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导论_孙时进 编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孙时进 编著

内容节选

第三节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在我们相互吸引并走近对方之后,我们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与对方建立持续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也就是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仅次于生理和安全需要的归属需要。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喜欢、信任、依赖等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虽然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但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双方的涉入程度了。有学者在1972年就根据交际双方涉入程度的不同,建立了一个人际关系发展模型。这一模型是基于这样的假定而建立起来的,即:一切个人关系都在双方关系的理论上的两极之间变动,从双方完全没有接触向极其亲密或一致变动。这个连续变动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零点接触;(2)单相识(只有一方认识另一方,而没有实际交往);(3)表面性接触(包括表面的、非个人的交际);(4)亲密(此时发生一定程度的真诚、深厚的交往)。亲密关系一般是指与情人、配偶或最好的朋友的关系,其中爱情是最典型的亲密关系,我们将在第十三章着重探讨,本节主要来看一看人际关系发展的前几个阶段。同时,在每一阶段上又有不同的、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它们在整个发展历程中扮演着类似一系列“过滤器”的角色,以下我们也将分别加以介绍。 一、从零点接触到单相识阶段 从零点接触到单相识阶段,其间只经历了交际双方微乎其微的接触,始终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了解,而没有任何实际交往,我们的社会性关系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大部分人与我们萍水相逢,又擦肩而过。对这些人我们当时可能有一些反应(如喜欢或不满),但往往连一句话都未曾交谈过就忘记了。上过几次课后,你会记住上课的老师,也许还会认得几个坐在固定位置的同学,尽管他们不认识你。还有剧场、公车上的邻座,街道上的陌路人,你可能会注意到他们,对他们产生一些想法,却从未交谈。这些都属于单相识水平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物理上的距离在关系的最初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和你天遥地远的人,当然是身边近在眼前的对象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去关注。与近距离对象的关系也有更多的发展潜力。邻近性是产生吸引的要素之一,然而物理距离的决定性也不是没有例外。在古代就有“神交”一说,而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从未见面的网友也能跨越零接触,甚至向更亲密的方向发展。因此,现在其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除了空间距离,这时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外貌的吸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样的空间距离,众人之中为什么只有那人会让你心动?在同样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拥有美丽的外表、俊朗的气质能为你赢得初步的关注。 二、从单相识到表面性接触阶段 单相识水平的人际关系是短暂的、表面性的,但以此为基础的关系若进一步发展,就会到达表面性接触水平。那些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实际交往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处于这一水平。研究者把表面性接触定义为具有衡量个人涉入意义的人际关系,人们在这种关系中基本上是以严格规定了的角色来进行交往的,比如你同售货员、服务员等人所发生的接触就属于这种水平,你只是在和这个岗位,而不是他个人打交道。再比如你的某个婶婶仅仅是过年时来串一下门,你偶尔需要接待,却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投入,那么即使这种关系维持了几十年,你也仅仅把她看作“婶母”——一个亲戚的角色,这和另一个与你经常有情感交流的亲人是完全不同的。总之,到表面性接触水平为止,我们始终倾向于把交往对象看成是处于一个职位上的没有区别的个体,看作某种角色的执行者,我们与他们的关系也是非人格化的。 在这个阶段,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表面特征,如外貌、穿着、微笑等,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社会和个人背景的相似也起着重要的过滤器作用。偶然相遇的人,会因为志趣相投走到一起。因此那些与我们在社会与个人背景方面相似的人,更容易与我们成为单相识关系并进而发展成表面性接触。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是,如果双方恰好能互惠互利,满足彼此的需要,就可以加强彼此的喜欢,促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表面性接触到亲密阶段 如果交际双方并不愿意止步于表面性接触,而还有深入发展的愿望,那么他们也许就能走到亲密这一水平了。在这一水平上,我们把自己的交际伙伴看作一个独特的人体,我们理解并欣赏他内心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彼此之间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种亲密关系;双方或多或少地具有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想法和同样的行动。 当人际关系已达到表面性接触水平时,就出现了更多地运用个人内在特性来影响彼此关系发展的机会。在最初阶段影响最大的是态度的相似,态度相似的人更容易进一步发展关系而成为好朋友。其次,需要的互补也可以促进关系的发展。再有,才能与良好的个人品性也会增进人际交往进而与人发展亲密关系。另外,同别人发展关系也应掌握好时机。一般人们在自卑和自尊心较低的时候,特别容易重视和珍惜同别人的良好关系。在人际关系发展到表面性接触水平之前,互惠原则起着重要作用。而在从表面性接触向亲密水......

  1. 信息
  2.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4.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5.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6.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叙事方式
  8. 第六节 整合社会心理学的途径
  9.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10.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11. 第二节 基因、文化与社会化
  12.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历程
  13. 第四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14. 第五节 社会化的主体
  15. 第六节 社会化与个性化
  16. 第三章 社会认知
  17. 第一节 认知的主体——情绪、经验等对认知过程的贡献
  18. 第二节 认知的客体与对象
  19. 第三节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20. 第四节 对另一个他者——自我的认知
  21. 第五节 人脑的“死机”还是进化——偏差与偏见
  22.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23. 第一节 什么是态度
  24.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25. 第三节 态度和行为
  26.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27. 第五节 偏见
  28. 第五章 归因理论
  29. 第一节 什么是归因
  30. 第二节 传统的归因研究
  31. 第三节 传统归因理论应用与局限
  32. 第四节 进化与归因
  33.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34. 第一节 什么是攻击
  35.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36. 第三节 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37. 第七章 利他行为
  38.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39. 第二节 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40.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第八章 人际吸引与亲和
  42. 第一节 我们为何彼此走近
  43. 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规律
  44. 第三节 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45.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46. 第一节 什么是群体
  47.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进化
  48. 第三节 群体压力与规范
  49.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
  50. 第五节 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51. 第十章 社会影响和相符行为
  52. 第一节 社会影响概述
  53. 第二节 从众
  54. 第三节 顺从和服从
  55. 第四节 模仿、暗示和感染
  56. 第五节 时尚、流言和舆论
  57. 第十一章 环境与都市心理
  58. 第一节 个人空间和领域性
  59. 第二节 拥挤
  60. 第三节 噪音
  61. 第四节 城市生活
  62. 第五节 进化的视角
  63. 第十二章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
  64. 第一节 充斥生活的商业广告
  65. 第二节 谁把广告灌输给我们
  66. 第三节 吸引力的最大化
  67. 第四节 别让广告蒙住了双眼
  68. 第十三章 爱情与婚姻心理
  69. 第一节 爱情是什么
  70. 第二节 婚姻中的爱情观
  71. 第三节 择偶心理
  72. 第四节 夫妻关系
  73. 第五节 怎样调适不理想的婚姻
  74. 第十四章 团体心理辅导
  75. 第一节 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76. 第二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简史
  77. 第三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
  78. 第十五章 身心健康
  79. 第一节 健康:生理与心理的指标
  80. 第二节 不同心理学流派关于健康的视角
  81. 第三节 压力与身心疾病
  82. 第四节 几种疾病的社会心理分析
  83. 第五节 改善健康之道
  84. 第十六章 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化
  85.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人的现代化
  86.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的现代化
  87. 第三节 全球化及其应对
  88. 参考文献
  8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