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_张晓乐;药学通识编委会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晓乐;药学通识编委会

内容节选

将“人误”控制在最小程度 前面我们根据“人误”的理论分析了用药错误的原因,也了解到“人误”在所难免。既然我们能找到“人误”发生的原因,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人误”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这就是人因工程学或人类因素学的基本理论。人因工程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如何在设备、环境、流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从而使人的工作有效、安全、舒适。说得简单、直白些,就是研究如何借助外力,帮助人类这种并不总是精确靠谱的“机器”少出错或不出错。 举个例子,1996年,秘鲁航空603号班机坠毁,机上70名人员全部遇难。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静压孔被人封堵,导致机上测高度和速度的设备失灵。原来,在起飞前的清洁工作中,技师用胶布贴住静压孔以施行保护,这只不过是例行程序,但事后他忘记撕下来,而当晚负责验收的督查人员也告病假,机长在飞行前的检查中也疏忽了这一点,于是酿成大祸!一块胶布最终引发了空难。那位技师后来因过失致死罪被判入狱,这是一个血的教训。但我们能否仅依靠这样一个教训去警示、教育世人,从而百分百避免类似的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后来,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了动静压系统的训练;制定新的规则;加装静压孔盖。这一系列措施都是基于人因工程学,特别是通过改进设备,消除静压孔被人用胶布粘上的可能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静压孔被堵导致空难的概率。 而医疗系统为了避免用药错误导致患者受伤害,也采用了很多类似的方法。例如,浓氯化钾注射液需要稀释以后缓慢地从静脉滴入,而不能直接从静脉推注,否则会导致患者死亡,国外以往有多起静脉注射浓氯化钾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避免这一伤害最有效的方式是禁止在病房里存放浓氯化钾(15%),而只能存放预先稀释好的、可以直接静脉滴注的氯化钾注射液(约0.3%)。这一措施看似简单,却能有效防止静脉注射浓氯化钾造成患者死亡的悲剧发生。 近一二十年来,我们可以感受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工作、交流产生的巨大影响。20年前,大多数医院还没有电子病历系统,医生都是开具手写纸质处方。但有些医生的字迹难于辨识,被戏称“天书”。在国内外,处方书写不清导致患者用药错误的事件时常被报道,如名称相似的药品混淆,或用错剂量等。20世纪末,加拿大用药安全研究所接到一份用药错误报告,一位43岁的女性患者死于5–氟尿嘧啶(抗肿瘤药)中毒。事故原因就是医生手写处方过于潦草,护士将“4d”误认为“4h”,结果将4天剂量的药在4小时内输入,导致患者不幸死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机构也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防范用药错误。比如,医院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后,处方书写不清导致的用药错误就基本消失了,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鼠标点击错误、录入错误等。不过,随着系统不断升级,这样的错误已经越来越少。信息系统还可以自动筛查不适当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配伍禁忌等。系统也能在医生开出错误处方时提出警示,提醒医生修改处方。在超市购物结账时,工作人员只要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把商品的名称和价格录入电脑,大大减少了手工录入的错误。同样,药品入库、药师发药、护士输液等,都需要通过扫描处方(包括患者腕带)二维码来确认处方信息和患者身份,如果扫描后的信息对应不上,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有错误发生。这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在防范用药错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标准操作规程”,是指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于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记得“锦囊妙计”这个成语吧?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去东吴提亲,赵云护驾,临行前,诸葛亮给了赵云三只锦囊,到了一定的时间节点,赵云只要打开锦囊,按里面字条的指示去做就可以了,这就是诸葛亮给赵云的“标准操作规程”。赵云按照锦囊行事,果然不辱使命,保护刘备和孙尚香平安归来。目前各行各业都针对工作中的关键节点建立了标准操作规程,新老员工都按这样的规程去操作,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错误发生。医疗系统是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每项工作都存在多个环节。曾有管理学家计算了多步骤工作发生错误的风险,结论是:步骤越多,发生错误的风险也就越大。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就是防范用药错误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你去医院的药房取药时,药师在每一次发药的过程中,都默默执行了一个被称为“四查十对”的流程,这就是防范发药错误的“标准操作规程”。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要去超市购物了,脑子里想好了需要买甲、乙、丙、丁四样东西。到了超市后,立刻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晃得眼花缭乱,出来时买了甲、乙和一堆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把原本想买的丙、丁反而忘得一干二净,碰到急需要用的东西,还得再去一趟超市。反之,如果去超市前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列一个清单,按照清单买,买到一项就做个记号,这样一般就不会有遗漏了。同样,列清单、做标记也有助于防范用药错误。医院里有很多名称相似或读音相似的药品,一不小心就......

