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5年第14期)_《读者》杂志社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读者》杂志社

内容节选

人生 爸爸今晚早点回家 林特特 我和老陆是同学,相识二十年之久。我们同步留京、就业、婚育,是彼此生活的见证者。这几年,老陆的孩子身体出了问题,我又见证了他如何一边求医问药,一边在职场拼杀——不拼杀,何来求医问药的底气? 老陆年轻时,爱张罗饭局,熬夜是假期常态;现在,所有不必要的应酬,他都不参加,只为陪伴孩子,他成了出名的下班就回家的爸爸。 不久前的一天,他对我说:“今天我没法早回家,因为接到了孩子的手术通知,是喜讯,但手术有风险,我要彻底消化这个消息,才能回家。” 为人父母,方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心,那扇作为父亲的老陆难推开的门,在我心中盘旋许久。以下是我对老陆这一段经历的真实记录。 孩子生病后,老陆第一次晚回家。 所谓晚,是过了十一点。没有应酬,不是加班,纯粹是不想回家。老陆在小区里溜达了快一个钟头,在此之前,他喝了点酒。他特地去了一家离家很远的小酒馆,点了两个凉菜、一瓶二锅头,自斟自饮。他不想被熟人看见,也不需要人陪伴。喝酒的时候,他流泪了,反正没人认识他,丢脸又如何?不怕被围观。老陆抓起一张纸巾,擦拭双眼,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是停不下来。他用了整整一包纸巾。老板是好心人,添纸巾时,还送了一盘皮蛋豆腐。老板安慰他:“兄弟,别怕,有啥坎儿都能过去。”老陆用食指模拟屈膝,在土黄色的餐桌上叩出声,表示感谢。他张不开嘴。 晚风一吹,带着些许酒意,往事扑面而来。 啥坎儿呢? 像许多从小城奔向大城的同龄人一样,老陆到三十岁才结婚。婚后又过了几年,妻子做妥检查,方开始备孕。生活按部就班——人生扎根之旅,按照上学、工作、买房、生子的标准流程往前推进。 孩子顺利出生,老陆的父母、岳父母轮流帮忙照看。孩子两岁半上托班,三岁正式上幼儿园;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爱唱爱笑,见大人就喊叔叔阿姨,和小朋友都能玩到一起。 事情在孩子读幼儿园中班时开始发生变化。在幼儿园一年一度的例行体检中,孩子的一项指标出现异常,体检机构给家长打电话,先通知了孩子的妈妈。老陆接到妻子的电话时,第一反应是:医院搞错了吧?想再赚一遍复查的钱吧?不去!白天说得斩钉截铁,午夜梦回,两人均辗转反侧,转到脸对脸时,异口同声地说:“要不要,再去看看?”“看看吧,放心。” 一连去了三家医院,结论都是一致的。孩子患了某种基因疾病,简单说,夫妻两人均有一种隐性基因,到孩子这儿,变成了显性的。最坏的结果,“就是那个最坏的”,医生欲言又止,意思是大家都明白。 “最好的结果呢?”夫妻二人又一次异口同声地说。 最好的结果是服药、观察、随诊,不能进行一切剧烈运动,包括上体育课。静待医学进步,静待特效药或者手术。 “医学进步要等到何时?”老陆在心中惊叹,他甚至认为这是医生打发他们的话,间接宣布了治疗没有希望。 “我们俩一个内蒙古人,一个湖北人,离得那么远,碰在一起,怎么基因就出现了问题?”妻子在医院急得团团转,喃喃自语,无休无止。而老陆沉默着,低着头。他在恨自己:为什么不做更稳妥更全面的孕前准备,除了妻子,他也该去检查的,或许能提前采取点措施?为什么没有早些生孩子,是不是早一些,两个人的身体能更健康一点,就可以规避更多风险? 别无他法,只能谨遵医嘱。 孩子懵懵懂懂,但进出医院多了,总会有感觉。有时,孩子半夜会惊醒,啼哭不止,本来已经和妈妈分床,现在又一起睡了。孩子连性格都变了很多,不似以前一说话就笑;他想唱唱跳跳时,也总被看护的老人制止。他再没有进行过户外运动。 一晃三年过去,孩子上二年级了。三年来,老陆一家最明显的改变是,隔几个月就去医院报到一次。老陆个人最明显的改变是,每天一下班就回家。遇到出差,能当天来回的,绝对不在外面过夜。一次,他跑业务,从甲城回来,六小时后,就要去乙城。他抵达首都机场,按理说等下一班飞机去乙城即可,但他专门回了趟家,看了看孩子,陪孩子玩了一会儿,而后再次出发。 无法预料会不会失去、何时会失去,所以更珍惜能在一起的机会。老陆觉得在求医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谋生不易,不能不上班,那么,谋生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爸爸今晚早点回家”。 “爸爸今晚早点回家。”这句话老陆几乎每天都要和孩子说一遍。因为老陆下班比孩子放学晚,回家路上,孩子牵着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的手,都会要求给爸爸打个电话,问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老陆开会、布置工作、开展工作、汇报工作,从不关手机,每天孩子的电话就像预警、像闹钟,提醒他,下班一刻都不能耽误,早回家,早陪娃。 三年,老陆比做“小陆”时还努力,比新婚时还恋家。三年,孩子比三岁前还依恋父母,他自称有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不“鸡娃”,不逼着他学这学那,总是陪着他。 三年,如果不是还要去医院报到,老陆经常会忘记孩子有病。只一次,孩子在小区广场看见同学踢球,过去踢了两脚,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停下脚。他脸上的渴望、避让、想却不能的表情,和他慌张地捂着胸口,继而捂住嘴的动作......

  1. 信息
  2. 本期文章
  3. 选址
  4. 把中国电动三轮车开到非洲
  5. 芳草长堤
  6. 鹤妻的献祭
  7. 雅物
  8. 电话人生
  9. 安静
  10. 我与电影共坠爱河
  11. 海边的曹孟德
  12. 镜头下的工人史诗
  13. 不可预见的才是风险
  14. 算法时代,谁来拍板
  15. 技术的尽头不是医学的尽头
  16. 女不为悦己者容
  17. 不可能的捕捉
  18. 一堂关于足球的哲学课
  19. 散于人,聚于己
  20. 休息贫困
  21. 玩出的成绩
  22. 职业选择中的思维陷阱
  23. 补天的人
  24. 拾不完的月光
  25. 你会是跃出海面的沉默的鱼
  26. 我最佩服小舅
  27. 我们都在春天里
  28. 爸爸今晚早点回家
  29. 恋爱散步指南
  30. 绿岛菜园
  31. 过敏的真相
  32. 在工位上“撒野”
  33. 如何成为一只猫
  34. 难以抗拒的“76度角”
  35. 跨越时空的追寻
  36. 喀拉拉的大灰
  37. 坐着飞机看恐龙
  38. 一万年前的空气
  39. 阿云案
  40. 刍狗到底是什么狗
  41. 言论
  42. 幽默与漫画
  43. 风来自你的方向
  44. 攀高
  45. 荒原的力量
  46. 以树之名
  47. 小千世界
  48. 痛苦里的间隙
  49. 真知己,真洒脱
  50. 技痒
  51. 黄金搭档
  52. 共生
  53. 第二滴泪的诱惑
  54. 我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