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年鉴(2023年)_陈开举;周新;张伟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开举;周新;张伟

内容节选

摘要收录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自然文本阐释 从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相融合的维度,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自然文本阐释以爱沙尼亚裔德国符号学家雅克布·冯·乌克斯库尔的生态符号学为基础,不仅仅把文学创作视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将其视为返回生活和自然(即回到环境界)的文本载体。这种返回反映在作家不断克服自我理性的局限,从左半球理性向右半球情感转移的过程之中。在自然文本阐释中,艺术形式向读者不断敞开,赋予读者无限自由的可阐释空间,文学的伦理性则蕴含在这一自由阐释之中。由此,自然文本阐释可以让作品回归自然、敞开形式、阅读自由,调和伦理教诲与文学审美的关系,融合伦理化的文明进程与自然的生命机制。 作者:姚婷婷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献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02期 选本编纂与文学经典化命题的再阐释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系列为中心的考察 文学经典是一个综合系统值,任何仅就作品本身谈作品,或仅就作家本身谈作家,都不是经典化的实现,而是经典化的幻觉。在这一综合系统中,流派、作家和作品三者之间的经典化是彼此关联的,不能被单独对待;与这一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则是时代主题、作家主体和代表作品三者间的结合。如此种种,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特别是其诗集系列中有最为鲜明而集中的表征。对文学经典化命题的考察,没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参照,将是难以想象也是不充分的。 作者:徐勇 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文献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论唐·伊德的物质阐释学及其诗学意义 唐·伊德所倡导的物质阐释学,通过“反转语言论转向”,从技术仪器、技术与生活世界、“技艺术”等方面,阐述了物质在阐释学分析路径上发挥的物性诗学功能,考察了由物质工具产生的“文本”如何改变人们源语言文本形成的知识结构,如何开启新的基于物质性的阐释可能性。唐·伊德把阐释学的参照范式从“语言文本”模态转向“具身感知”模态,聚焦艺术实践中的具身性问题,进而解释涉及人类经验的深层阐释学问题。这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观照,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物性诗学理论和实践。唐·伊德的物质阐释学研究彰显出唯物论诗学在当代的复兴和拓展。 作者:张进 王红丽 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一种主流方法,虽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本土化历程,但因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及中国传统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在精神上的相契而长期遗忘了自身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本土转化。今日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要实现真正的本土转化,形成自身的“中国形态”,须以文学社会学阐释的公共性原理形态为基点,通过融合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对中西文学社会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最终形成一种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新格义”阐释形态。此种形态,应是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本土化后的真正“中国形态”。 作者:谷鹏飞 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论马里翁的肉身阐释学及其审美之维 马里翁的肉身阐释学将肉身还原为与自我紧密相连的原初现象,重点关注审美经验与生活场景中的诸多肉身问题,阐述痛苦、愉悦与衰老等绝对性肉身体验,剖析“上手”与“在手”、“能感”与“被感”、自我之“肉”与世界之“肉”等肉身意识,彰显肉身与他者相遇的审美维度。肉身阐释学强调作为充溢现象的肉身通过自我感发主动显现自身,恢复了含混的、感性的、物质性的具身感知,拓展了肉身与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交互阐发的理论空间,强化了美学与阐释学的深层对话与结合。 作者:张丹旸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中国叙事艺术的西方批评话语阐释 ——赛珍珠的中国传统小说写实美学观析论 作为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作家、学者,赛珍珠是从跨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小说的。她从艺术哲学的高度谈中国小说写实性时往往借用西方文艺批评的范畴和理路。赛珍珠根据摹仿、再现理论和“镜子说”将中国传统小说比作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揭示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圣哲典籍无法企及的历史高度和独特价值,并从反映现实与艺术加工关系的维度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写实美学特征及内涵予以解读。她认为中国传统小说体现了追求真实与艺术加工的统一,同时也带有自然主义冷静、客观、实录性的书写及观察、记载人性在具体环境中的表现等特征,不是仅停留在“像生活”的层面,而是创造出一种“是生活”的感觉,与自然主义“实验小说”的原则相符。 作者:刘澍芃 单位......

  1. 信息
  2. 第一部分学术成果
  3. 哲学阐释学
  4. 阐释·诠释·解释·说明
  5. 阐释、训诂与文本的规定性
  6. “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论中国训诂学的阐释学方向
  7. 摘要收录
  8. 文学阐释学
  9. 在“转换”与“阐释”之间
  10. 文学阐释学的语言陷阱与汉字思维
  11. 当代文学批评的媒介间性及其话语生产
  12. 摘要收录
  13. 翻译阐释研究
  14. 翻译动理学:创构与阐释
  15. 翁贝托·艾柯翻译思想研究述评
  16. 斯坦纳“译者”模型的建构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17. 摘要收录
  18. 法学阐释学
  19. 唐律“义疏”中的“无罪”:表意、解释及其限度
  20. 法律解释中的意图与权威
  21. 论法律解释学的根本任务:尊重重构的综合
  22. 摘要收录
  23. 第二部分学术动态
  24. 大事记
  25. 著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