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孤独_胡慎之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胡慎之

内容节选

第三节安全感与控制欲的冲突 什么是安全感 我曾在一次调研中看到过很多人关于什么是安全感的答案。有人说,解决了温饱,不生病,就有安全感;有人说,不被背叛,不被抛弃,就有安全感;还有人说,在集体中感觉自己被接纳,就有安全感……事实上,每个人对安全感的理解和获取安全感的途径都不一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如图3-2所示)。其中,直接关系个体生存的需求被称为缺失需要,这一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另一种高级需求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但是满足这种需求可使人身心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所以也叫作生长需要。 图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活中,我们的所有活动以及人际关系都需要安全感来为我们提供支持。就像疫情时有些人捕风捉影,听到一些小道消息,就赶紧去超市抢菜、囤米囤面。其实对他们来说,这些抢购行为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安心一些。 获得安全感可以缓解我们的恐惧与焦虑。 安全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确定感,一个是可控感。简单解释一下这两种感觉。如果我得过水痘,那我大概率可以确定我之后不会再得水痘,因为水痘这种疾病通常一生只会得一次,这个就是确定感;而可控感是我们通过自身可控的行为去获得安全感,就像我们主动去接种新冠疫苗,虽然接种不能起到百分之百的防护作用,但会增强我们抗病毒的能力,让我们提高一点儿可控感。 其实,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两种体验。我有个朋友因为工作经常要出差,每一次出差他带的行李之多犹如搬家,枕头、床单、毛巾、马桶垫、消毒液他全部都要带上。他说,他觉得酒店不干净,如果不带上自己的物品,他会睡不着。我之前有一个助理出差时每次都会带阻门器,虽然酒店每个房间都有门锁,但阻门器会让她觉得更加安全。实际上,他们都是在用确定的东西去抵抗未知,通过可控的方式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安全感缺失带来控制欲过剩 在亲子关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妈妈不断地提醒孩子该写作业了、该关电视了、该上床睡觉了……那种对时间的把控甚至会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还有5分钟,还有3分半,还有1分钟,不停地催促孩子。妈妈通过这种控制的方式管教孩子,孩子觉得十分不自由,可一旦不按照妈妈说的做,妈妈就会体验到一种失控感。这种失控会让妈妈的安全感缺失,感到焦虑和恐慌。而越缺乏安全感,就越想要控制,因为她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自律。 我之前和一个朋友约着一起打球。朋友是一个时间观念非常强的人,一旦我们约好时间,他一定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不会迟到或者缺席。所以我从来不会一遍遍地和他确认打球的时间有没有变动、他是不是已经出门、路上堵车他会不会迟到……但如果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那可能就不同了,我会无数次地跟他确定他是否会准时出现在球场,和刚才讲述的那个妈妈一样。反复提醒不仅代表着对他人的一种不信任,也意味着我们想要对他人乃至他人的时间进行掌控。 我之前接待过一位女性来访者,她有严重的洁癖,严重到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被她“控制”。她告诉我,她有三种常见的控制方式。 第一,控制自己,强迫重复。她经常洗手,而且每次洗手都需要很长时间,涂上洗手液翻来覆去搓洗。外出买东西回来、在家里触碰到一些物体都要一遍一遍地洗手。她在家里的玄关处还设置了“消毒区”,买回来的东西和刚回家的人都要在消毒区用酒精进行消毒,才可以进来。 第二,控制他人,特别是用情绪控制。她希望丈夫和孩子可以按照她的秩序和规则生活,一旦秩序和规则被破坏,她就感觉恐慌。她不仅要求丈夫和孩子每天回家后必须把外穿的衣物消毒并放到洗衣机里洗涤,甚至对他们在家里行走的路径、能触碰的东西都有规定。她的丈夫和孩子控诉在家里好像坐牢一般,没有自由,只要不照做或者反抗,这位女士的情绪就会崩溃。 第三,控制整个家庭,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务全由她说了算。她不仅掌握家里的财政权,而且家里要添置的物品,大到家具,小到衣物都只能由她来决定。 听她描述这些时,我感觉很窒息,然而随着咨询的深入,我们发现其实她控制的背后藏着安全感的缺失。她的原生家庭里孩子特别多,她的出生对父母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那个时候父母的条件也不好,就想把她送去亲戚家寄养。为了不离开父母,她使出浑身解数,帮父母干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全是她来操持。七八岁时,冬天寒风凛冽,家里也没有暖气,她还在帮弟弟妹妹洗衣服,两只小手冻得通红。她发现只有这样勤快努力,才能不被父母送去亲戚家,自己才有安全感。所以之后的岁月里,她也一直这样勤勤恳恳,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还是像个小齿轮一样转动,一刻也停不下来。她说:“只要我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就不会被父母抛弃。”她如今对于打扫的执着,有一部分源自小时候形成的这个信念。 母亲给予依恋安全,父亲给予能力安全 有些......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如何看待自己
  4. 第一节 你对自己的定义,决定了你的关系
  5. 第二节 在关系中,你属于哪种模式
  6. 第三节 了解真实的内在自我
  7. 第四节 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自卑与自尊
  8. 第二章 如何看待他人
  9. 第一节 忽视
  10. 第二节 讨好
  11. 第三节 讨厌
  12. 第四节 嫉妒
  13. 第五节 厘清关系中间的角色
  14. 第三章 重新面对冲突
  15. 第一节 自我价值感冲突
  16. 第二节 内疚感冲突
  17. 第三节 安全感与控制欲的冲突
  18. 第四节 自给自足与被照顾的冲突
  19. 第五节 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20. 第四章 重新认识孤独
  21. 第一节 为什么认识很多人,但还是感到孤独
  22. 第二节 为什么牺牲这么多,依然不被认同
  23. 第三节 建立有效社交,看见关系中的你我
  24. 第四节 告别无效社交,减少自我内耗
  25. 第五章 真正的自我接纳
  26. 第一节 如何从自我挑剔转向自我接纳
  27. 第二节 如何建立一段健康的关系
  28. 第三节 你如何爱自己,别人就如何爱你
  29. 第四节 如何做出人生的关键选择
  30. 第五节 如何寻找生命中的合伙人
  31. 第六章 心灵的慰藉
  32. 第一节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幸福
  33. 第二节 怎样的独处能让人获得滋养
  34. 第三节 如何与外在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