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金钱心理学_周欣悦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周欣悦

内容节选

第三章金钱与消费行为 你以为你花钱很理性,其实你经常都在被套路。 01 怎样科学地要到一笔钱? 精确的数字不但让人觉得可信,还会让人觉得更少。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向别人要钱。我们向老板要求增加薪水,我们向投资人要投资,我们向财务部门报预算,我们还会向朋友借钱。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金钱心理学的秘诀,可以有效提高要钱的成功概率。 假如有一个朋友说他有急事,需要向你借1000元。你会借给他吗? 假如这个朋友向你借的不是1000元,而是1193元。你会借给他吗? 想一想,是借1000元更容易,还是借1193元更容易呢?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发现,虽然1193元比1000元更多,但是却能让人更加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也就是说,精确的数字,让人更愿意买单。 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Thomas)和他的团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分析了2.7万个二手房的交易数据,发现如果卖家一开始的开价更加精确时,例如322万元,而不是300万元时,最后的成交价格反而更高。这说明精确的价格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买家还价时对于精确的价格更加不会狠狠地压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精确的数字让人觉得更可信。1193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数字,你一定是有某个具体的需要来借钱,因此让人觉得更加有依据。如果你要卖房子,开价200万元,这会让人觉得这个价格是你胡编乱造的。如果你这个房子定价213.5万元,这听起来就比较靠谱,好像是你有合理的理由制订的价格。 事实上,精确的东西更可信,这不但可以用在价格上,还可以用在其他事情。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那么你就需要为别人呈现出一个具体的画面。 1992年,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发现,电影院里卖的爆米花中饱和脂肪太多,会损害健康。一开始他们发布的信息是:“爆米花里的饱和脂肪太多了,会损害健康,导致心血管疾病。”可是美国民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无动于衷,因为这个消息太抽象了。于是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决定让他们的信息更加具体,他们发布了一条新的信息:“一份中等爆米花的饱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鸡蛋早餐,一份巨无霸加薯条午餐和一份牛排晚餐加起来还要高!”在他们的广告里面,还呈现了所有这些不健康食物合在一起的画面。这个画面打动了美国民众,他们联合起来抗议电影院,要求他们改善爆米花的配方。 不但要钱时要具体,说服别人时要具体,制订目标时也要很具体才能鼓舞人心。很多公司在制订目标时也喜欢说得很抽象,这也不是好事。 索尼公司在计划设计制造小型随身听时,并没有说他们的目标是“迷你音乐播放器”,而是“能够放到裤兜里的音乐播放器”。这样一来,目标就变得更加具体了。肯尼迪总统在讲到登月计划目标时,并没有说“征服月球”,而是“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再安全地带回来”。这一类具体的目标描述了一幅画面,让人感觉更加可信,也能实现,更能够鼓舞士气。 反过来,如果只是含糊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那就可能让人觉得这个目标有点遥远。 很多研究发现,有一个具体而鲜活的形象会让人们变得更加有爱心。 例如,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当医生在做CT扫描时,在病历上放一张病人的照片,医生就会更加用心,更加关心这个病人。看到病人的照片,会让医生觉得自己在治疗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格外用心。 当需要救助的对象非常生动具体,而且有鲜活的形象时,人们就更愿意慷慨解囊。 2002年,一艘油轮在大海上航行时起火,船长和10名船员被路过的一艘船救了起来,但是船长养的一条叫作福格的小狗却被落下了。有人说自己好像看到这条狗还在那条船的残骸上,但是如果要去救这条狗,需要花很大一笔钱——4.8万美元。没想到,夏威夷的居民很快就凑齐了这笔钱,最后海军陆战队协同各种救援组织,花了4.8万美元,把这条狗救了出来。为什么人们愿意花这么多钱来救一条狗呢?主要是媒体报道的功劳。媒体在报道时具体描述了这条狗的样子,它是一条白色的混血梗犬,喜欢吃比萨,长得胖乎乎的,大约有36斤重。这样一个具体描述就让人们大脑里面浮现出了一条狗的样子,于是为了挽救这条生命,人们慷慨捐助。 另外一个应用场景是做预算。很多人的习惯是凑一个整数,比如100万元或者50万元。可是这种凑的整数会给人一种这个预算有很多水分的感觉,因此审预算时可能就会被砍掉大一笔。预算是100万元不如103.4万元更让人觉得可信,砍预算的人也会手下留情。 行为科学家玛利亚·梅森(Malia Mason)的团队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让人们买卖一辆二手车并讨价还价。首先卖家会看到买家的开价,一组的卖家看到的是整数报价2000美元,另外一组看到的是比较低的精确报价1865美元,还有一组看到的是比较高的精确报价2135美元。 结果发现,看到精确报价的两组卖家,还价的幅度要温和得多。他们的开价只比买家的开价......

