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什么_王一方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王一方

内容节选

第四章文学中的医学领悟 文学是人学,作家、诗人、戏剧家,评论家都是人性的开掘者,同时,文学大师也都是一些未挂牌的人类精神平衡师与心理疏导、治疗医师。在人性复归的大征途中,医学和文学是精神上相互取暖的“伙伴”。 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作家、诗人、戏剧家,评论家都是人性的开掘者,同时,文学大师也都是一些未挂牌的人类精神平衡师与心理疏导、治疗医师。在人性复归的大征途中,医学和文学是精神上相互取暖的“伙伴”。 医学也是人学,它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事业(承载大道,弘扬至善),医学的故事是人与人的故事,医学实践是对人类的疾苦进行研究、施救、照顾,医学服务对人类的痛苦施以同情与悲悯、关怀与关爱,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人性(德行)也在不断地觉悟与升华。医学与文学的聚焦,通过人的生与死,痛苦与苦难,映衬了从人到人性发现、人性的修炼、人性的流淌,到追逐人类普世价值的精神发育。 医学与文学有着共同的母题。那就是无法超越的痛苦与苦难、毁灭与死亡。将文学引入医学,或者推动文学与医学的结缘可以实现三个目的。 ——医学(医生)可以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人文滋养。 ——文学可以参与治疗,通过医患共同阅读,尝试建立精神共同体。 ——病人可以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直面痛苦的勇气和力量,深化对死亡的洞悉,疾病的领悟,超脱“疾病的隐喻” 对于文学治疗的可能性,许多人存有疑虑,其实,它的基本形式就是阅读,包括病人自主与接受指导的阅读,追求看懂、看透(命运)、看破(人生真谛、生命真谛)实现健康、疾病、生死、苦难观念的建构与解构,通过移情、同情,共鸣、感动,获得文学欣快与哲学沉思,实现人性的启悟、洞彻与宗教超越。对于有阅读困难的病人,也可能由医生事先研读,然后讲述(文学医生),在故事中发掘治疗性隐喻,通过自省(道德内化)来实现对社会、心理障碍的清除,在一些有文学鉴赏氛围的知性社区,完全可以倡导医生—病人之间的共读节目,然后通过对疾病隐喻的讨论,以及个人精神话题的建设性沟通实现心理行为诊断、疏解与治疗。 很显然,文学的治疗功能主要不表现在躯体方面,而在社会、心理、行为方面,譬如:通过调适身心姿态,针对独立或伴行的神经症与社会偏见进行矫正,通过小说中的语言游戏与幻想补偿来排解、释放、宣泄压抑和紧张,泛化的功能还有小说主人公投射给读者的自我确认与自我陶醉,曲折的人生故事所酿造的悲剧愉悦与宗教劝慰。 毫无疑问,文学试图将医学引向灵魂纵深,常常在职业追索上模糊了“上医院与进教堂”,“医师与牧师”的边界,从而赋予医学更多的“宗教”意蕴。此话不无道理,宗教与医学的“交感”本是医学文学的题中之义,而且医学与宗教的关系的确也是医学文学探究的“深水区”,如果“悬置”上帝、真主、佛陀等参拜物,宗教对于“生、死、苦、乐”的思考、阐释、开掘充满着睿智与慧根。尤其是对于死亡的豁达与圆融领悟,其姿态与境界远在现代医学知识解读之上,特别吊诡的是,神秘主义的死亡想象(圆寂、升天、涅磐)将人们引入对死亡的顺应、从容和宁静,而科学主义的死亡叙述(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的衰竭)与复杂的(许多情况下是无谓的,表演性的临终“折腾”)技术救助却将人们导向对死亡的抗拒、惊恐和焦躁。临床上,很少的医生可以坦诚自如地与重症病人共同讨论死亡的话题,更无力让病人通过死亡发现生命的价值,在感恩、快乐中淌过死亡的泥沼,迎接生命的“轮回”。例行的沟通只是面对家属(回避病人)做一些伴随病况恶化,重要系统衰竭报告的死期推测。在这一方面,医师应该向牧师学习,更多地运用人文素养去抚慰病人焦灼的心志,安顿那颗忧伤的灵魂。 同样,医生的眼里不能只有疾病,没有痛苦,只有疾病的自然演进史,没有心志压抑的痛苦发生史,也不能只有技术救助,而没有心灵的拯救,不能只有疾病真相、学术真理的探寻,而没有医学真谛(真善美的统一)的洞察与领悟,不能只有职业操作,而没有职业信仰,只有专业精神,而没有职业精神,这一切构成医学人文的当代信条。 这些信条说来容易,实行起来却很难,深究起来,我们不仅缺乏一份宗教般的虔敬和笃诚,遇事冀望于科学的万能魔方以及金钱的无限魔力。同时,我们无法从心理上逾越由科学的医学所构筑的“理性”(客观、条理、规范)与“神性”(神秘、神奇、神圣)之间的鸿沟,正是过度理性的医学导致了生命的世俗化与非神圣化。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科学的心理学》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亲眼目睹的第一个手术,几乎是非神圣化的典型案例,也就是在神圣者面前剥去敬畏、隐私、悲悯、羞涩,在崇高面前摒弃谦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位妇女的乳房被一把灼热的电手术刀切除,伴随着一股烤肉的气味,主刀医师面无表情地谈论着手术的术式,‘叭哒’一声,他随手将这块切除物扔进托盘,乳房便由一个神圣的母爱和性爱的对象物变成一团被抛弃的脂肪。这里没有任何虔敬的默念和宗教祈祷仪式,就如同回到了史前社会,这就是纯......

