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与战略共舞:让企业跨越生命周期,实现可持续赢利_李庆丰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李庆丰
内容节选
3.5面对战略竞争,企业如何用“五力合作模型”对冲? 重点提示 ※ 将竞争转变为合作有哪些具体方法? ※ 鬼谷子所说“内实坚,则莫当”,对于创业有什么启发意义? ※ 与外资合作时,为什么中国法士特公司能够拥有主导权? 围绕产品定位,创造模式、营销模式与资本模式三者联动,形成飞轮效应,企业的增长循环便开始了。增长循环也是执行商业模式定位的过程,即通过优化迭代,保持产品的创新优势,实现优异的销售业绩。本书第2章讲到,三端定位追求的是合作伙伴、目标客户、企业所有者三者合作共赢,因为它们都是构建产品创新优势的主要合作力量。除此之外,合作的对立面是竞争,如何消解竞争力量或将竞争转化为合作,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人们都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核心人才对于企业成败同样不仅不可小觑,更应该放在战略高度看待。因此,如何与竞争者合作及发挥核心人才的合作力量,也是构建产品创新优势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综上所及,合作伙伴、目标客户、企业所有者、竞争者、核心人才是企业可以聚合在一起的五种主要合作力量。根据系统构成原理,有了这五种合作力量,还需要将它们连接起来,以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 围绕持续构建产品创新优势,为了实现持续创造顾客的增长战略,更系统地发挥合作伙伴、目标客户、企业所有者、竞争者、核心人才这五种力量的合作功能,将它们构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作模型,简称为五力合作模型,见图3-5-1。 图3-5-1 五力合作模型示意图 合作的对立面是竞争,根据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尤其在丰裕经济时代,同业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竞争者越来越多;供应商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顾客到处比价,然后讨价还价。通常情况下,产业结构中的竞争力量很强大,而企业能够获得的合作力量很弱小。 五力竞争模型是对产业结构中主要竞争力量的分析、归纳和组合,而具体企业中面对的竞争力量还会更多一些,例如:核心人才流失、企业所有者之间利益争执或分裂,都可能对企业发展构成威胁甚至致命打击。面对竞争,企业不得不应对竞争,而合作是最好的策略。五力合作模型旨在集合与企业相关的重要合作力量,聚焦于持续构建产品创新优势,以消解竞争力量,并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五力竞争模型的构成要素与五力合作模型的构成要素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五力竞争模型中的顾客等同于五力合作模型中的目标客户;供应商类似于五力合作模型中的合作伙伴;同业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竞争者,在五力合作模型中统称为竞争者。五力合作模型额外增加的两个合作力量分别是企业所有者与核心人才。 在具体使用上,企业创立期或计划开发一个新产品时,基于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应该用五力竞争模型对比性评估一下,察看产业结构中的同行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竞争者、供应商、顾客这五种竞争力量有什么特点、强度大小及转化为与企业合作的可能性。而一旦执行创业或新产品上市,围绕构建产品创新优势,企业应该根据五力合作模型,逐渐将各种竞争力量尽力转化为合作力量。正如小米创始人雷军所说,“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对于企业而言,从利益关系角度考虑,经营过程中既有竞争者也有合作者,统称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国的太极图启示我们,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也有竞争,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竞争者可以转化为合作者,合作者也可以转变为竞争者。 战略更多谈及竞争,而商业模式强调合作。让合作力量大于竞争力量,需要有扭转乾坤之术。对于某一个竞争力量来说,如果企业对它而言具有独特价值吸引,就可以减弱其竞争力量而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例如:2018年5月,阿里巴巴通过投资入股成为苏宁易购的第二大股东,从此双方从竞争转变为深度合作。苹果产品对顾客而言有独特价值吸引,所以新产品上市经常会吸引顾客争相购买并积极进行口碑传播。波音公司对供应商开放所需技术资料和数据,提供实时协作系统,供应商便愿意投入资金参与波音新型号飞机零部件的研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鬼谷子说“内实坚,则莫当”!为构建产品创新优势,企业要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并付诸行动,通过构建对利益相关者的独特价值吸引,从而在不断减弱对方的竞争同时增加相互合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五力合作模型的指引,企业努力构建合作优势,不断消解面对的竞争,合作力量大于竞争力量的那一刻就会到来。 合作必须有共赢的思维,应用五力合作模型也不例外。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减弱利益相关者的竞争并增加合作,聚焦于持续构建产品创新优势。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它们要从与企业合作中获得好处,所以对它们而言企业要有独特价值吸引。五力合作模型应该聚焦于找到相互的合作点,从而将彼此利益统一起来。针对五种合作力量,下面分别简要论述(可参见图3-5-1的文字简述): 企业与目标客户之间,利益本来就是统一的。产品创新......
- 信息
- 序言 商业模式与战略共舞,将会繁衍出哪些创新?
- 第1章 商业模式:我自战略中来!
- 本章导读
- 1.1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如何升级?
- 1.2 钱德勒的“战略决定结构”应该更新了!
- 1.3 T型商业模式:穿越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寻找起源
- 1.4 B2B或B2C:商业模式有这么简单吗?
- 1.5 寻找那个超越生命周期的独角兽
- 第2章 创立期:产品组合如何定位?
- 本章导读
- 2.1 三端定位:让创业及新产品开发更靠谱!
- 2.2 案例分析:吉列/耐克/罗辑思维/名创优品
- 2.3 芯片研制/“互联网+咖啡”/网上买菜:为什么不容易成功?
- 2.4 这么多定位理论,如何发挥它们的聚合作用?
- 2.5 不做风口上的猪,去孕育一匹“独角兽”!
- 第3章 成长期:如何持续创造顾客?
- 本章导读
- 3.1 创造顾客:除了德鲁克提出的营销与创新,还有第三者?
- 3.2 创造模式:从熊彼特的新组合到黑手创新、倒金字塔创新
- 3.3 营销模式: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应该怎样简化?
- 3.4 资本模式:活水源流才能构筑企业护城河
- 3.5 面对战略竞争,企业如何用“五力合作模型”对冲?
- 第4章 扩张期:商业模式如何进化?
- 本章导读
- 4.1 曾被顶礼膜拜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还需补充什么?
- 4.2 三点一线:SPO核心竞争力模型
- 4.3 成为“独角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4.4 保守主义:基业长青的底色
- 第5章 转型期:如何开辟第二曲线?
- 本章导读
- 5.1 企业转型何其难!第二曲线与蓝海转型,哪个更有效?
- 5.2 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双T连接模型及其五个实施步骤
- 5.3 以“双T连接模型”指导企业转型的三大原则
- 第6章 成为独角兽:如何系统思考?
- 本章导读
- 6.1 认知升级:企业赢利系统的必要性及其构成
- 6.2 团队动力与领导力,哪个更重要?
- 6.3 舍九取一:定战略就要做好战略规划!
- 第7章 成为T型人:职业发展与转型如何应用商业模式?
- 本章导读
- 7.1 三端职业定位:刺猬理念与狐狸心态斗法,谁能赢?
- 7.2 职业成长飞轮:启动有点难,转起来就会省力!
- 7.3 SPO职位跃迁力:垂直攀登,才有这边风景独好!
- 7.4 蓝海职业转型:先四步动作框架,再精深练习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