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宁财务讲义_贾宁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贾宁

内容节选

19资源管理 警惕反噬效应 假设你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总监,你的企业为了研发新产品,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转眼到了年末,要编制财务报表了。这些研发支出中的多少应该被认定为资产,多少应该被认定为费用呢? 如何处理研发支出,是对科技型企业的利润影响最大的财务决策。前文讲过,早期的研究投入未来能否给企业创造收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所以现行会计政策要求企业把这一部分支出当成费用处理。到了后期开发阶段,产品已经非常接近商业化,预计很快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会计政策就允许把这部分支出资本化,也就是将其认定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虽然会计政策规定得很清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其实很难判断。因此,企业有很大的主观判断空间。 如果研发支出全部做费用化处理,有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降低当期利润。费用化的金额越高,当期利润就越低。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就全部做资本化处理,这样可以让利润看起来比较漂亮。 但是财务高手会说,你只考虑了当下,未来几年怎么办? 财务决策的反噬效应 当下的资本化处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反噬效应是很多人没有考虑到的一个决策后果。 这个效应是怎么发生的呢? 前文讲过,铁路、设备等固定资产未来每年都需要折旧,以体现出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而折旧费用会直接降低当期利润。同样地,研发投入这样的无形资产,未来每年也需要折旧——会计上把无形资产的折旧称作“摊销”。摊销费用也会直接降低利润。所以,现在研发投入的资本化比例越高,也就是被认定成无形资产的金额越高,未来每年需要摊销的金额就越大,对未来利润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这就是研发投入资本化的反噬效应。 借用《无间道》里的一句台词:“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是一家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企业。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自然是它的一项主要支出。其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的研发投入约为17.7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39%,而且比前一年增加了54.78%。 表2-5 科大讯飞2018年有关研发投入的数据 资料来源:科大讯飞2018年年度财务报告。 面对这么高额的研发投入,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该公司利润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 科大讯飞选择了多高的资本化比例呢?我们从年报中可以看出,科大讯飞在2018年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是47.02%。用17.73亿元研发支出乘以47.02%,可以计算出,约有8.34亿元的研发投入被认定为无形资产。根据公司年报披露,科大讯飞2018年的无形资产也因此膨胀到约16.25亿元。 这个资本化比例合理吗?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分别是“横着比”和“竖着比”。根据2012年证监会行业分类,科大讯飞所处细分行业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编码为I65)。 “横着比”是指和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我根据万得数据库提供的数据统计出,其同行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大约在14%,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显然更高。 资本化比例比同行高,一定不合理吗?不一定。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科大讯飞的技术确实比同行更加成熟和领先,离商业化阶段更近。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作为一家定位技术领先、走差异化路线的企业,马上推向市场的这些高科技新产品应该能创造较高的利润空间。但是如表2-5所示,科大讯飞2013—2018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基本徘徊在50%。另外,这些年随着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的提高,利润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所以,科大讯飞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例是否合理,还值得商榷。 图2-5 科大讯飞2013—2018年主营业务利润率 资料来源:根据科大讯飞2013—2018年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数据计算得出。 除了和同行“横着比”,企业还可以和自己的历史数据“竖着比”。2014年科大讯飞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只有39.16%,到了2018年提高到47.02%,资本化比例在逐年上升。 科大讯飞过去这些年不断提升的资本化比例,对其业绩的反噬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了。我们可以在科大讯飞年报中发现一个叫“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科目。这个科目体现的就是早年研发费用资本化之后,后续年份的摊销金额,也就是反噬效应。如图2-6所示,2012—2018年,摊销费增长很快。其年报显示,2012年,科大讯飞无形资产的摊销只有3547万元,而2018年已经增加到3.69亿元,约占管理费用的39%。而摊销金额越大,当期利润就越低。 图2-6 科大讯飞2012—2018年无形资产摊销金额 资料来源:科大讯飞2012—2018年年度财务报告。 所以,研发投入资本化虽然提高了当期利润,实际上却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财务高手在评估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时候,会特别关注研发投入的会计处理,并且会警惕高资本化比例对未来业绩的反噬效应。 其实,研发投入资本化的反噬效应并不是个例,其他财务决策也会......

  1. 信息
  2. 前言 为什么人人都需要财务思维?
  3. 第一章 表征 呈现公司经营活动
  4. 01 财务报表 公司能被完整装进报表里吗
  5. 02 资产边界 如何正确界定资产
  6. 03 资产配置 数字背后的经营战略
  7. 04 负债经营 高负债等于高风险吗
  8. 05 负债隐藏 报表外的危机
  9. 06 利润革命 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
  10. 07 利润质量 可持续利润最可贵
  11. 08 现金水平 手里的钱越多越好吗
  12. 09 现金结构 为什么现金流为负的公司能上市
  13. 10 报表附注 字越小越重要
  14. 第二章 找钱 融资与管理
  15. 11 融资关系 债权人和股东的制衡之道
  16. 12 融资原则 期限和风险的双重配比
  17. 13 股权结构 AB股的力量
  18. 14 一股独大 不容忽视的关联交易
  19. 15 融资生态 局部优化vs整体优化
  20. 16 效率管理 提升净资产收益率的法宝
  21. 17 经营决策 如何筛选有效财务信息
  22. 18 成本识别 经营决策的决胜因素
  23. 19 资源管理 警惕反噬效应
  24. 20 管理变革 人人都是一张利润表
  25. 第三章 花钱 投资与分配
  26. 21 固定资产 应该买、租,还是借
  27. 22 价值投资 用别人的错误赚钱
  28. 23 资本预算 项目之间是如何PK的
  29. 24 风险量化 如何在投资时做到心中有数
  30. 25 实物期权 应对投资的不确定性
  31. 26 风险转移 保险和责任共担
  32. 27 并购策略 以小博大的智慧
  33. 28 并购隐患 商誉这只“灰犀牛”
  34. 29 减值时机 扭亏无望不如“洗大澡”
  35. 30 分红政策 分红多就是好公司吗
  36. 第四章 精进 快速把脉一家上市公司
  37. 31 财报诊断 哈佛分析框架
  38. 32 财务分析 四个维度诊断公司健康
  39. 33 财报工具 “竖着比”和“横着比”
  40. 34 财报实战 哈佛分析框架应用
  41. 附录 财务报表基础
  42. 01 财务报告基础知识
  43. 02 资产负债表
  44. 03 损益表
  45. 04 现金流量表
  46. 结语
  47.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