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_【美】彼得·霍林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彼得·霍林斯
内容节选
思维模型15: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用于了解要解决一个问题,真正需要处理的方面是什么。 为了了解某些事为何会发生,我们必须寻找诱发因素。合乎逻辑的做法是寻找直接导致这件事发生的过往事件,这就是我们应该花时间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可能把所有时间花在了错误的问题上,我们误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关系。下面是这个思维模型的一个典型例子。 例如,一幅图里面是两组数据的对比——一个轴是在一段时间内卖出的太阳镜总数,另一个轴是冰淇淋的总销量。你注意到在夏天,这两样物品的销量都增加了,而夏天结束后,这两样物品的销量都倾向减少。 你可能会从这幅图得出一个结论:冰淇淋的销量直接影响到了太阳镜的销量。人们是由于买了更多冰淇淋,所以才买了更多太阳镜——或者反过来。无论是哪个方向,都好像是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有店铺既出售冰淇淋又出售太阳镜吗?是因为买入圣代或冰淇淋会令人马上想入手“雷朋”(Ray-Bans)牌太阳镜吗?是因为太阳镜触动了脸上哪根神经令人口干舌燥才买冰淇淋吗? 这些理论听起来很荒谬吧?因为确实很荒谬。 一看到这个例子,你多半就知道冰淇淋和太阳镜销量的增加是由于夏天的到来。炎炎夏日,热浪逼人,所以人们会更倾向于买入冰淇淋等冻品以及太阳镜等防护眼镜。人们并不是直接因为买了冰淇淋而买太阳镜——而是在夏天热浪来袭时买入这两样物品。这两件事只是同时发生,但这并不代表两者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例子,但反映了许多人都会犯下的逻辑错误——有些例子甚至比冰淇淋和太阳镜更加让人不可思议,这个错误是相信既然两件事有类似的规律或相关行为,那么一件事必定是另一件事发生的原因。这个错误是误以为相关性等于因果关系。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关性是一个统计学术语,显示两个元素或变量之间有类似的特征或趋势——“冰淇淋和太阳镜的销量都增加了”。相关性仅此而已:两样东西的行为有这样那样的类似之处。相关性并不能描述出两样东西的关系为什么或者怎么会是这样的,不会给出理由。相关性只是说“这两样东西通常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 另一方面,因果关系描述的是事情发生的理由——也就是“因果”。因果关系说的是“这样东西改变了,也会导致那样东西改变”。在我们的例子中,实际上导致太阳镜销售额增加的原因是夏天的到来,这也是冰淇淋销量增加的原因。夏天和太阳眼镜之间、夏天和冰淇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太阳镜和冰淇淋之间只存在相关性。 若认为冰淇淋销量的增加导致了太阳镜销量的增加,就是犯下了逻辑错误。与之相对的,就是“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两件事是类似的,并不代表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的发生,可能有其他相关因素导致这两件事发生。 之所以会走进这样的思维误区,通常是由于缺乏信息,或者更常见的是,我们并未花时间观察应该观察的所有信息。只要感觉到有压力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就很容易妄下定论。为了避免这个谬误,我们应该找到尽可能多的因素:调查、研究趋势,搜集更多数据,理性地做出合理的判断。 在很多情况下,相关性只不过是侥幸或巧合而已,但我们往往会以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评估因果关系时,默认的思维模型应该总是区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除非你绝对肯定,否则不要想当然地假定存在因果关系。 在讨论因果关系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这比小时候大人教我们只要推一下玩具车,玩具车就会前进更加复杂。 随着我们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因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有更多条件、相关动机和因素会影响到事件,有时候,我们很难找出单一的原因,因为很难说这究竟是单一原因起作用,还是多个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 这个过程涉及放眼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近因)之外,寻找事情发生的更大、更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近因之于根本原因,正如相关性之于因果关系。解决了前者(近因,相关性),并不能让你摆脱麻烦。 例如,一个叫哈尔的人驾驶证被吊销了。哈尔多次超速驾驶,交通法庭向其发出传票,但他从未到庭应讯。法庭发出哈尔的拘捕令,警察到他家,破门而入,把他关进监狱,他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周末。 这时,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哈尔为什么会坐牢?我们可以说是因为警察执行拘捕令,拘捕令上写着,他需要因多次超速驾驶而到庭应讯。这是近因导致他坐牢的基本行动。 但近因并不能解释导致哈尔坐牢的更深层次问题。你可以说,法庭之所以发出拘捕令,是由于哈尔一踩油门就踩到底,需要悠着点。你可以说,哈尔喜欢开快车是根本原因。 但这真的就是根本原因吗? 我们可以没完没了地追究哈尔为什么会这样,每深挖一层,都有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要让他洗心革面,光是叫他别再超速驾驶或许是不管用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喜欢开快车呢?或许是他父母从未教他在某些情况下克制自己,放任孩子在家里横冲直撞,把东西弄得乱成一团,这种鲁莽的行为一直跟随他到成年。这才是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有些人称......
- 信息
- 第一章 如何快速而全面地做出决策
- 思维模型1:关注“重要”任务,忽略“紧急”任务
- 思维模型2:设想出所有多米诺骨牌
- 思维模型3:做出可逆的决策
- 思维模型4:寻求“满意度”
- 思维模型5:停留在40%~70%的区间
- 思维模型6:遗憾最小化框架
- 本章要点
- 第二章 如何更清晰地看待问题
- 思维模型7:忽略“黑天鹅”
- 思维模型8:寻找均衡点
- 思维模型9:等待均值回归
- 思维模型10:贝叶斯会怎样做
- 思维模型11:借鉴达尔文
- 思维模型12:调动系统2思维
- 本章要点
- 第三章 如何找到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13: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 思维模型14:找出自己的缺陷
- 思维模型15: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 思维模型16:从结果反推原因
- 思维模型17:以“奔驰法”激发创意
- 思维模型18:回归第一性原理
- 本章要点
- 第四章 反向思考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19:避免直接目标
- 思维模型20:避免专家思维模式
- 思维模型21:避免非天才区
- 思维模型22:避免待办事项清单
- 思维模型23:避免阻力最小的道路
- 本章要点
- 第五章 经典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24:墨菲定律
- 思维模型25:奥卡姆剃刀定律
- 思维模型26:汉隆剃刀原则
- 思维模型27:帕累托法则
- 思维模型28:史特金定律
- 思维模型29~30:帕金森定律
- 本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