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_程灶火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程灶火

内容节选

第一节概 述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概念的演变 分离[转换]性障碍这个诊断名词从命名、分类以及所涵盖的内容等几个方面都几经发展和变迁,而且,不同国家的诊断系统对其分类归属的争议颇大。 1.癔症这一名词的由来和发展 癔症源于希腊语hystera,意为子宫,最早见于公元前19世纪埃及医学文献之中,解释癔症的子宫游走学说沿用到13世纪;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观点认为,癔症是鬼魔附体,主张消灭其肉体以拯救其灵魂;后来,Charles-Lepois认定此病根源不在子宫,而在大脑;到了17世纪,随着医学的发展,Sydenham提出本病的发病与情绪相关。到了19世纪后半叶,有关分离的研究开始兴起,1845年,MoreaudeTours第一次使用了“心理解离”(psychological dissolution),当时他的理解是“弱的联系力的中断”。后来,Briquet P等研究发现,癔症实际上包含有“癔症性梦游”和“多重人格”等不同表现形式,这些现象后经Charcot JM及其学生的进一步研究和整理,开创了癔症系统化理论体系。此后,Janet(1889)以“分离”(disagragation)、弗洛伊德用“转换”(conversion)来描述癔症的发生机制。前者指作为精神心理反应,部分心理活动从统一的精神功能中分离出来(意识分割)的情况(Janet P);后者是指个人无法化解的痛苦表象及过去事件的记忆被“压抑”于意识之下,使得自身表现向其他症状转变的情况。 2.美国DSM系统的分类变化 在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订的DSM-Ⅰ中,虽然只设置了3类精神疾病,但在神经症中就包括了“分离性反应”和“转换性反应”。DSM-Ⅱ(1968)中将精神疾病扩大到了10类,神经症性障碍也增加到10个,“分离型癔症”和“转换型癔症”则作为了癔症性神经症的亚型加以归类。DSM-Ⅲ(1980)的最大变化是采用了症状描述性定义,并将精神疾病增加到16类,其中设置了“躯体形式障碍”这一全新概念,“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CD)也被归类到了“躯体形式障碍”分类中,“分离型癔症”则以“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DD)作为了独立的诊断概念。以后在DSM-Ⅲ-R(1985)、DSM-Ⅳ(1994)、DSM-Ⅳ-TR(2000)和DSM-5(2013)中分离性障碍分类基本未再发生变动。 3.国际ICD系统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概念的确定和对癔症概念的废弃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ICD-9(1998)中,对神经症性障碍分类出10个亚型,其中包含了“癔症”和“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但在ICD-10(1992)中,“癔症”更名为分离(转换)性障碍,作为了独立的疾病诊断。如今,人们已普遍接受用分离(转换)性障碍来代替癔症的诊断。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共同特点是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基于以上情况,本章将从分离性障碍以及转换性障碍两方面来描述。 4.中国CCMD-3保留癔症这一词,但分类从神经症中单列出来 在CCMD-3中癔症(hystero psychosis)从原来的神经症中分出来单列,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留癔症的名称,指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5.分离(转换)性障碍(癔症)的主要类型 由于各个诊断手册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癔症)的定义不同,所以分类也有所差异,现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②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DF);③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以往也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④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syndrome),又称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DD);⑤分离性木僵(dissociative stupor);⑥分离性运动障碍(dissociative motor disorders);⑦分离性抽搐(dissociative convulsions);⑧分离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dissociated sensory loss);⑨混合性分离(转换)性障碍;⑩其他分离(转换)性障碍。 二......

