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世界观的世界(第2版)(守望者)_赵汀阳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赵汀阳
内容节选
哲学的中国表述 一、中国哲学是否能够成为世界哲学的一部分?Albert Schweitzer,The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Ⅱ,Civilization and Ethics,p.13,London,1946.不过人类学从格尔兹等人以来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殖民主义心态的人类学遭到批评。在今天,从理论上说,人类学的眼光已经变得平等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区别似乎不过是方法的不同。近年来乐比雄甚至提出一种可以在知识上平等对视的互惠人类学(reciprocal anthropology)(参见Alliage,No.41-42,France,2000),但目前来看,平等的人类学在实践上并非没有阻力,而且也并非真的已经克服了西方话语霸权。 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在鼓励西方人反思自身时说:“我们过久从事着我们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发展,而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西方哲学只不过是世界哲学的一部分。” 不过真正的“世界哲学”这样的东西实际上还没有出现,世界的主流哲学倒是有的——假如认可这个说法的话——它自现代以来就一直是西方哲学。说到这个事情人们难免会有一点愤愤不平地以萨义德对东方学的分析/批评模式想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这样想虽然有点小气但没有错。事实至少是这样的:西方思想、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分别创造了关于世界和生活的完整、深刻而复杂的理解,从而各自都塑造了高度复杂微妙的理性观念体系和情感生活世界,那些观念和情感世界都具有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体会才能够进入和理解的思维层次和情感细节,但是西方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当权使它拥有了文化解释权(福柯理论确实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各种“知识/权力”的关系),于是,非西方的思想就被看作人类学或文化研究的对象(当然事情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即非西方的精神世界被看作只是由“思想”(当然指的是西方思想)来进行研究的对象和课题,或者说,非西方的事物可能都值得被研究,但研究的方式只能是西方的,总之其他思想是不可以与西方思想并列的、也不可以用来思考任何问题的别的方法和原则。结果,各种文化之间便不存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和交换关系,而只有西方思想在“告诉”其他文化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值得思考的和不值得思考的事情。就像西方的传教模式一样,西方的哲学和其他思想也进入其他文化中。有趣的是,这一点现在甚至也使西方人类学家感到厌烦,正如乐比雄在批评西方编造普遍知识的谎言的结果时所指出的,最后西方发现要面对的竟然是自己,是自己的“投影和变形”。参见《跨文化对话》第1辑,6页,1998。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4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6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文化霸权的关键还不在于西方对东方的不正确解释,而在于东方自己为了迎合西方而对自己也进行了西方式解释,因为西方知识被假定为“普遍的”(往往还是“必然的”)并通过霸权成为普遍流通的知识。 在现代中国人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时,不管如何评价中国的事情和怎样表述中国的问题,即使为了对中国进行自吹自擂,几乎都要采用西方标准来进行自我批评或给自己吹一个西方式的牛。正如杨念群指出的:“自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各种流派,无论是持全盘西化观点的自由主义派别,还是弘扬国粹的文化保守主义,乃至鼓吹社会变革的激进社会主义思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援引某些西方的社会理论以为自己的后援。比如形式上最为保守的新儒家梁漱溟也恰恰是利用欧洲观念史的思路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至于到今天,中国人已经“习惯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自己的一脸无奈,在这种观镜的对象化体验中,至少中国知识人已经被训练成各种西方现代理念的代言人” 。思想问题不分类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明显特点,不过希腊哲学其实也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学科分类制度(disciplines)是现代西方的学术制度,它的形成与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大学制度有关。近年来我用“一个或所有问题”模式去解释哲学,用to be meant to be格式去克服to be和ought to be之间的紧张,强调philosophy of heart而不是philosophy of mind,都是试图利用中国哲学精神对哲学进行重新表述。参见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心事哲学》,载《读书》,2001(3-4)。 在哲学上按照西方标准来重述中国哲学可能更深刻地表明了对西方的彻底认同,因为哲学是文化的最深层部分。近百年来中国人按照西方哲学的结构和概念来重新表达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也分析为存在论、知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等,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哲学的解构。因为我们明明知道,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特......
- 信息
- 关于本书
- 关于作者
- 序言:关于方法论的一个说明
- “天下体系”: 帝国与世界制度
- 一、“天下”理念
- 二、天下理论与当代问题的相关性
- 三、结论或者开始:世界还不存在
- 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
- 二、Identity问题的哲学分析
- 三、他者问题
- 四、异端模式和天下模式
- 五、作为策略的自身认同
- 理解与接受
- 一、知识共同体内部的对话与知识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 二、我们确实理解他者了吗?
- 三、理解不保证接受
- 四、发言与倾听
- 五、从他性的角度
- 历史知识是否能够从地方的变成普遍的?
- 二、进步观念
- 三、治/乱的观念
- 四、错误的知识才是知识
- 五、未来刷新过去
- 知识、命运和幸福
- 二、两种哲学论证
- 三、关于命运的知识
- 四、事后真理
- 五、从“认识你自己”到“改变你自己”
- 六、从主体性原则到他者性原则
- 哲学的中国表述
- 二、情景化理解和普遍化理解
- 三、以对话为条件的共同的哲学问题
- 在什么条件下暴力成为最佳策略
- 博弈问题的哲学评论
- 关于后现代的一个非标准表述
- 二、后现代态度的语法
- 三、悖论的现实主义
- 四、后现代者说:我说的都是谎言
- 没有制度只有表述的后现代
- 文化为什么成了个问题?
- 一、什么是文化?
- 二、文化分析的基本坐标
- 三、文化研究的哲学语法
- 四、文化存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
- 五、文化身份所认同的是什么?
- Eurasia、Pacificia和Atlantia的文化政治分析框架
- 二、Eurasia、Pacificia和Atlantia的文化政治格局
- 三、“形”和“势”的分析方法
- 四、Eurasia的文化政治
- 守望者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