  1. 信息
  2. 自序 所有可能的痛苦与拯救
  3. 总序
  4. 导言 永恒的提问,永远的困惑喻
  5. 第一章 医学的隐喻
  6. 一、医学是一头大象
  7. 二、红十字与白大褂
  8. 三、病入“膏肓” ——我们需要敬畏疾病吗?
  9. 四、医院“战壕” ——战争模型的胜利与迷失
  10. 五、“老虎机与破试管” ——生命的支离与钱财的巨耗
  11. 六、“柏拉图囚徒” ——影像崇拜的认识论根源
  12. 七、“弗兰肯斯坦”的复活 ——医学家能否扮演上帝?
  13. 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哑谜医疗”的前世今生
  14. 九、苦难者为何要迎击更多的孤寂? ——诘问“来自陌生人的照顾”
  15. 十、“方言”与“普通话” ——公众理解医学的艰难
  16. 第二章 通过电影发现医学
  17. 一、瘟疫透视绝境中的人性 ——新瘟疫影片的启示
  18. 二、灵魂有多重? ——对生物学研究径向与后果的诘问
  19. 三、用镜头解剖人性 ——伯格曼的医学电影
  20. 四、高高的“白塔” ——技术升华与道德净化
  21. 五、弱者的尊严 ——病人世界里的人性光芒
  22. 六、一片瘀青,一地鸡毛 ——《刮痧》与中西医学的冲突
  23. 第三章 画布上的疾苦与医学
  24. 一、视死如眠
  25. 二、旷野中的生命
  26. 三、医生:人类疾苦的咀嚼者
  27. 四、死神的面孔
  28. 五、我们都是幸存者
  29. 六、弗里达:一个生命传奇
  30. 七、病房中的风景
  31. 八、病人的脸,医生的眼
  32. 九、拯救者与闯入者
  33. 十、威特肯:母性的感召
  34. 第四章 文学中的医学领悟
  35. 一、蒙田:直面痛苦与死亡
  36. 二、契可夫:医学妻子,文学情妇
  37. 三、托马斯·曼:1924年的《魔山》
  38. 四、苏珊·桑塔格:疾病充满着隐喻
  39. 五、都德:小说的魔力
  40. 六、米奇:星期二是相约的日子
  41. 七、加缪:医学职业生活的镜与灯
  42. 第五章 医学模式与研究纲领
  43. 一、医学模式的历史形态与演进
  44. 二、当代医学的精神激变与徘徊 ——回顾新医学模式走过的30年
  45. 第六章 当代医学的精神困境
  46. 一、穆森:医学的“科籍”审查 ——为什么医学不是科学?
  47. 二、审判纳粹医生 ——什么是科学真理与医学真谛?
  48. 三、法兰兹布劳大夫的良知
  49. 四、人是机器?机器是人?
  50. 五、库鲁病VS疯牛病 ——当代怪病的由来
  51. 六、图姆斯的箴言 ——“大夫,你只是观察,而我在体验”!
  52. 七、柳叶刀在忏悔 ——创伤与干预的人文审视
  53. 八、实验室里的困惑:应然与必然的选择
  54. 九、“洋葱皮”还能剥多久? ——关于还原论的批评与反思
  55. 十、人的差异极其生物学根源
  56. 十一、DNA:是研究的终点?还是探索的拐点?
  57. 十二、医学:“临床”还是“离床”?
  58. 十三、心灵裸舞 ——“胡闹”与创造力迸发
  59. 第七章 现代医学的承诺
  60. 一、承诺的理由
  61. 二、现代医学终将承诺什么?
  62. 三、承诺的艺术
  63. 跋 “诺亚方舟”是一条漏船?
  64. 延伸阅读书目
  65. 《未名·自然科学是什么》丛书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