  1. 信息
  2. 推荐序一 关于金钱,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3. 推荐序二 金钱读心术
  4. 自序 金钱不只是一种工具
  5. 第一章 金钱与个人情感
  6. 03 有钱可能会让你无趣
  7. 04 有钱人更幸福是“聚焦幻觉”惹的祸
  8. 05 金钱不会改变你,金钱只会放大你
  9. 06 金钱也有“七情六欲”
  10. 07 小心用炫耀性消费吸引你的男生
  11. 08 以“貌”取钱,金钱的外在会怎样影响你?
  12. 09 “颜值”到底值多少钱?
  13. 10 身高与赚钱能力的隐性关系
  14. 11 不会花钱,会让你成为金钱的奴隶
  15. 12 什么样的人会变得拜金?
  16. 13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有中产焦虑?
  17. 14 贫穷限制想象力,有钱会限制“视力”
  18. 15 “口红经济”的励志理由
  19. 16 “运气投资”,你可以试试花钱做善事
  20. 17 面对死亡,你可以用金钱来降低焦虑
  21. 第二章 金钱与社会生活
  22. 02 盲目“秀晒炫”很可能会让你没朋友
  23. 03 外貌和穿着如何影响别人对你的身价判断
  24. 04 女性性感自拍照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25. 05 从花钱保守或冒险,看出你与钱的心理距离
  26. 06 “隐形贫困人口”背后的心理学成因
  27. 07 罚款的副作用
  28. 08 不是所有赔偿都可以用金钱来解决
  29. 09 平均分配,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公平
  30. 10 金钱不是万能的,小心奖励窒息
  31. 11 在问人要钱之前,你最好先问人要时间
  32. 12 让穷人和富人捐赠,要用不同的方法
  33. 13 捐款时,长得好看真有那么重要吗?
  34. 14 “受害者识别效应”让你更愿意慷慨解囊
  35. 15 我们宁可不做好人,也不想做一个小气的好人
  36. 16 户口的经济价值
  37. 17 贫穷的科学家反而能做出重要的科学创新
  38. 第三章 金钱与消费行为
  39. 02 为什么你买菜讨价还价,但买化妆品绝不心疼?
  40. 03 为什么花巨款办的健身卡还是打了水漂?
  41. 04 锚定效应,你不相信这个价格但还是会上当
  42. 05 误区:别人都是会多花钱的冤大头
  43. 06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背后的积极心理学意义
  44. 07 贵与不便宜的餐厅,你更愿意去哪家?
  45. 08 “复联”周边产品,你愿意买钢铁侠还是灭霸?
  46. 09 钱花还是不花,你只差一个假借口
  47. 10 深陷痛苦时,你应该花钱买什么?
  48. 11 把自己赚的钱花在别人身上更幸福
  49. 12 想要更幸福,比起物质你更应该花钱买体验
  50. 13 购物时把手放在口袋里,就能省钱
  51. 14 利用面额效应,可以让你少花钱
  52. 15 小心商家定价的“隐形设计”
  53. 16 花外币跟花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
  54. 17 现金与电子货币会如何影响你?
  55. 18 有时候打折反而会赶走你的消费者
  56. 19 如何降低你的“支付痛苦”?
  57. 20 距离会影响你对钱的价值判断
  58. 21 损失厌恶也不是永远都成立
  59. 第四章 金钱与家庭生活
  60. 02 造成你大手大脚花钱的原因,原来是这些
  61. 03 三个简单办法,让你的存款直线上升
  62. 04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减少预算
  63. 05 夫妻账户的合并与分立,会影响到你如何花钱
  64. 06 贫穷会限制你在食物上的自制力
  65. 07 金钱会不会改变一个男人对你的爱?
  66. 08 有钱会让你成为更棒的父母吗?答案竟然是No
  67. 09 什么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赚钱能力可能更强?
  68. 10 寒门真的难出贵子吗?
  69. 第五章 金钱与道德评判
  70. 02 当钱与良心碰撞时,你是一个更好的人吗?
  71. 03 “有钱能使鬼推磨”,但钱却不能做到这些事
  72. 04 为什么金钱不能用来买文凭、移植器官?
  73. 05 当你中了巨奖,意外之财会怎样改变你?
  74. 06 有钱人和穷人,谁更小气?
  75. 07 有钱人的道德水平更高还是更低?
  76. 08 经济学会让人的道德水平下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