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_【美】詹姆斯·F.T.布根塔尔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詹姆斯·F.T.布根塔尔
内容节选
第5章与本章相关的材料在布根塔尔在1987年出版的书中第12章可以找到。支点:找到站立之地 通过深思熟虑的假设促进咨询工作 无论咨询师和来访者能否意识到,他们对咨询工作的期望都可能严重对立。虽然表面上这些期望常常能令人满意地达成一致,但在其他时候,则可能会微妙地或明显地相互冲突。咨询师的一个主要责任(这对咨询工作的推进也非常重要)就是事先全面考量自己的预期,而不是到了关键时刻,才突然发现那些本应给予关注的差异。 这不是建议咨询师在可能需要解释的场合出现之前就明确地向来访者指出这一点。它更应该是咨询师自己进行的深思熟虑,使得这个稳定存在的面向能够一直隐含在她的工作之中。 阿基米德在宣布杠杆的力量时据说曾这样讲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安放杠杆的那个地方叫支点(pou sto)。支点是发力点,是工作落脚的地方,是干预的基础,它要坚实、稳固。咨询师需要一个坚固的支点。 咨询师必须考虑清楚她将如何与来访者进行工作。这意味着她需要对自己的意图、局限和可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确定,也就是确定她会或者不会做什么,会说或者不会说什么,什么样的责任她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她会拒绝。除此之外,咨询师需要考虑自己对来访者的期望是什么,不会从来访者那里接受的又是什么,以及她将在这些方面保持多大的灵活性。 认识到对于支点的刻板、僵化的坚持既不可取又没有治疗作用也同样重要。对以上问题已经形成成熟立场的咨询师,通常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调整或做特殊处理是合适的、负责的和真正有治疗效果的。 关于不同支点的对比,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是:一个只出于行政目的而做出正式诊断的专业人员,和尝试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的专业人员。前者倾向于对来访者的客观层面(如无意识的动作、穿着打扮和思维的合理性)采取更抽离的、更指导的和更像一个观察者的态度。而后者对来访者的需求呈现出来的任何方向,采取了理解、支持和开放的态度。 换言之,重点又是此时此刻的体验,而不是单纯地关注信息的传递或接收。 存在-人本心理咨询的支点 我打算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支点的各项议题。其他咨询师可能会以不同方式来处理这些议题,因为这与他们对人性和心理咨询实践模式的理解是一致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议题本身可能是任何疗法都会遇到的。 每一项议题都将由下面的段落来进行说明,我在其中加入了人本主义的色彩。 总体概念 以下关于支点的说明建立在下面这个假设上: 来访者如何使用咨询时间,是其如何生活的有效样本。 来访者会把他的存在方式带进咨询室。尽管有掩饰、借口或指责,但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呈现的本来面貌,是我们称为来访者的自我-世界建构系统(如第7章所述)的唯一有效样本。这个系统无意识地定义了来访者自己以及他身处的世界。 当来访者被鼓励向内搜寻时(如第4章所述),他将呈现他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平时他是如何看待生活中重要的机遇、障碍和需求的。在允许搜寻自由地发现碰触到的议题时,他也将遭遇困难。这些困难很可能与来访者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当来访者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咨询时间时,他所遭遇的困难可能也说明了他一般如何组建自己的生活,即展示了他的自我-世界建构系统的组成要素。随着来访者被协助充分地使用咨询时间去识别和探索这些压力,那些影响了生活的障碍将会减少或被克服。 有了这个框架,现在我们就可以检验支点的各项要素,看看它们如何决定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位置。 来访者的真实处境 来访者是这样的一个人:陷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理解自己的经历,试图找到行动的方向,以及希望更加满足,减少痛苦。他做心理咨询,是因为想活得更加真实,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当和咨询师,也就是和另一个人谈话时,来访者在某种程度上知道咨询师也处于非常相似的情境。在这个层面上,来访者也知道咨询师既不是无所不知的,也不是全能的。 来访者如何与咨询师交谈?与上面这个现实相符吗?还是隐含了一些扭曲? 需要明确的是,区分责任是中心,而来访者的自主性是基础。乍看上去,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实上,尽管许多咨询师有着良好的初衷,但他们还是逐渐被牵引着去试图引导来访者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在外人看来,提“建议”只会出于人性或同类情谊。可正是这些善意的努力,会很容易转化为隐性的指示,甚至是要求。 我在这里提出支点,是为了劝告大家抵制这种诱惑。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常常(令他们自己沮丧地)学习到,自己很容易就能培养出一种依赖感,从而阻碍咨询工作,并使咨访关系逐渐走上和一开始的计划非常不同的道路。 咨询师的真实角色 咨询师的存在,是在一个人努力获得更大的生活满足感时给予帮助。如果她能将自己的努力限定为完全不去干涉来访者如何追求这份满足感,有没有很好地使用自己的资源,以及怎样自我挫败,那么她就能把这份工作做到最好。咨询师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来访者的所有事情;来访者总是比咨询师更了解自己和自己......
- 信息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前言
- 开场白
- 导言 本书的中心思想
- 第1章 何为“此时此刻” 两个心理咨询案例
- 第2章 阐明此时此刻的意义 心理咨询需要聚焦来访者的体验
- 第3章 生命只存在于此刻 将心理咨询导向此时此刻
- 第4章 理解搜寻和担忧 两个对生命和咨询至关重要的动态过程
- 第5章 支点:找到站立之地 通过深思熟虑的假设促进咨询工作
- 第6章 启动治疗进程 帮助来访者珍惜此时此刻
- 第7章 航天服的必要性 我们的自我-世界建构系统
- 第8章 生命建构的重要性和有限性 理解阻抗,并与阻抗工作
- 第9章 双眼总比独眼好 我们既需要客观,也需要主观
- 第10章 发展和调试第三只耳朵 关注内隐,揭示体验
- 第11章 主体性的河流 我们的内心生活有很多内容都很重要,却被忽视了
- 第12章 来访者的视角 每位来访者走过的心理咨询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
- 第13章 对专注于此时此刻的咨询方法的评论 来访者每次的回应都是一个机会
- 第14章 总结以体验为中心的取向 心理咨询刷新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
- 附录 此时此刻心理咨询的公理
- 后记 生命不是你想的那样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