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_阎天 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阎天 编

内容节选

第三讲 议论与说明 ——如何不把论文写成说明文? 刘 晗 非常荣幸能为大家讲论文写作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并且尽量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当然,我要讲的都是我的个人理解和粗浅经验,并不能够涵盖全部法学论文写作,仅仅是提供一个角度,供大家参考。 我的题目是《如何不把论文写成说明文?》。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这里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每年夏天,参加各种学位论文答辩的时候,我都能明显感觉到,很多同学的论文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常把本来应该写成议论文的学位文章,写得特别像说明文。于是乎,我想深入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又怎么样可以改进,就想到了今天要讲的题目《如何不把论文写成说明文?》。 一、做一个有“问题”的人 首先说结论,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大家一定要做一个有“问题”的人。 那么,这句话里面的“问题”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你一定要有问题,需要纠正;而是说你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能提出有意思的研究问题。 但是,这么说仍然非常模糊,因此,就会出现当老师问同学们“你的问题意识是什么”的时候,同学们经常会有很懵的情况出现。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中文里很难讲清楚,因为中文的“问题”一词包含了很多意思,需要拆解一下,否则经常会引起很多歧义。比如,同学们在进行论文开题或者答辩的时候,老师会问一个问题,“你的这篇论文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或者“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一般同学们很难回答出来。之所以难回答,有些时候其原因就在于,大家选择的只是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主题,用英文来表述就是“issue”。例如,如果以“互联网金融监管”为题,它听起来就是一个名词或者一个短语。 但如果再往下拆解的话,有些时候“问题”这个词所指的其实是另外一个东西,类似于“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这个句子里面的“问题”,用英文来表述就是“problem”,是一个社会的某种缺陷和弊端,需要从实际层面寻求解决方案。 但我们在写学术论文时,更多的时候所说的“问题”,不是“issue”,也不是“problem”,其实讲的是“question”——一个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有趣的问题。它能够激发旁人的兴趣,会让人想知道答案,会提出类似于“为什么美国这个科学如此发达的国家,宗教却非常盛行”的疑问。这就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一个学术课题(包括学位论文)的引擎所在。 之所以先说明“问题”的内涵,是因为很多时候大家会在并不清楚的情况下把不同的概念混在一起。法学论文中有一种特殊文体,答辩的时候很多同学是这么写的,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问题”这个词各种意思的区分。 二、现象与问题(problem):论文写作的说明文化 讲完“问题”这个概念的区分之后,现在来谈一下为什么要讲这个事情。这是作为老师经常见到的现象,而这个现象本身就是需要解决方案的“问题”(problem)。所谓的“现象”,正如刚才提到的,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答辩。无论参加的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答辩,都会接到大量打印出来的论文,其中有一些篇幅还相当长,拿到之后很难提起兴趣读下去,答辩的时候也很难有兴致往下听,甚至感觉有些“浪费生命”。因此,将来不论是写论文还是答辩,至少不要让对方觉得无聊,这是第一步。 为什么有些论文让人看不下去?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虚构的,但却能说明一些真实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拿到的论文题目一般的结构都是“论××”,例如,“论互联网金融监管”或者“论大数据语境下的隐私权保护”;或者“××论”,比如,“互联网金融监管论”或者“网络隐私权论”;还有一种题目就是“××问题研究”,譬如,“互联网金融法律问题研究”等。 看完了题目,我们再来看内容。一般来说,很多论文有一个通行的格式,假如你挑出十篇论文,里面有一半以上大概是除了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导言、后记(一般后记是写得最好看的)这些技术性部分之外,主体部分比如你要写“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基本上第一部分是写隐私权的理论基础,包括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与人格权的区别、隐私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隐私权的特征等,以及隐私权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一般从一八九几年路易斯·布兰代斯、厄尔·沃伦等开始。第二部分一般要说隐私权的比较研究,比如美国的隐私权是怎么样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是什么样的,对于我们有什么借鉴价值。第三部分一般是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很多同学会先说一下目前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隐私权保护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非常晚近,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第四部分就顺理成章地提出解决方案,一般的“套路”都是这样的:第一要加强立法;第二要加强行政监督;第三要加强司法保护;第四要加强行业自律;第五要提高公民的隐私权意识。第五部分讲一下我国隐私权保护要走的路还很长。 以上仅仅是随便举了个例子,现实当中的论文当然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格式化......

  1. 信息
  2. 序 读者友好型的法学写作
  3. 第一讲 问题与写作:如何建立写作的问题意识?
  4. 第二讲 痛苦与快乐:如何优化和调整写作状态?
  5. 第三讲 议论与说明:如何不把论文写成说明文?
  6. 第四讲 厚积与薄发:如何贯彻写作的“冰山原则”?
  7. 第五讲 热点与主线:如何对热点展开学术思考?
  8. 第六讲 海外与本土:如何做好法学的比较研究?
  9. 后记
  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