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实战指导_蔡晶;魏高文 主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蔡晶;魏高文 主编

内容节选

第二节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例4-2 根据医生临床经验,胰岛素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会引起体重的增加。因此,某课题组想通过动物实验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探索,选取了60只造模成功的糖尿病成年SD大鼠,按体重相近、月龄相同的3只分为一窝。每组的3只大鼠随机分配到A胰岛素组、B胰岛素组和C胰岛素组。4周后,记录每只大鼠的体重变化(g),数据如下表(表4-7),试问不同胰岛素增加体重的作用是否不同。 表4-7 3组SD大鼠的体重变化/(g) SPSS操作步骤: 1.数据录入 ①点击变量视图界面进入变量定义,在“名称”列下输入“组别”、“窝别”、“体重”三个变量。②在“组别”变量行中点击“值”,弹出“值标签”对话框;在“值”输入“1”,“值标签”输入“A胰岛素组”,点击“添加”;继续在“值”输入“2”,“值标签”输入“B胰岛素组”,点击“添加”;继续在“值”输入“3”,“值标签”输入“C胰岛素组”,点击“添加”,点击“确定”,见图4-4。③点击“数据视图”,在“体重”下方输入全部的数据;在“组别”、“窝别”下依次输入相应数据对应的编号,见图4-5。④点击“另存为”,选择合适的保存路径,数据命名为“三组SD大鼠的体重变化”。 图4-4 定义变量 图4-5 数据输入 2.正态性检验 结果如图4-6(步骤略)。 图4-6 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 3.方差齐性检验 结果如图4-6(步骤略)。 4.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①点击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弹出单变量方差分析对话框,见图4-7。②点击“体重”,把“体重”选入“因变量”框;点击“组别、窝别”,把“组别、窝别”选入“固定因子”框,见图4-8。点击“确定”。③点击“模型”,选择“设定”,在构建项下拉列表中选用“主效应”,把“组别、窝别”从“因子与协变量”框一个个选入“模型”框,见图4-9,点击继续。④点击“两两比较”,把“组别、窝别”选入“两两比较”框,选LSD、Games-Howell,见图4-10,点击“继续”。⑤点击“选项”,把“组别、窝别”选入“显示均值”框,选“比较主效应”,输出选“描述统计”,见图4-11,点击“继续”。 图4-7 单变量方差分析命令 图4-8 单变量方差分析变量选择 图4-9 模型 图4-10 观测均值的两两比较 图4-11 选项 5.结果解读 见图4-12。 图4-12 分析结果 答:根据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各组P>0.05,均符合正态分布;基于均值的P>0.05,各组的方差齐。 因此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1)建立假设 问题1:组别 各组体重是否有差别?即不同胰岛素对大鼠体重的影响是否一致? H0:μ1=μ2=μ3,即不同胰岛素对大鼠体重增加的总体均数相等; H1:μ1、μ2、μ3有不等或全不等,即不同胰岛素对大鼠体重增加的总体均数有不等或全不等; α=0.05(双侧检验)。 问题2:窝别 各窝体重的增长是否有差别?即不同胰岛素造成大鼠的体重增长不一致是否因为大鼠本身的体重不同造成的? H0:不同窝别的大鼠体重增加的总体均数相等; H1:不同窝别大鼠体重增加的总体均数有不等或全不等; α=0.05(双侧检验)。 (2)主要输出结果 Corrected Model(校正模型)的F=5.254,P=0.000<0.05,说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的F=48.576,P=0.000<0.05。 窝别的F=0.694,P=0.802>0.05。 (3)结论:在α=0.05的检验水平,不同组别即不同胰岛素对大鼠体重增加的总体均数有不等或全不等。不同窝别的大鼠体重增加的总体均数相同,即大鼠本身的体重大小对大鼠体重增长无影响。 (4)不同胰岛素对体重增加进行两两比较。 PA=0.252>0.05 胰岛素组-B胰岛素组 PA=0.000<0.05 胰岛素组-C胰岛素组 PB=0.000<0.05 胰岛素组-C胰岛素组 结论:A胰岛素与B胰岛素对大鼠体重增加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胰岛素与C胰岛素、B胰岛素与C胰岛素对大鼠体重增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胰岛素、B胰岛素对大鼠体重的增加效果极显著高于C胰岛素;A胰岛素、B胰岛素对大鼠体重的增加没有统计学意义。 练习题 1.为了探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差异,某地区开展了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将某月新发患者27名按年龄从低到高分为9个区组。每个区组的3名患者随机分到3个组: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1个月后测量患者听力提升情况(单位:分贝)如表4-8。分析三种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是否有区别。 表4-8 三组患者治疗听力提升情况(分贝) 答: 2.某课题组为了研究甲、乙、丙三种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门诊选择18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按年龄相近的原则分配到6......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基础统计方法选择
  4.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5. 第三章 均数比较
  6. 第一节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
  7. 第二节 配对设计资料比较的t检验
  8. 第三节 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9. 第四章 方差分析
  10. 第一节 完全随机设计多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
  11. 第二节 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12. 第三节 重复测量计量资料方差分析
  13. 第五章 χ2检验
  14. 第一节 四格表χ2检验
  15. 第二节 行列表χ2检验
  16. 第三节 配对χ2检验
  17. 第六章 非参数检验
  18. 第一节 单样本秩和检验
  19. 第二节 配对样本秩和检验
  20. 第三节 两样本秩和检验
  21. 第四节 多样本秩和检验
  22. 第七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23. 第一节 直线相关
  24. 第二节 直线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