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证据论_薛潮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薛潮平
内容节选
第一章毁灭证据概述 社会冲突的客观存在,使得诉讼成为现代法治社会解决纠纷、调节矛盾、兑现正义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创制法律,实现法的预防作用,还是传播法的精神,诉讼功效的发挥均离不开证据这一证明案件事实的唯一手段。证据与事实的关联构成了准确认定案情的基础,也是司法公正运行的前提。正是由于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性,诱发了证据违法行为的滋生。而毁灭证据,正是行为主体在权衡周边制度环境后所作出的现实选择,本质特征是使得公权力在信息失真条件下作出不准确判断,以实现自己的不法目的。 第一节 毁灭证据行为的分类考察 一、中国语境中的毁灭证据参见付红梅:《“二拍”中的诉讼故事及其分析》,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参见陈玺、宋志军:“唐代刑事证据制度考略”,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5期。参见郑显文、王喆:“也谈中国古代的书证”,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5期。参见郑显文、王喆:“也谈中国古代的书证”,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5期。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在儒家“无讼”理想的指引下,“厌讼”成为平民这一群体普遍的法律意识。民事诉讼注重的是“法顺人意”式的息讼止争,即便案件进入审理阶段,“父母官”往往是以道德礼仪、天理人情等传统伦理作为法律依据甚至代替法律,证据制度虚无。考虑到职权主义制度下官方的取证意识以“重口供、拷讯”为特征,诉讼当事人借助讼师寻求“话语策略”的诉讼技巧甚嚣尘上,普通社会民众基于避讼的心态,证据观念薄弱,通过合法的手段毁灭证据的现象司空见惯。 究其原因,“毁灭证据合法化”可能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及司法制度息息相关。(1)受证据制度的影响,被毁灭证据所载明的信息可以通过纠问式的证据方法恢复。官方基于职权主义“口供至上”的理念,司法实践中以“人证”为主,捶楚之下,何求不得?物证与书证等有形证据可有可无,诉讼当事人毁灭证据并不构成对司法查明的妨碍,没有有形证据,当事人、证人的口供可以弥补、恢复案件事实,如在《周礼·地官·小司徒》中就有“凡民讼,以地比正之”的记载,强调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的不可或缺性; 在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上,法官将生活常识与“五听”司法经验相结合,辅以推理方法,综合全案证据完成事实认定, 体现了超职权式的讼诉证明模式,证据毁灭并不能阻塞折狱听讼的路径。(2)毁灭证据罪的犯罪对象方面,表现为“公文性书证”,体现了法律对官方文件及物品的特殊保护。“官本位”的年代,民间的财物与器具即便具有证据价值,但将其毁灭并不构成对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破坏,而公文性书证则是由官府颁发的通行证、告示、许可证、户籍残卷、税收凭证等。为保护官方法律文书的真实有效性,历代政府制定的成文法都将伪造、变造国家公文性书证的行为列为严厉制裁的对象 。如果损毁的是“皇命制书、官府文书”等官方文件,则可入刑;而对于契约类书证、财产性书证、事件类书证,则追究伪造、变造证据的罪责;对于毁弃、隐匿民事书证等行为,则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看,历代法律也对诬告陷害、有意作伪证或隐匿罪证的行为追究责任, 但并未将当事人自毁所持证据作为追诉对象。(3)“亲亲相隐、同居相隐”的诉讼制度,无形中将毁灭证据免受追诉的范围扩大到“亲亲”之外的人际背景中,毁灭证据的合法化态势明显。亲属之间不得告发与作证,体现了封建社会纲常伦理作为社会治理方针的统治方式,证据在亲属间毁灭直接为法律容许。总之,在“礼”作为等级统治依据的较长历史时期内,毁灭证据现象较长时间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应当归结到中国古代控审不分、证据制度虚无以及口供本位的司法制度中来,罪罚以服从家庭伦理为原则也是国家追诉毁灭证据行为缺乏主动性的一个原因。参见郑显文、王喆:“也谈中国古代的书证”,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5期。参见王婧:《证据犯罪及其体系优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参见钱大群撰:《唐律疏义新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368页;第901-902页。 古代证据毁灭的立法状况,还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紧密联系。虽然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间,成文法的数量不断增加,民事法律活动渐趋频繁,民众的书证意识日益提高,但由于纸张没有得以常态化使用,书证制作的成本高、程序繁琐,因而书证的发展受到制约。直到东晋以后唐宋之际,书证才被广泛运用在司法证明领域。 自《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统治者依法治国经验教训体现的法律典籍问世后,我国便有了惩治证据犯罪的传统。 “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五”之“诈伪”第三百六十七条“诈为制书及增减”规定:凡假作制书及对制书内容作增减的,处绞刑;未施行的,减一等处罚。本条立法在法律后果的设定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
- 信息
- 序
- 引言
- 第一章毁灭证据概述
- 第二章毁灭证据规范的基本理论
- 第三章毁灭证据的发现程序
- 第四章毁灭证据的制裁与救济
- 第五章毁灭证据抑制机制的本土化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