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第五版)_【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内容节选
《芝麻街》的启示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英国儿童图书作家与插画家,代表作品有《彼得兔的故事》系列,“彼得兔”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童话明星;L.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品为《绿野仙踪》,其作品充满想象力;苏斯博士(Dr. Seuss),美国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创作了许多极富创意和想象力的故事。——编者注 《芝麻街》的最出名之处是它吸引来了几位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其中包括吉姆·亨森、乔·瑞普瑟和弗兰克·奥兹。这些人凭着直觉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他们就像电视节目领域的比阿特丽克斯·波特、L.弗兰克·鲍姆或者苏斯博士 。但如果你认为《芝麻街》是一个创办者在苦思冥想后灵光一闪而构想出来的节目,那你就错了。实际上,该节目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恰好与那种费力及刻意地设计制作产品的做法相反。《芝麻街》的创意只是围绕一个突破性的领悟:如果你能牢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么你就能教育好他们。 这似乎是件显而易见的事,但其实不然。直到今天,有许多电视评论家都认为,电视的危害在于它能让人上瘾——儿童,甚至成人都会呆呆地、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视屏幕看。根据这个观点,电视之所以能牢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是因为它展示给人们的形式特色,即暴力、强光、奇特的声音、快速的剪辑、画面的快速变焦、夸张的动作,以及其他所有与商业电视相关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必看懂画面上的内容或吸收画面上的信息,也能继续观看。这正是在谈到电视的被动性时,许多人想表达的意思。大家如果被电视上的嗖嗖声和砰砰声吸引,就会接着往下看;如果感到厌倦了,就转移目光,或者换个频道。有关电视的主动观看理论的精彩讨论参见Daniel Anderson and Elizabeth Lorch, “Looking at Television: Action or Reaction?”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Research o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然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早期电视研究者——尤其是马萨诸塞大学的丹尼尔·安德森却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学龄前儿童是如何看电视的。伊丽莎白·洛奇是阿默斯特学院的一名心理学家,她解释道:“我们一般认为当儿童一坐下,注视着屏幕时,他们马上就会被吸引过去盯着看。但是,当我们开始仔细观察孩子们时,我们发现他们更多时候是简短地看一眼屏幕,还有一点差异是,孩子们并不只是坐下来一直注视着屏幕的,他们可以一心二用,而且会不时地随意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把目光转回屏幕的原因是可以预见的,这些原因绝对不是琐碎而不起眼的东西,不是强光一闪,也不是一个冲撞动作。” 洛奇曾经对《芝麻街》里的一段情节重新做出修改,把一些重点场景的次序搅乱。如果孩子们仅仅是对闪烁的强光和冲撞动作感兴趣,那么这样的修改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节目中仍然保留了那些歌曲、木偶、鲜亮的色彩、动作及所有使《芝麻街》如此精彩的形式。但是,修改后的版本的确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再也不看了,如果他们弄不明白自己在看些什么,他们就不会往下看。 在另一个实验里,洛奇和丹尼尔·安德森给两组5岁儿童看了《芝麻街》里的一段故事,其中一组孩子被安排在一间地上摆满了有趣玩具的房间里。正如大家预料的那样,那些待在没有玩具的房间里的孩子在大约87%的时间里都在看电视,而那些有玩具玩的孩子只看了节目47%的内容。这说明孩子们的注意力被玩具分散了。但是,他们在检查这两组孩子记住和理解了多少节目内容时,却发现两组得分完全相同。这个结果令两位研究员大吃一惊。他们认识到,儿童观看电视的方式比人们过去所想的情况更加复杂。他们写道:“我们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有玩具玩的5岁儿童能够很有策略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即在玩玩具和观看电视之间分配注意力,这样他们就只需要观看节目中最有信息量的部分。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信息量与注意力集中时一样多。” 如果把玩具研究和搅乱场景研究这两项研究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关于儿童与电视的非常极端的结论。儿童看电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转移注意力不再看也不是因为感到厌倦。事实是,儿童看电视是因为他们看懂了节目内容,而转移注意力不再看是因为他们看不懂。如果你从事电视教育工作,这一点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知道孩子们是否从电视节目中学到了知识,或者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要做的就是观察他们在看些什么内容。如果你想知道孩子们没有学到哪些知识,你要做的就是观察他们不看哪些内容。学龄前儿童的看电视行为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来确定儿童节目的附着......
- 信息
- 所获赞誉
- 系列推荐序 格拉德威尔的世界
- 推荐序一 理解流行
- 推荐序二 在每个人都想成为网红的时代,如何创造“红”
- 推荐序三 “刷屏”时代的流行方法论
- 前言
- 1 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 疫情引爆危机
- 极少数人引爆的流行潮
- 强大的附着力
- 环境威力
- 小结
- 2 个别人物法则: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
- 谁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
- 神奇的六步分离法
- 他们什么人都认识
- 我遇见了最棒的人
- 微弱关系的威力
- 成为事件中心人物的不可思议的天才
- 绝对内行
- 近乎病态的助人行为
- 内行传播信息的威力
- 推销员的“催眠能力”
- 微妙的暗示
- 超感染力
- 改变历史的特殊人物
- 3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
- 《芝麻街》的创意
- 直销员旺德曼的金盒子
- 《芝麻街》的启示
- 《芝麻街》留下的遗憾
- 更具附着力的《蓝狗线索》
- 4 环境威力法则I: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 纽约地铁里的复仇天使
- 《神曲·地狱篇》的交通版
- 环境威力法则
- 罪行也可传染
- 人类的“减压阀”
- 环境中的引爆点
- 5 环境威力法则II:150,一个神奇的数字
- 意外畅销的小说
- 最有效的团体
- 150法则
- 小规模流行的作用
- 6 个案分析:流言、运动鞋和转变力量
- 引爆流行的广告设计
- 中转员的关键作用
- 超级中介
- 兰姆西斯公司的营销策略
- 引爆颓势的致命错误
- 7 个案分析:自杀和吸烟流行潮
- 群岛上的自杀流行潮
- 放弃与香烟对抗
- 自杀流行潮的引爆点
- 吸烟流行潮中的个别人物法则
- 吸烟流行潮中的附着力因素
- 如何阻挠吸烟“推销员”的企图
- 找到吸烟流行潮的薄弱点
- 8 结论:小动作能够引发大流行
- 后记 真实世界中的引爆点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