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真相_【美】悉多达·穆克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悉多达·穆克吉
内容节选
开篇医学有规律可循吗? 2000年是我进行住院医师培训的第一年,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面朝公园的单间公寓里,距离哈佛广场火车站只有几步远。 “活着”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每隔3个晚上我就要在医院值夜班——整夜都忙碌着,收治病人、写病情记录、走流程、关照重症室的患者。第二天仍要上班——我们称之为“翌日班”——通常我都是迷迷糊糊地躺在折叠床上补觉。我们管第三天叫“活动日”,因为可以灵活安排。轮班通常傍晚6点结束,那之后的四五个小时,我时常保持兴奋的清醒状态,这段时间算得上是我最宝贵的私人时光。我沿着结了冰的查理斯河环跑3英里,仿佛我的生命就在于跑步,在于用克里格咖啡机做咖啡,在于透过窗子看着雪堆发呆,在于认真思考我那一周看到过的病案。前6个月结束时,我已经看到过十几例死亡病例,其中包括一位比我还年轻的男子——当时他正在等待接受心脏移植术,可是还没等到匹配的心脏就死于器官衰竭。 ··· 我不和人交谈,或者说,至少我没有印象曾和别人谈过话(晚上我跑步穿过公园,白天又跑着穿梭于朋友间)。“疾病会提醒你自发性也是人类的一种权利。”一位病人曾经这样告诉我。医院让人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医院里,每一件事都按时发生:药品定时到达;床单定时更换;医生按时轮班;就连尿液都要定时用一个标有刻度的袋子收集。照顾病人的人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自发性被磨灭。回首过去,我意识到,大概有一两年的时间,我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人,完成一个任务后,又开始下一个任务。千篇一律,日复一日,每一天都在重复相同的节奏。医师培训的第一个月结束时,就连“活动日”都变成了“劳动日”。 医院让人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医院里,每一件事都按时发生:药品定时到达;床单定时更换;医生按时轮班;就连尿液都要定时用一个标有刻度的袋子收集。 打破极度单调乏味的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阅读。在中世纪的故事里,一个囚犯被关进监狱,他只带了一本书,却发现那本书俨然是一个有着一千本书内涵的小宇宙。在我的记忆中,那一年我也只读了一本书 —— 一本很薄的平装论文集,书名是《最年轻的科学》(The Youngest Science)—— 但我感觉像读了一千多本。这本书对我的医学生涯影响非常深远。 ··· 《最年轻的科学》一书的副标题是“观察医学的札记”,本书记录了另一个时代住院医师培训的故事,其作者是兼具医师、科学家、作家等头衔,偶尔也客串一下诗人的路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作者描述了自己20世纪30年代从实习医生到成为住院医生期间发生的故事。1937年,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托马斯到波士顿城市医院开始实习。这是一个让人筋疲力尽的开始。“报酬丰厚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一分钱酬劳都没有。”托马斯在书中这样写道:“医院只提供一间卧房、一块木板(美其名曰‘床’) 和清洗白大褂的费用;工作时长是全天,每天如此,无休息日……没有必要攒零花钱,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消费。实习医生们有个可以赚点闲钱的固定方式:他们成了血库主要的捐赠者,捐献一品脱血液可得25美元,每个月捐赠两三次就能保证自己生活优裕。” 路易斯·托马斯进入医学界时正值医学处在史上最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往往会忘记“现代医学”实际上已经出奇地现代化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你会发现,想要识别一种单一的药物干预是极其困难的,哪怕这种药物干预对疾病只有一丁点儿可以忽略不计的影响(相反,外科手术有着变革性的影响,如治疗阑尾炎要实施阑尾切除术,或者治疗坏疽要实施截肢术)。几乎所有药物干预都可以归为三大类型中的一类:安慰治疗、缓和治疗和管道治疗。安慰剂当然是最常见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病人心理或身体的反应来发挥效用——给虚弱的病人和老年患者服用酏剂,或者给抑郁患者服用兴奋剂。缓解剂一类的药物,相比之下常常十分有效; 几乎所有药物干预都可以归为三大类型中的一类:安慰治疗、缓和治疗和管道治疗。 这类药物包括吗啡、鸦片、酒精以及各种各样用于改善皮肤痛、骚痒等症状的酊剂、泥敷剂和软膏。最后一类——我大致将其称为“管道剂”——包括泻药、重泻药、催吐药及灌肠剂等,这些药物用于清除胃和肠道中的残渣粪便以缓解便秘,有时也具有排出毒素的效果。尽管这些药物在大多数病例中效果都十分有限,但它们也确实发挥了一些作用。(人们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工具和疗法这二者被倒置了。使用泻药是19世纪常见的一种药物干预手段,并不是因为它多么有效,而是因为这是当时医生能通过药物进行的为数不多的治疗方法之一,就像有句俗语说的:“如果你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钉子。”) 治疗干预的贫乏和无效促进了“治疗虚无主义”的诞生——托马斯将其视为医学界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尽管名称透露着消极的内涵,但“治疗虚无主义”无疑是20世纪医学最积极的发展之一。19世纪,大多数药物干预不仅绝对无用,而且明显有害。认识到这一点,......
- 信息
- 序言 卡索尔医生的故事
- 前言 拥有学识不代表拥有临床智慧
- 开篇 医学有规律可循吗?
- 法则一 为什么敏锐的直觉比单一的检查更有效?
- 法则二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药物反应不同?
- 法则三 为什么看似有益的医疗方案却是有害的?
- 结语 医学的本质