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陈志霞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志霞
内容节选
第七章人际关系 引例 综合媒体报道20世纪50年代,20岁左右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自力更生,靠野菜和双手养大7个孩子。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几十年如一日,凿出了石梯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二老的爱情故事被媒体曝光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被评为2006年首届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同年又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2007年和2012年刘国江、徐朝清两位老人相继去世,这场旷世绝恋虽然随着徐朝清老人一起入了土,但留下了一段传奇让后人恒久地追忆。 据201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记者 李晓宏)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进入21世纪后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离婚率逐年攀升。今年29岁的唐娜,2年前结婚,一年后分手。“婚后我才发现找错了人。婚前,他勇于担当的优点,婚后变成了独断专行;婚前,他善交异性朋友,以为他有‘女人缘’,谁知婚后半年他便出轨!” “一见钟情,结了。一怒之下,离了。”某婚姻登记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处近年来登记的离婚夫妻中,35岁以下者超过一半。其中,“80后”又占多数,“闪离”现象日益突出。“有些人办手续时还在吵架,等拿到离婚证后,又抱在一起痛哭。” 百度百科“爱情天梯”词条对刘国江、徐朝清两位老人的故事有简要介绍: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314659/9617705.htm 是什么让人与人彼此亲近,又是什么让人与人彼此疏远?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经历哪些过程?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人际关系是社会交往的结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角度讲,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由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网络。通过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合作关系、供销关系等,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幅具有互动关系的十分复杂而又错落有序的人际关系立体网络图。个体则是这个关系网络上的一个网结。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会让人心情愉快,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可以起到相互帮助和提高活动成效的作用。本章重点探讨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与心理距离。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彼此心理距离就小;反之,心理距离增大。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不同的人际关系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讨厌、冷漠、兴奋等。例如,分别多年的好朋友总是彼此思念,见面时喜形于色;两个仇人相见则心底愤愤不平,彼此厌恶。 第二,人际关系缘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如果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能够满足各自的某种需要,就能建立相互吸引的人际关系。如果一方的存在会干扰、排斥另一方需要的满足,那么二者必然产生相互疏远甚至排斥与敌对的人际关系。双方的需要既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变化发展的。曾经非常熟悉和亲密的朋友可能因为长期不再沟通联系其关系趋于淡化和生疏,曾经的冤家对头也可能因为时间流逝或者积极沟通以及利益转换等多种原因变为朋友。 二、人类关系的类型 按照不同角度,可以对人际关系进行不同的分类。 (1)人际关系按照其性质与心理距离分类,可以分为相容性人际关系与不相容性人际关系;或者友好型、冲突型与疏离型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按照心理基础分类,可以分为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以利益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与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 (3)人际关系按照社会角度,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 (4)按照亲疏远近之别,人际关系可以分为首属关系与次属关系。首属关系是指经常直接发生作用、交往频繁的关系,如夫妻、邻居等。次属关系是指较少直接交往的关系,如偶识关系等。 (5)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J·李维特的人际关系分类。他根据时间的长短将人际关系分为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前者如师生关系,后者如买卖关系等;根据权利大小分为从属关系与平行关系,前者如上下级关系,后者如同学关系等;根据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分为依赖关系与独立关系,前者如母子关系,后者如邻里关系等。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不同人际关系中,人们的行为与反应各不相同。一方面,个体作为行为的发动者,可能由于个人心理特点、角色、地位、权力等具体情境的不同对不同对象会采取不同态度与行为方式。例如,同样是为人父母者,对待子女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可能差别很大。另一方面,对方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由于个人心理特点、角色、地位、权力和具体情境、对象的不同,所做出的......
- 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 第二章 社会化
- 第三章 社会认知
- 第四章 社会中的自我
- 第五章 社会态度与偏见
- 第六章 人际沟通
- 第七章 人际关系
- 第八章 亲社会行为
- 第九章 攻击行为
- 第十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
- 第十一章 从众、服从和依从
- 第十二章 群体行为
- 第十三章 心理压力及其应对
- 第十四章 领导行为
- 第十五章 社会心理与经济行为
-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