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版)_沙莲香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沙莲香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二节态度变化理论 关于态度变化的理论较多,从知觉研究理论到动机研究理论、认知科学理论,甚至群体研究的交换论、公平理论等等,都在态度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态度变化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方面说明态度变化研究的复杂、涉及面大,另一方面说明态度变化研究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总的来看,在态度变化研究中影响较大并有发展余地的理论有若干,下面主要介绍认知理论和信息理论。 认知理论中的平衡理论、和谐理论和不协调理论对态度变化研究的贡献最为突出。 这三种理论都被称为认知协调理论,这种概括,是出于对平衡、和谐、不协调三个概念的共同点的理解,认为这三个理论揭示了认知领域中的一种共同现象,三个理论建立在对认知现象的共同解释的基础之上。平衡、和谐、不协调这三个概念所概括的共同认知现象是,任何人的思想、信念、态度、行为都具有组织化倾向。一个做教师的人一般不会去败坏教师的称号,一个吸烟者不会宣传吸烟对身体有害,人们总是采取妥当的或有意义的方式,自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者萨杰克在解释平衡、和谐、不协调这些概念时,使用协调性这个概念,并认为人的内部的协调状态如同自然现象在混沌之中通过偶然机会形成有序、同一、协调一样,不过是宇宙协调的特殊表现。人的协调是人的一种合理性,为了达到协调状态同时又会出现不合理性、出现不协调状态,比如,吸烟会致癌等等。从上述三个概念的共同点可以看出,认知理论对态度变化的共同解释是,由于认知、态度、行为协调一致是人的正常状态、人之合理性,为了达到协调状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合理性、出现矛盾,因而,产生一种改变不协调状态的心理压力,这个压力便是态度改变的内部原因。 一、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海德于1944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揭示态度改变的规律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的相互影响。海德指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于一致的压力。他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范围很广,包括外界的一切事物、世界上的各种人、各种观念,这些对象有些是有联系的,有些则没有直接联系。有联系的两个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单元,单元内的两个对象,由于类似、接近等而结成的关系叫作单元关系。人在与对象发生心理上的联系时,都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评价和情感,他把这叫作感情关系。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比如,一个人与他们朋友及朋友的穿着,如果发生感情关系,就形成了一个模式(见图7—4)。P代表个人,O代表有关系的某人,X代表有关系的某物、某现象或某观点。他认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类是不平衡状态。如果个人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如一个人喜欢O,则对O的穿着也感到欣赏,另一个人讨厌O,则对O的朋友也不喜欢,这时,个人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协调,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状态。相反,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矛盾时,其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态。海德认为,根据P、O、X三者之间的感情关系(好—坏,喜欢—不喜欢),可以推论出八种状态,其中四种是不平衡的,四种是平衡的。 图7—4 P—O—X模式 由图7—5、图7—6可以总结出两条规律:(1)平衡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2)不平衡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例如,P为学生,X为汽车,O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汽车,听到O也喜欢汽车,则P—O—X模式如图7—7所示,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汽车,而O不喜欢汽车,则P—O—X模式如图7—8所示,这样,P的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态。 图7—5 P—O—X模式不平衡结构 图7—6 P—O—X模式平衡结构 图7—7 例一图 图7—8 例二图 二、和谐理论 与海德的平衡理论有关的另一种探讨,是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R. H. Tannenbaum)在1955年建立的和谐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说是平衡理论的扩展,可以直接地应用于态度改变的情境。和谐理论的总原则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他们指出,在一个基本态度改变的情境中有三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与评价有关。这三种成分是:(1)其他人;(2)这个人所表示的态度;(3)他自己对所表示的意见的感情。和谐理论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三种评价之间有两个负号,就决定了和谐状态,不和谐就会产生某种压力而趋于一致,这与平衡理论是相似的。但是与平衡理论不同的是,和谐理论考虑到了每一评价的强度。例如,对于某一对象,可以有点喜欢,也可以非常喜欢,这就是情感评价的程度不同。和谐理论预计,每一成分改变量的大小,将与这一成分的相对强度成反比。强度越大,则改变越小。 和谐理论是在改变态度的工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理论,特别是在预测信息交流者对于改变态度的效力中。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如何改变人的态度,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问题。教育......
- 信息
- 主编简介
- 内容简介
- 第四版序
- 第三版序
- 第三版前言
- 第二版序
- 第二版前言
- 第一版序
- 第一版前言
- 第一章 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公众文明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 第三章 人际关系
-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第一节 社会知觉
- 第二节 对人知觉
-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 第五章 社会动机
- 第一节 社会动机的概念
- 第二节 主要的动机理论
- 第三节 有关中国人社会动机的研究
- 第六章 社会感情
-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 第二节 社会感情的理论
- 第三节 社会情绪
- 第四节 社会情感
- 第七章 社会态度
-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 第四节 态度和行为
- 第八章 群体心理
-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 第三节 集群行为
- 第四节 网上群体及其极化现象
- 第五节 民族心理研究
-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 第十章 经济心理
- 第一节 经济心理概述
- 第二节 经济心理研究的前沿成果
- 第三节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 第十一章 宗教心理
- 第一节 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 第二节 宗教经验
- 第三节 宗教情感
- 第四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 第十二章 性别社会心理
- 第一节 导论
- 第二节 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 第三节 性别的存在与呈现
- 第四节 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五节 性别社会心理的重构与改建
- 第十三章 人格培育
- 第一节 人格界定
- 第二节 人格差异
- 第三节 人格测评
- 第四节 人格培养
-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
-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 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
- 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 第三版后记
- 第四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