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专家伴读版)_【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内容节选

第七章两性关系 一、劳动分工和两性关系 根据目前的研究所得,影响我们所有心理活动的有两大因素,即社会兴趣和对认同感的追求。在产生生活需求以及保障生活需求时,在完成爱情、职业和社会这三大人生任务时,我们不仅要运用自己的社会兴趣,也要追求认同感,即追求权力和优越感。我们必须习惯这样评价每一个心理现象:社会兴趣和对认同感的追求这两个因素处于何种数量和质量关系?如果希望自己更了解人类心理,我们必须经常研究这个问题。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人类社会生活逻辑,并融入这个逻辑要求的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是维持人类社会的一个绝对必要的要素。劳动分工要求所有人必须在某个职位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有人不听从这个要求,就是拒绝维持社会生活,即拒绝维护人类的生存,否认自己是社会成员,成为一个问题制造者。如果程度较轻,这类人会没有礼貌、胡作非为,成为一个孤僻的人;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变成古怪的人,道德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谴责这类人,因为他们疏远社会,不符合社会生活的要求。因此,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如何完成自己在社会劳动分工中被分配到的工作。如果个体赞同社会生活,就会对其他人产生意义,成为社会这个庞大链条的一环。人类的延续以这个链条为基础。如果人类社会不崩塌,难以想象无数个体将串联成多么长的链条!个体的能力决定了他在人类社会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然而一些混乱出现了,对权力的追求、统治的欲望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错误可能会阻止个体融入劳动分工;这些错误可能为个人的价值提供了错误的评价基础;个体可能出于某种原因不适合自己当前的工作。这些问题来源于个体的权力欲望以及错误的好胜心或自私自利,阻碍了人类社会生活与合作的方式。还有一些问题的起源在于社会的阶级分化。个人权力或经济利益影响了劳动的分工,导致一些可以让人尽情享乐的职位,即那些能够赋予他人更多权力的职位被分配给特定的社会群体,其他人则被排除在外。一旦认识到对权力的追求在劳动分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劳动分工的过程永远不会顺利。强权不断干涉劳动分工,使得劳动对某些人而言是特权,对另一些人而言则是压迫。 人类两性之间的劳动分工也存在上述的不平等。最初,劳动分工就根据女性的体质将其排除在部分工作之外;而有些工作不可能分配给男性,理由是让男性做这些工作是大材小用。人们必须在没有偏见的情况下进行劳动分工,只要女权运动在激烈的斗争中保持理性,也会承认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这种观点既没有让女性放弃本性,也没有干扰两性找到符合各自天性的劳动机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现行的劳动分工让女性承担了一部分男性也能进行的工作,而在其他工作上,男性可以更有价值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只要人们没有限制任何劳动力或滥用心理和生理的力量,我们就说这种劳动分工是合理的。 二、当今文化中男性的优先权 人类文化一直朝着追求权力的方向发展,一些个体或阶级努力地想要保障自己的特权,这将劳动分工引向了特别的道路。如今,劳动分工依旧在这些道路上发展,这导致在如今的文化中,男性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劳动分工中,一个特权群体——男性——拥有优先权。男性利用自己的优先权,影响女性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从而使情况有利于自己:他们为女性划定生活范围;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并决定那些认同男性优先权的女性如何生活。 目前的状况是,男性一直有一种超越女性的追求,而相应地,女性对男性特权始终存在不满。考虑到两性之间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两性对立的紧张状态。两性对立从一种对心理和谐的持续冲击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干扰,从中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两性都觉得这种心理状态极其痛苦。 所有的制度、传统规定、法律、风俗习惯都证明男性拥有特权地位,这些条条框框由享有特权地位的男性制定并得到维护。这些制度渗透至幼儿教育,对儿童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儿童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关联,但我们能察觉到,他们的感受一定受到了影响。比如当人们要求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时,男孩会十分愤怒,这些现象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研究文化和男性特权之间的关联,从另一个方面研究对权力的追求。 如果对认可的追求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男孩就会倾向于选择能够保障其男性特权的道路,他们处处可以感知到男性的特权。我们已经提过,如今的家庭教育鼓励追求权力,倾向给予男性特权更高的评价,追求并促进男性特权。因为通常情况下,孩子面对的权力的象征是男性——父亲。父亲神秘地来来去去,比母亲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不久之后孩子就会意识到,父亲拥有更加优越的地位,做出决定、下达命令并指挥一切。孩子看到所有人都听从父亲的命令,母亲总是以父亲的意见为标准。孩子觉得男性在任何方面都是强壮、有权力的人。在一些孩子眼中,父亲就是权威,他们认为父亲所说的一切都是神圣的。这些孩子为了强调自己的说法通常会说:“这是父亲说的。”即使父亲......

  1. 信息
  2. 三颗钻专家导读 理解人性,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滋养
  3. 作者序
  4. 第一部分 总论
  5. 导言
  6. 第一章 人类心理
  7. 第二章 心理的社会性
  8. 第三章 儿童与社会
  9. 第四章 对外在世界的印象
  10. 第五章 自卑感和追求认可
  11. 第六章 对生活的准备
  12. 第七章 两性关系
  13. 第八章 兄弟姐妹
  14. 第二部分 性格理论
  15. 第一章 概论
  16. 第二章 攻击性的性格
  17. 第三章 非攻击性的性格
  18.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
  19. 第五章 情绪
  20. 附录 对教育的一点提示
  21. 结语
  2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位领先时代100年的心理学家
  23. 阿德勒著作列表
  24. 审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