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方法_陈世耀;刘晓清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世耀;刘晓清 主编
内容节选
七、盲法 在确定随机分组方案后,下一步是具体给予研究对象进行药物干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随机分组方案分别给予受试对象相关分组的药物。如按照随机分组方案,对于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药片,对于试验组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两种药片。但如果这样做的话,因为受试对象知道自己吃的是阿司匹林药片,还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两种药片,就会产生主观心理作用,影响试验的依从性或倾向性地报道一些病情相关信息。研究者也会因知道某患者是用的何种用药方案,而在收集病史、观察患者反应时产生倾向性,如对试验组,即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更为关注,报道更为详细。这两方面都会使试验产生偏倚,而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另一种做法是采用盲法(blinding),利用双模拟技术,配制两种肉眼难以辨别的(其大小、形状、颜色、外观完全相同)氯吡格雷片剂(75mg有效的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安慰剂)。对于试验组,给予有效的氯吡格雷药片和有效的阿司匹林药片,而对于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安慰剂和有效的阿司匹林药片。这种情况下,因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具体患者是何种用药方案,使试验实施过程尽可能做到公正,避免信息偏倚,增加了试验结果的真实性。 对照、随机化分组和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三大基本原则。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很多资料都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患者的反应而收集到,如果研究对象或研究者事先知道了某患者的具体治疗分组情况,就产生主观心理作用,对不同分组的患者产生不同的倾向性,而产生信息偏倚,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在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阶段,如果统计分析人员知道具体患者的分组情况,也会在数据整理、统计方法选择和结果解释方面产生倾向性,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为避免这些偏倚,可采用盲法,使研究对象、研究者和(或)统计分析人员不知道具体的患者分组情况。 知识点 盲法种类 1.非盲法 又称开放试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知道治疗的具体内容。这种方法优点是容易实施,但缺点是容易产生偏倚。但对于一些试验却只能是非盲的,如比较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对某种疾病的疗效。 2.单盲 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这种方法可避免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但仍不能避免来自研究者的偏倚。 3.双盲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和控制全部试验过程。双盲设计可以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偏倚。缺点是实施相对较复杂,难度大。 4.三盲 不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整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三盲设计不仅可避免来自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偏倚,还可避免来自资料整理和分析人员主观倾向性所带来的偏倚。 八、结局测量 本研究案例中主要疗效指标为3个月脑卒中(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复发。顾名思义,3个月脑卒中的复发情况应是在首次脑卒中发病后90天时的脑卒中复发情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正好在第90天当天能随访到患者,一般会设定一个时间窗(如90天±7天),只要在这个时间窗内完成随访都认为是可以的。在确定了结果观察指标及何时测量后,下一步是确定如何测量。对于脑卒中患者,可以事先与患者预约好在第90天时来医院复查的同时进行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随访。另一种方法是事先记录患者电话,在第90天时由研究人员向患者打电话进行电话随访。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结果测量方法和终点判定上,做到公平一致。最后确定患者是否有脑卒中复发时,需经由脑血管专业领域专家组成的终点事件判定委员会在盲法状态下根据随访结果做出公平公正的判定。 知识点 结局的确定 结局的确定与测量是临床试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临床试验中干预措施产生的结局可能有很多方面,而一项临床试验不可能测量所有相关的结局,一般会挑选一项关键的结局终点事件作为主要结局指标,而其他相关的指标作为次要结局指标。研究结局的选择需依具体研究的目标和研究角度来定,尽可能选择灵敏度高、特异度高的明确的终点事件(存活、病死、复发等)作为试验结果测量指标。除非研究有特殊需要,一般不采用生化检查结果等“中间结局”指标作为临床试验结果测量指标。 知识点 结局的测量 如果结局测量者知道试验的分组情况,就会在结果判定上产生倾向性,如倾向于将试验组的结果判定为阳性。为避免在结果测量过程阶段产生偏倚,和干预措施及其他指标的测量一样,结局指标的观察、测量和评价也尽可能采用盲法的形式,即结局测量者不知道患者的试验分组情况。无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在结果测量方法、终点判定上都应该是特定一致的,且要使用相同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应由建立在第三方基础上的终点事件判定委员会在盲法状态下对试验结果做出公平公正的判定。 知识点 结局事件出现的时间 从患者发病到结局事件出现的时间也是反映干预措施与结局之间联系的重要变量。在结局事件明确时,如能同时收集结局事件发生的时间将使结局事件......
