24. 李沆“圣相”之名是怎样炼成的
  25. 宰相王旦的大雅量
  26. 诗能改变命运
  27. 寇准是个“公子哥儿”
  28. 家天下时代的“棍棒式教育”
  29. 宋朝那些老规矩
  30. 林逋:宋朝士大夫的精神坐标
  31. 史上最幽默的宰相
  32. 当文人倔脾气撞上官场潜规则
  33. “书痴”钱惟演
  34. 低调做人的杜衍
  35. 角色错位
  36. 夏竦戍边
  37. 《岳阳楼记》——范仲淹不得不说的话
  38. 种世衡的妙计
  39. 那一袭远去的青衫
  40. 晏殊为何不喜欢欧阳修
  41. “红杏尚书”的运气
  42. 孤臣包拯
  43. 尹洙的“龙图硬性”
  44. 梅尧臣的官运
  45. 文彦博的“大臣之风”
  46. 公款吃喝毁了前程
  47. 千古伯乐欧阳修
  48. “钓鱼宴”背后的政治玄机
  49. 狄青:英雄是被吓死的
  50. 好人韩琦
  51. “铁面御史”赵抃
  52. 邵雍:皇帝请不来的大师
  53. 蔡襄:千古万古长清风
  54. 曾巩:被文名掩盖的能臣
  55. 司马光的聚餐规定
  56. 任人打扮的王安石
  57. 宋朝士大夫的外号
  58. 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
  59. 沈括:才兼文武的实干家
  60. 由章惇的胆子说起
  61. 钱勰的傲骨
  62. 真名士苏东坡
  63. 民谣里的宋朝
  64. 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
  65. 黄庭坚:永远站着傲笑的人
  66. 蔡京:颇具干才的弄臣
  67. 秦少游的天堂地狱
  68. “双博士”米芾的怪行状
  69. 童贯的千古骂名
  70. “靖康耻”背后的荒唐人荒唐事
  71. 一朵花与一个王朝的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