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浪潮:商业机遇、产业变革与未来趋势_沈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沈抖

内容节选

第一节 大模型的波折与前行 想要对时机有更好的认识,首先要正确理解大模型发展的曲折性。 对于大模型依然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些观点十分悲观,认为这是又一次泡沫,尤其是2022年末ChatGPT在全球爆火后,大量创业者、资金快速涌入大模型领域,导致一些公司估值增长过快,但产品能力却并没有那么出色。有些观点则十分乐观,认为大模型是“灵丹妙药”,可以彻底解决许多问题。 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更为客观的状况是,大模型在曲折中发展,发展速度也比以往的技术更快,推动着应用即将迎来爆发期。 一、科技曲折发展的规律 关于事情发展的曲折性,我国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例如“好事多磨”,表达了人们对必然要经历曲折的默认和淡然;又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即使面对困难,也要追求探索的坚定信念;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表达了对曲折中迎来新机遇的笃定和惊喜。 万事皆有可能面临曲折,而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经历曲折更加是必然的。不仅经历曲折是必然的,而且曲折还具备“规律”。高德纳公司根据众多技术的发展历史,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3-1)。技术成熟度曲线将技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稳步爬升复苏期和生产成熟期。这个曲线和现实演绎的吻合度很高,因此也受到广泛认可。 图3-1 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 资料来源:Gartner。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规律适用性很高,但是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严丝合缝地吻合曲线的。曲折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一些新技术在上升期或下降期时,也可能会经历多个类似的小曲折。人工智能技术的曲折发展,也包含众多细分技术的高峰低谷。因此,以技术成熟度曲线作为曲折性的参考,并不是要求刻板地分析技术发展阶段并进行对照,更多是要强调一个理念——既不要对一项新技术过度乐观,以至于形成非理性泡沫,也无须对新技术的波动过度悲观,以至于错过了真正的浪潮而被时代抛弃。 二、大模型的波折和浪潮 短短几年,大模型也经历了不少跌宕起伏,虽然没有清晰的时间界限,但我们也可以用三次浪潮、两次波折来总结。当下则属于站在第三波浪潮的起点,迎接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爆发。 (一)第一波浪潮:早期先行者 在这个阶段,涌现出了OpenAI、微软、百度等领先企业。它们不仅开发了大模型,而且成功地将其产品化。产品化是这个阶段的关键,因为仅仅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足以确保成功。例如,虽然早在2018年OpenAI就发布了最初版本的GPT模型,但直到ChatGPT的推出,这些模型才真正开始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和商业价值的实现。而OpenAI和微软的合作、Copilot(人工智能编程助手)的推出,又进一步让生成式人工智能走进了产业。 不过在这个时期,只有大模型,只“炼丹”(也就是只训练大模型),而没有场景,因此早期先行者也并没有成为这一波浪潮的实际受益者。这也证明,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是创新的应用和用户体验的改善。 (二)第一次波折:算力短缺和大模型幻觉 第一次波折源于算力和幻觉。 大模型对算力的巨大需求,犹如一个庞大的胃等待被满足。在2023年初,算力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大模型前进的关键瓶颈。一方面,大模型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处理海量的数据,就好比一场庞大的数字运算马拉松,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持,就难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训练。另一方面,各个大模型公司纷纷成立,也产生了对芯片的抢购,最终加剧了算力短缺的状况。 大模型幻觉则是大模型落地的另一道难关。所谓大模型幻觉,是指模型在生成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不准确、不真实甚至是虚构的内容。如果仅仅是用于测试倒也无妨,但如果在产业应用中依然有很严重的幻觉现象,那就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甚至带来极大的应用风险。 因此,大模型也迎来了短期的波折。 随后,随着算力芯片供应量加大、计算能力升级以及不合理抢购现象退潮,算力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不断优化模型,引入有监督微调、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技术,降低了大模型幻觉发生的概率和错误程度。 于是,大模型开始从“可玩”转变为“可用”,也意味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转变。 (三)第二波浪潮:现有应用的重构 随着大模型基本功能逐渐完善,不少企业开始探索大模型的应用。而大部分企业也普遍采取稳妥的做法,即将大模型融入现有的产品中进行改良或重构,而非人工智能原生。这一阶段的受益者,海外公司有奥多比系统公司、Notion(软件服务公司)、Salesforce(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服务提供商)等。国内公司也纷纷尝试。例如,百度内部开始用大模型技术重构现有的产品,同时将大模型技术开放给国内公司。在2023年百度开放大模型初期,就有上百家企业签约,十几万家企业申请测试。随后,百度文心一言的调用量不断提升,各类应用场景也不断增加。 (......

  1. 信息
  2. 重磅推荐
  3. 推荐序一
  4. 推荐序二
  5. 自序
  6. 第一章 历史演进:大模型带来人工智能应用拐点
  7. 第一节 人工智能螺旋式发展,越来越强
  8. 第二节 大模型有什么独特之处
  9. 第三节 大模型带来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
  10. 第四节 大模型为商业带来新范式
  11. 第五节 大模型在中国的发展
  12. 第六节 小结
  13. 第二章 技术突破:大模型为何更具有商业化价值
  14. 第一节 预训练:工程化属性带来加速发展
  15. 第二节 有监督微调:让大模型更好理解并执行实际的需求
  16. 第三节 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对齐人类价值观
  17. 第四节 检索增强生成:发挥企业专有数据的优势
  18. 第五节 智能体:用“超级管家”为业务提效
  19. 第六节 混合专家模型:给业务快速配备一批专家
  20. 第七节 长上下文:更聪明地处理复杂信息
  21. 第八节 DeepSeek:如何掀起大模型的效率革命
  22. 第三章 机遇研判:大模型成为生产力,时机已到
  23. 第一节 大模型的波折与前行
  24. 第二节 便捷享用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25. 第三节 大模型和中国产业结合的时刻
  26. 第四节 技术革命时常产生于“危机”中
  27. 第五节 小结
  28. 第四章 抓住红利:大模型带来技术平权
  29. 第一节 技术栈的变化,提升了开发便利
  30. 第二节 模型开发,轻松实现
  31. 第三节 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开发,更加便利
  32. 第四节 成熟应用一键集成
  33. 第五章 产业变革: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
  34. 第一节 手机:成为智能私人助理
  35. 第二节 汽车:更智能、更舒适的“第三空间”
  36. 第三节 具身智能:与大模型互相促进
  37. 第四节 金融:智能体数字员工的崛起
  38. 第五节 能源:借助大模型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39. 第六节 教育:在大模型促进下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40. 第七节 电商:用大模型让营销更快捷
  41. 第八节 小结
  42. 第六章 实践路径:高效落地的建议与未来展望
  43. 第一节 借助新技术保持领先的建议
  44. 第二节 大模型从技术到生产力,步步为营
  45. 第三节 做好大模型评估,选对模型、降低风险
  46. 第四节 未来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