- 信息
- 出版说明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教材目录
- 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 主编简介
- 副主编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医学科研方法总论
- 第一节 医学科研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的重要性
- 第三节 我国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 二、正确的研究实施与过程管理
- 第五节 临床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六节 临床研究注册
- 第七节 学习临床研究方法,开展临床研究实践
- 二、将临床问题转换为科学问题或者研究问题
- 第八节 如何阅读本书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文献综述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步骤
- 五、文献批评
- 第三节 文献综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思考题
- 第三章 系统评价
- 第一节 提出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系统评价的制作步骤
- 第三节 解读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四节 文献阅读与评价
- 三、文献阅读与评价3
- 第四章 病例报告和系列病例分析
- 第一节 病例报告
- 第二节 系列病例分析
- 二、系列病例分析的格式
- 第三节 循证实践案例报告
- 三、证据检索
- 第五章 横断面调查研究
- 第一节 如何获得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抽样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三节 研究报告与问题分析
- 一、研究案例1
- 第四节 临床问题的回答
- 第五节 横断面研究的其他应用
- 第六节 文献阅读与评价
- 思考题
- 第六章 病例对照研究
- 第一节 如何获得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 四、对照的选择
- 七、预期结果
- 第三节 研究报告与问题分析
- 第四节 临床问题的回答
-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其他应用
- 第六节 文献阅读与评价
- 思考题
- 第七章 队列研究
- 第一节 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
- 第二节 队列研究设计
- 四、对照人群的选择
- 第三节 研究报告与问题分析
- 二、研究案例2
- 第四节 临床问题的回答
- 第五节 文献阅读与评价
- 二、文献阅读与评价2
- 思考题
- 第八章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第一节 如何获得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
- 二、研究假设
- 七、盲法
- 第三节 研究报告与问题分析
- 第四节 临床问题的回答
- 第五节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其他应用
- 思考题
- 第九章 成本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如何获得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成本-效果分析研究设计
- 第三节 临床案例结果描述与临床选择
- 第四节 临床经济学文献评价标准
- 思考题
- 第十章 比较效果研究
- 第一节 如何获得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如何利用临床实际服务的二手数据开展CER研究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三节 比较效果研究中混杂因素存在的判定
- 第四节 比较效果研究中混杂变量的控制
- 三、倾向评分法
- 思考题
- 第十一章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
- 第一节 如何获得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
- 第三节 病因学研究的模型与工具
- 第四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基本过程
- 第五节 判断因果关系的原则
- 第六节 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 第七节 计算样本量
- 思考题
- 第十二章 诊断性试验评价研究
- 第一节 临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诊断试验研究的设计思路
- 第三节 诊断试验研究中正常参考界值的选择方法
- 第四节 诊断试验研究的方法和评价指标
- 第五节 诊断试验的可靠性评价
- 第六节 诊断试验的评价原则
- 思考题
- 第十三章 临床疗效评价
- 第一节 如何获得临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临床疗效评价的基本研究方案
- 第三节 临床疗效评价设计(随机对照试验)
- 第四节 研究报告与问题分析
- 第五节 文献阅读与评价
- 思考题
- 第十四章 预后研究
- 第一节 预后研究的基本概念及步骤
- 第二节 预后研究常用的临床研究设计
- 第三节 预后研究的队列设计
- 第四节 研究报告与问题分析
- 第五节 预后研究证据的评价
- 第六节 临床问题的回答
- 第七节 文献阅读与评价
- 思考题
- 第十五章 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
- 第一节 撰写研究计划书前的准备工作
- 第二节 临床研究计划书的撰写
- 三、研究目的和目标
- 八、研究创新性
- 第十六章 数据收集、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收集
- 第二节 数 据 管 理
- 二、如何录入数据
- 第三节 统计分析
- 五、关联性研究的数据分析
- 八、研究结果的解释
- 思考题
- 第十七章 论文撰写、投稿与修改
- 第一节 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 第二节 如何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
- 第三节 论文的修稿
- 参考文献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