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政治_【美】弗雷德·I.格林斯坦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弗雷德·I.格林斯坦
内容节选
第四章类型政治行为体心理研究例如,可参见Anthony F.C. Wallace,“The New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Anthropology and Human Behavior(Washington,D. C.: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1962),pp. l-12。 从许多个别现象中抽取共性,并按照规律进行分类的过程,与人类认知机能的其他方面一样重要。如今,以“民间分类学”(folk taxonomies)为引领,越来越多人类学家转向关注研究当地人对自身所处环境和社会要素分类的方式;这些人类学家中的许多人都认为,相对于早期文化人格学者所重点分析的深层情感倾向,该层次心理机能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启发性。 在一个时期内,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中分类运用的讨论,特别重视关于类型的僵化假定[如刻板印象(Stereotypes)]对准确感知造成妨碍的方式。但最近已经开始补充强调,抽象能力、分类能力和对分类的运用能力是人类应对现实世界的必要条件(sine qua non):如果每个环境刺激都必须重新面对的话,那行为体简直就无法行动,这是一个显著的研究共识。Paul F. Lazarsfeld and Allen Barton,“Qualitative Measure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Classification,Typologies,and Indices,” in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 Lasswell,eds.,The Policy Sciences(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pp. 155-92.Carl Hempel,“Typological Methods i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in his Aspects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65),pp. 156-71.John C. Mc Kinney,Constructive Typology and Social Theory(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66).Edward A. Tiryakian,“Typologie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16(New York:Macmillan,1968). 与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分类同时存在的,是自从古希腊时期就提出来的更加正式的学术分类(analytic typologies),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与心理相关的。近来,方法论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实际上已经研究出关于分类的各种类型学,并开始汇编分类的基本原则。有一些针对建构类型要求的一般原则而展开的实用讨论:从依托一系列穷举和互斥范畴进行简单分类,到根据复杂综合特征进行分类,再到建构理想类型(ideal-types)的理论模型,等等。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和巴顿(Barton) ,亨佩尔(Hempel) ,麦金尼(Mc Kinney) ,蒂里亚基安(Tiryakian) 等人提出的关于分类本质(nature of typology)的基本主张。 正如我在第一章所述,用“类型学的”这一术语,从广义上总结人格与政治的多案例研究,虽不太严谨但却很实用。在相对简单的研究层次开展调查研究很常见的做法,是根据一个变量范畴来进行分类。而越是复杂的分类,在分类中就越可能涉及有相关关系的一系列并存变量,因此实际上分类也就越是在某种程度上暗含了一种因果理论:涉及有待验证的各种相关关系的一系列简要命题。See pages 14-15 and 21-24.(中文版见第13-15页和20-24页。——译者注) 我在导论章节 还提到过,目前存在许多政治—心理的理想类型,其分类清晰程度和复杂程度不尽相同。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特别清晰的类型的构建,比如,巴伯(Barber)在《立法者》一书中的分类,都应该可以按照拉斯韦尔在阐释心理类型的展开构造时所运用的标准进行分析。拉斯韦尔提出的“原子”类型、“相关”类型和“发展”类型,正是与其略微有所区别的“现象学”“动力学”“起源”分析框架的基础,我在前面章节用这一框架来阐述个案研究需要采取的各种研究路径。下面,我将继续采用同样的分类框架重构类型研究的理论。在前一章,我以一个特定行为体为例,讨论对这一行为体进行分析的两种观点。本章也采取这样举例说明的思路讨论关......
- 信息
- 作者简介
- 译者简介
- 译丛总序
- 致谢
- 前言
- 第一章 人格与政治研究领域概览
-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问题
- 第二节 系统开展人格与政治研究为何势在必行?
- 第三节 系统的政治人格研究何以姗姗来迟?
- 第四节 人格与政治研究知识谱系中的文献情况
- 第五节 研究人格与政治的“思路图”
- 第六节 本书的计划
- 第二章 针对人格与政治研究的反对意见
- 第一节 两种错误的反对意见
- 第二节 三种部分正确的反对意见
- 第三节 关于各种反对意见的结论
- 第三章 单一政治行为体心理研究
- 第二节 单一行为体心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乔治夫妇关于威尔逊人格的研究
- 第四节 提升单一行为体心理研究说服力的方法
- 第五节 关于单一政治行为体心理研究的结论
- 第四章 类型政治行为体心理研究
- 第一节 关于威权主义人格的研究文献
- 第二节 威权主义人格类型学的重构
- 第三节 重构威权主义人格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四节 关于类型政治行为体心理研究的结论
- 第五章 人格特质对政治系统的聚合影响
- 第一节 从人格结构到政治结构:如何关联的问题
- 第二节 聚合研究的主要策略
- 第三节 关于聚合研究的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要点回顾
- 第二节 关于自我防御的着重说明
- 第三节 作为因变量的人格:一个道德规范性质的应用
- 第四节 结束语
- 参考文献介绍
- 第一节 一般背景:对人格研究的介绍
- 第二节 人格与政治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论议题
- 第三节 单一政治行为体人格研究
- 第四节 类型政治行为体人格研究
- 第五节 人格特质的聚合研究
- 人名索引
- 主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