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先生的学术生存_施爱东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施爱东

内容节选

二、课题边界的特异性原则 课题边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确认研究对象的特异性,也即考虑研究素材本身“类”的特征是否明显,是否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近事物的清晰辨识度。比如,郑振铎、王文宝对于俗文学的界定,其“类”的特征就不够清晰,他们把“非正统文学”作为俗文学的“类”的标准,可是考虑到《诗经》《楚辞》也有民间文学的特征,于是又将二者放在俗文学史的开篇来加以讨论。《诗经》《楚辞》早已被古人奉为经典,将它们视作“非正统文学”,显然是“正统文人”不能同意的。 一般来说,民俗学者都是根据民间文学的“四性特征”,也即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来判断作品是否属于民间文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自动呈现这些特征,因此就需要我们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借助合情推理,还原一则故事是否符合民间文学的这些特征。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601页。 首先是口头性问题。民间文学常常被看作是口头文学的同义语,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可是,古代文献都是用文字记录的,绝大多数都是文言文,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口语化特征。所以说,是否具有口头性,不能从是否口语化来判断,只能从作者的前言、自序和故事来源的介绍中,间接地了解作品属于个人创作还是从街谈巷议中听来的。比如《风俗通义》中的这段佚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 于泥中,举以为人。” 文中明确提到“俗说”二字,我们正是据此判断为民间文学。祁连休、程蔷主编:《中华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导言第20页。顾希佳:《浙江民间故事史》,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5页。 其次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的问题。《中华民间文学史》的做法是,将内容的传承和变异转化成更为具象的形态学问题:“本书主要是从叙事的类型、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异文的角度来判断一则故事、短语是否属于民间文学作品。” 顾希佳将这一方法阐释得更加具体:“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典籍文本中发现某一类型的民间故事曾经被不同的作家反复记录过,因而出现了不少异文,倘若将这些异文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大致看出该类型民间故事的流变轨迹。” 至于集体性问题,因为在具体的甄别工作中无法操作,只能借助传承性和变异性来间接地加以说明。或者说,只要我们认可一则作品具备类型化的特征,且有一定量的异文可以证明其流传与变异,我们就默认其具备集体性特征。 对于故事史来说,在判定一篇作品属于民间文学之后,还要判定它是不是一则故事。故事这个概念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只能从现代民俗学的学科视角来考量,这样才有促进当代学术的意义。现代学术的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民间故事涵盖了所有的口头散文叙事,包括神话、传说和狭义故事等,狭义故事主要是指幻想故事和生活故事,有时也包括笑话、寓言等。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在故事史的撰写中,考虑到故事与传说难以区分,祁连休和顾希佳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广义的故事概念。祁连休说:“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纯粹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民间传说类型并不是没有,但数量不很多,而多数的民间故事类型兼有民间故事类型与民间传说类型的特征,实难截然分开。鉴于此种状况,本书在梳理和论析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时,不但涉及兼有故事类型与传说类型特征的类型,而且也涉及传说类型,而不以狭义民间故事来界定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 万建中:《体系的建构与理念的践行—读祁连休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史〉》,《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刘守华:《序》,顾希佳《浙江民间故事史》,杭州出版社,2008年,序第2页。 万建中称赞祁连休打通传说与故事的做法“并非完全是由于分辨的困难,而是为了维护民间叙事以及表达这种叙事的连贯性,以免因体裁相异而受阻”,同时他还批评传说与故事分类的不确定性给研究工作带来的困扰:“一直以来,为了保持民间故事学的纯粹性,故事研究者们总是要划清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之间的边界,将民间传说排斥在故事学之外。在中国民间文学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学,并没有传说学,或者说传说学没有建立起来,何故?因为很难寻求和实施有别于故事学的民间传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故事学剔除民间传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间故事文本的研究正在走向死胡同,即民间故事文本研究成为故事类型的不断复制。” 出于相似的考虑,刘守华也认为以广义的故事概念来建构故事史比较合理:“主要理由是对老百姓来说,‘讲故事’或‘讲经’‘说古话’等等,本来就是不分神话、传说和故事,三者掺和在一起的;民间文艺学兴起之后,学人虽然把它们区分开来,创立了神话学、传说学和故事学,实际上它们还是紧密牵连在一起,三者界限难以截然区分。” 民间文学没有固定文本,同一类型的故事,往往互为“异文”。接下来的问题是,......

