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_张萌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萌
内容节选
第二章跨区域的木材市场 在18世纪和19世纪,长江流域木材贸易的市场结构已臻于成熟。据木材税收和税率估算,每年流入长江下游地区的木材数量在500万根,远远超过皇木采办所需的几千根数额。水运要道上散布的六个榷关对来往的簰筏征收过境税,它们为追溯这一贸易体系提供了统计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统计数据的追溯必须以细致地分析榷关官僚机构的管理政策为前提,因为额定税额的多寡、增收税额的使用和奖励方式的变化对如何收税和上报多少税额有很大的影响。榷关税收的数据并非商业发展的直观反映,而是朝廷和地方之间博弈的产物。这种理解不仅适用于木材贸易,而且适用于整个商业税收体系。为了更清晰地梳理过境税的历时变化以及木材消费和供应的变化趋势,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时期的数据可能存在方向上和程度上的偏差。 两个趋势非常显著。首先,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复杂性持续变强。18世纪,江南的木材消耗量大幅增长,这使得人均木材消耗量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与此前持平。19世纪,由于需求低迷、交通不畅和供给端困难等因素,人均木材消耗量略有波动。其次,湖南和贵州出口木材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可与江西和长江下游高地的传统供应网络相匹敌。人工管理的种植园逐渐取代天然林,成为上述供应网络的主要源头。木商们前往西部地区补充库存,在西部地区设立的榷关就从这些商业活动中征税。随着西南木材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汉口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木材贸易的枢纽,其影响力和繁荣度仅次于南京。长江流域的跨区域贸易实现了高度一体化,各地统一采用龙泉码作为木材计量和定价的标准就是证明。龙泉码的发明源于17世纪早期的龙泉县,它为木商设定了用来衡量木材质量和协商价格的基本术语和算法。 明清时期的木税关明代的税关常称钞关,到清代则称榷关。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第18—23页。《大明会典》,卷35。关于明代早期的货币政策和纸币制度的最终消亡,参见万志英《财富之泉:中国的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1700)》(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第70—82页。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第22页;《大明会典》,卷204。 明代,朝廷的商业税收入很大一部分都来自钞关(榷关), 后者对依托主要水系的国内长途贸易征税。 钞关由户部辖制,其数量和位置经历了频繁的调整,直到16世纪10年代后才变得相对稳定,形成以大运河沿线的六个税关和长江沿线的九江关为主的格局。 过境税最初以纸钞支付,到15世纪30年代中期,它们更多地以白银支付。 除了户部辖下的钞关,工部还掌管一些抽分局,这些机构专门征收木料和竹木的关税,其中规模较大的位于杭州、荆州、南京和芜湖。在抽分局,至少从15世纪晚期开始,木税形式逐渐从实物税转变为以白银支付的货币税。 关于明清鼎革时期个别税关的制度史,参见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关的设置》。康熙《大清会典》,卷16。 清王朝入主中原的两年后,延续了明代的税关制度。户部和工部基本上各自接管了明代的钞关和抽分局。 此外,竹木的税收完全转变为以货币支付。杭州、南京、芜湖等地同时设有两个榷关,分别隶属户部和工部。以南京为例,龙江关是工部辖下专司木竹税的税关,而西新关则由户部管理,向其他大宗商品征税。即使木竹税的征收早已像其他商品一样转变为以白银支付,将其剥离出来也颇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将运输竹木的木筏从遍布舢板、交通拥堵的税关分流开来,从而方便通航。同一城市的两个榷关账务独立,但它们都由同一个税务监督管理,且两关税收皆上缴户部;管辖权上的差异的影响,只是体现在税关账务的年度审计由工部还是户部负责。 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47、136。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47、136。 除了工部在杭州、荆州、南京和芜湖所设榷关的税收外,户部在江西九江和赣州所设榷关的税收中,木税也占很大比重。此外,到康熙朝晚期,两个地方级的税关——四川重庆府的渝关和湖南西部辰州的辰关——正式成为直属工部的榷关,反映出朝廷对西南木材贸易发展的重视。 其他一些榷关,如扬州关、临清关、淮安关等,都将木材列为可征税目,但木税只占其税收总额的一小部分。此外,在东北、山西北部和直隶等地还设立了一些规模小得多的木税站。 如图0.2所示,清代长江贸易网络中有八个主要的征收木税的榷关,包括六个工部关(龙江关、芜湖工关、南新关、荆关、渝关、辰关)和两个户部关(九江关、赣关)。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47、136;《清史稿》,卷125。 表2.1罗列了上述榷关的基本信息。诸关的征课税额在康熙年间进行了一些调整,并从18世纪初开始固定下来。该表所示1753年的征课定额(据1764年乾隆朝《清会典》),后来在1799年增加了由朝廷确立的“钦定盈余”。 各榷关税收中的木税占比各有......
- 信息
- 中文版代序:对中国经济史的重大贡献
- 序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 致谢
- 度量单位与相关术语
- 前言
- 第一章 皇木采办
- 第二章 跨区域的木材市场
- 第三章 木材资源的维系
- 第四章 商人、牙行与市场互动
- 第五章 行会、“捐”与合同的执行
- 结语
- 附录一:龙江关木税和贸易量的估算
- 附录二:九江关木税的估算
- 附录三:关于土地契约分析方法的说明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