  1. 信息
  2. 主编简介
  3. 前言
  4. 第一章 临床心理学绪论
  5. 第一节 概 述
  6.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简史
  7. 参考文献
  8. 第二章 临床心理评估
  9. 第一节 概 述
  10. 第二节 标准化结构式访谈
  11. 第三节 智力测验
  12. 第四节 人格测验
  13. 第五节 神经心理测验
  14. 第六节 临床评定量表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三章 临床心理治疗
  17. 第一节 概 述
  18. 第二节 精神分析
  19. 第三节 行为治疗与矫正
  20. 第四节 认知行为治疗
  21. 第五节 人本咨询
  22. 第六节 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
  23. 参考文献
  24. 第四章 社交焦虑障碍
  25. 第一节 概 述
  26. 第二节 临床表现
  27.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28. 第四节 药物治疗
  29. 第五节 心理治疗
  30. 参考文献
  31. 第五章 强迫障碍
  32. 第一节 概 述
  33. 第二节 临床表现
  34.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35. 第四节 药物治疗
  36. 第五节 心理治疗
  37. 第六节 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
  38. 参考文献
  39. 第六章 广泛性焦虑障碍
  40. 第一节 概 述
  41.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2.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43. 第四节 药物治疗
  44. 第五节 心理治疗
  45. 参考文献
  46. 第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47. 第一节 概 述
  48.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9. 第三节 诊断及评估
  50. 第四节 药物治疗
  51. 第五节 心理治疗
  52. 参考文献
  53. 第八章 睡眠障碍
  54. 第一节 概 述
  55. 第二节 临床表现
  56.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57. 第四节 药物治疗
  58. 第五节 心理治疗
  59. 参考文献
  60. 第九章 恐惧障碍和惊恐发作
  61. 第一节 恐惧障碍
  62. 第二节 惊恐发作
  63. 参考文献
  64. 第十章 抑郁障碍
  65. 第一节 概 述
  66. 第二节 临床表现
  67.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68. 第四节 药物治疗
  69. 第五节 心理治疗
  70. 参考文献
  71. 第十一章 躯体形式障碍
  72. 第一节 概 述
  73. 第二节 临床表现
  74.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75. 第四节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
  76. 参考文献
  77. 第十二章 分离( 转换) 性障碍
  78. 第一节 概 述
  79. 第二节 临床表现
  80.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81. 第四节 药物治疗
  82. 第五节 心理治疗
  83. 参考文献
  84. 第十三章 成瘾行为
  85. 第一节 概 述
  86. 第二节 临床表现
  87.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88. 第四节 药物治疗
  89. 第五节 心理治疗
  90. 第六节 网瘾治疗的临沂模式
  91. 参考文献
  92. 第十四章 进食障碍
  93. 第一节 概 述
  94.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95. 第三节 进食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96. 第四节 进食障碍的病因与理论模型
  97. 第五节 进食障碍的治疗原则
  98. 第六节 进食障碍的预防
  99. 参考文献
  100. 第十五章 性障碍
  101. 第一节 概 述
  102. 第二节 性身份障碍
  103. 第三节 性偏好障碍
  104. 第四节 性指向障碍
  105. 第五节 性强迫
  106. 第六节 性成瘾
  107. 第七节 性功能障碍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十六章 学习障碍
  110. 第一节 概 述
  111.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12.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113. 第四节 综合干预措施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十七章 多动障碍
  116. 第一节 概 述
  117.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18. 第三节 诊断与评估
  119. 第四节 治 疗
  120. 参考文献
  121. 第十八章 孤独障碍
  122. 第一节 概 述
  123.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24.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125. 第四节 药物治疗
  126. 第五节 教育训练
  127. 参考文献
  128. 第十九章 品行障碍
  129. 第一节 概 述
  130.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31.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132. 第四节 药物治疗
  133. 第五节 心理治疗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二十章 人格障碍
  136. 第一节 概 述
  137.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38.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139. 第四节 药物治疗
  140. 第五节 心理治疗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二十一章 婚姻问题
  143. 第一节 概 述
  144.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45. 第三节 婚姻问题分类与诊断
  146. 第四节 婚姻治疗
  147. 参考文献
  148. 第二十二章 心身疾病
  149. 第一节 概 述
  150. 第二节 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151.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152. 第四节 治疗与预防
  15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