  1. 信息
  2. 推荐序一
  3. 推荐序二
  4. 推荐序三
  5. 推荐序四
  6. 作者序 站得高,才能感受“风”吹来的方向
  7. 第一章 打开药学之门
  8. 第一节 医药同源,药能载医
  9. 水就是药?——药物的本质
  10. 黄土面止血——药物与药学的起源
  11. 现代药学这样来——现代药学学科的建立
  12. “孪生兄妹”——药学与医学的关系
  13. 第二节 认识药物的第一属性:有效性
  14. 药物的本质就像硬币的两面
  15. 药物有效性的“质”
  16. 药物有效性的“量”
  17. 在不断试错中进化
  18. 第三节 了解药物的第二属性:安全性
  19. 有不良反应的药就不安全吗?
  20. 广告宣称的“无任何副作用”可信吗?
  21. 黑框警告
  22. 第四节 从药物到药品: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
  23. 药品和药物是一码事吗?
  24. 2.5亿河盲症患者的福音
  25. “用得起”和“用得上”
  26. 第二章 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7. 第一节 药物怎样治疗疾病?
  28. “修理”人——药物的治疗效应
  29. 药物治疗疾病的三套“组合拳”
  30.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受体学说
  31. 药效发挥的立体攻势
  32. 第二节 “上药”防未病
  33. 疾病预防:防患于未然
  34. 个体性预防:避孕、优生与老年疾病
  35. 群体性预防:疫苗
  36. 药物预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37. 第三节 药物与疾病的诊断
  38. 诊断性药物——给医生一双慧眼
  39. 影像增强剂让病灶原形毕露
  40. 诊断性治疗——黑箱原理
  41. 雾里看花——药物也可能干扰疾病诊断
  42. 第四节 药品不良反应:识别与防控
  43. 宝塔糖的消失——药物警戒系统
  44. 识别药品不良反应“异常波动”信号?
  45. 哪些药品会被撤市?
  46. 涅槃重生——撤市药品再开发
  47. 第五节 剂型:药物的运载系统
  48. 方法不对,吃药治病变致命?
  49. 药片、胶囊、贴片、栓剂有什么区别?
  50. 炸开山体和血管的硝酸甘油
  51. “聪明药”的疗效与成瘾
  52. 第三章 药物使用与评价
  53. 第一节 “最大”与“最小”:药物选择的逻辑
  54. 妊娠期癌症:患者获益和用药风险的博弈
  55. 合理用药和合理停药的“艺术”
  56. 第二节 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聊聊超说明书用药
  57. 什么是“超说明书用药”?
  58. 为什么有那么多超说明书用药?
  59. “眼药门”事件——困境中的挣扎
  60. 超说明书用药——正确认知、理性对待、规范程序
  61. 第三节 人类与细菌耐药性的竞赛:胜算几何?
  62. 抗感染治疗的曙光
  63. 人类的无知与细菌的反扑
  64. 我们是否会被卷入后抗菌药时代
  65. “驯化”细菌,与微生物“共生”
  66. 第四节 抗疫的智慧:与病毒“共舞”
  67. 面对病毒,药在何方?
  68. 一粒“尘埃”的破坏力:顽强的病毒
  69. 病毒与人类的恩怨情仇
  70. 抗病毒药——千呼万唤难出来
  71. 与病毒共生的智慧
  72. 第五节 孰能无错:用药错误与患者安全
  73. 用药错误可以防范
  74. 用药错误为什么会发生?
  75. 将“人误”控制在最小程度
  76. 培育患者安全文化
  77. 第六节 药物评价:追求有价值的药物治疗
  78. 让生命从容落幕
  79. 药物(使用)价值的多维视角
  80. 临床角度的药物价值
  81. 社会角度的药物价值
  82. 患者角度的药物价值
  83. 第四章 常见生活现象的药学思考
  84. 第一节 药品不可或缺,保健品不可依赖
  85. 保健品可以替代药品吗?
  86. 人们为什么热衷保健品?
  87. 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是什么?
  88. 辨识药品和保健品的三个关键
  89. 保健品的两个误区和一个风险
  90. 如何选择保健品?
  91. 第二节 自我药疗:让我欢喜让我忧
  92. 什么是自我药疗?
  93. 为什么会有自我药疗?
  94. 非处方药与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95. 有效自我药疗的“三板斧”
  96. 不当自我药疗潜藏巨大风险
  97. 非处方药的创新时代
  98. 第三节 药物的滥用
  99. 从“天使”到“魔鬼”——毒品及其危害
  100. 竞技体育的不公——运动兴奋剂
  101. 危险梦境——致幻剂
  102. 机体反应的钝化——药物耐受
  103. 药物“致病”——药源性疾病
  104. 第五章 药师与药学服务
  105. 第一节 回归与转型:药师的社会价值
  106. “药师佛”与现代社会中的药师
  107. 药师职业的尴尬处境:药品匮乏,医药不分
  108. 药师的职业转型
  109. 药师职业的回归与价值
  110. 药学服务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111. 第二节 幕后故事:药师为你做了些什么?
  112. 审核处方和发药
  113. 用药安全的“吹哨人”
  114. 临床药学——技术分工下合理用药的保障
  115. 第三节 “互联网+药学服务”:新技术、新场景、新服务
  116. 苜蓿草抗凝俱乐部——“互联网+药学服务”的“幼苗”
  117. 在线购药——从纸质处方到互联网处方
  118. “互联网+专业药学服务”的发展
  119. “互联网+药学服务”有待提速
  120. “互联网+药学服务”的未来
  121. 第六章 药品监管与社会药学
  122. 第一节 《我不是药神》:药品专利的“是”与“非”
  123.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124. 药品专利与药物创新
  125. 药品专利的“副作用”
  126. 药品专利制度的杠杆作用
  127. 第二节 药品价格:从“灵魂砍价”说起
  128. 药品价格形成中“看不见的手”
  129. 药品价格形成中“看得见的手”
  130. 第三节 药品监管:“把魔鬼关进笼子,让天使飞进万家”
  131. 商业自律能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吗?
  132. 新药上市的市场博弈
  133. 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134. “孤儿药”上市的社会保障
  135. 第四节 医药分开: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演进的方向
  136. 何为“医药分开”?
  137. 医药为什么必须分开?
  138. 医药分开的演进与方向
  139. 后记
  140. 参考文献
  141.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