  1. 信息
  2. 学术丛林的行业民俗
  3. 一、祖师崇拜:学术领袖的神威与功能
  4. 二、学术机构:祖师的香火地、学者的栖身所
  5. 三、薪火与香火:导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互惠关系
  6. 四、寿者仁:成功学者的成功秘诀
  7. 五、学术推广:圈内的口碑与圈外的宣传
  8. 六、宏观学术规划:一支无效的学术指挥棒
  9. 七、学术创新:压垮学者和学术的第三座大山
  10. 八、学术版图周圈论:圈层递推的学术革命
  11. 九、圈子的形成:反抗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12. 十、学科危机:研究范式的过度操作
  13. 十一、学术革命:重立一个“新”偶像
  14. 学派、流派与门派
  15. 一、“神论文”与“神答辩”
  16. 二、学派、流派、门派的概念界定
  17. 三、学派只能形成于学科发展的成熟阶段
  18. 四、核心理念:研究纲领及其硬核
  19. 五、核心人物:擅长学术经营的学派领袖
  20. 六、自觉的共同体意识:共同理念的生成基础
  21. 七、学派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22. 八、学派的眼光都是片面的,但也是互补的
  23. 九、“中国民俗学派”的悖论
  24. 十、门派:丁春秋的弟子群
  25. 十一、门派、学派、流派的递进路线
  26. 学术研究的学“术”问题
  27. 一、常规研究就是“做应用题”
  28. 二、学术研究的“问题优先原则”
  29. 三、研究进路的“结论先行原则”
  30. 四、重复解题的意义
  31. 五、理论建设是一种认识活动
  32. 六、假说是理论建设最重要的步骤
  33. 七、借助归纳推理形成新的假说
  34. 八、用普通逻辑规范学术研究、提升学科竞争力
  35. 九、弱势学科的自我拯救
  36. 学术研究的“边界”问题
  37. 一、确定科研工作的课题边界
  38. 二、课题边界的特异性原则
  39. 三、课题边界的排他性原则
  40. 四、课题边界的可操作性原则
  41. 五、如何设定操作边界
  42. 学术写作的故事学
  43. 一、事项民俗学批评
  44. 二、事件民俗学:讲故事的民俗研究
  45. 三、从非常事件切入民俗研究
  46. 四、微民俗、低微理论与日常生活
  47. 五、关注异常现象
  48. 六、基于良好知识储备的问题意识
  49. 七、人情练达的民俗感悟力
  50. 八、学术侦探一样的勘案能力
  51. 九、让民俗学以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
  52. 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53. 一、基于认知目的和圈地发展的学科建设
  54. 二、基于计划体制的学科蓝图
  55. 三、学科体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56. 四、民间文学研究什么
  57. 五、实证研究是民间文学的立足之本
  58. 六、外部刺激:时势和利益驱动的学科发展
  59. 七、内部刺激:以学术自由促进学科发展
  60. 学术对话的功能与路径
  61. 一、学术对话的形式与特征
  62. 二、学术对话的意义和功能
  63. 三、无形学院:“假私济公”的精英对话机制
  64. 四、势利选择:对话对象的认同与排斥
  65. 五、平台建设:个体与团队的互惠共荣
  66. 代后记 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67. 一、偶然选择了民间文学专业
  68. 二、用“民间的方法”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69. 三、学术人生的三级台阶
  70. 四、参与创办“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71. 五、栖身文学研究所
  72. 六、吕微为首的民间室读书班
  73. 七、杨早为首的年度话题小组
  74. 八、以微博为主的网络谣言研究
  75. 九、坚持“减法原则”,服务中国民俗学会
  76. 十、把故事研究当主业
  77. 十一、转向自我的田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